【類別:】 學佛行儀 【篇名:】 往事百語5 -- 永不退票 星雲法師著 \ 面對問題,不要退縮

面對問題,不要退縮

人從出生下來之後,就會慢慢地感受到人間有很多問題,像生老病死的問題、人我是非的問題、貧富貴賤的問題、煩惱得失的問題,此外還有國家、社會、政治、經濟、人事、感情等諸多問題。許多人容易被這些問題所打倒。我在一甲子以上的人生中,也曾經歷過這些問題,很多人好奇地問我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在一次和信徒開示中,我終於告訴大家:「面對問題,不要退縮。」

佛陀是最能夠做到「面對問題,不要退縮」的人,面對生老病死的問題,佛陀投入整個生命去體證解脫的方法;面對親情感情的問題,佛陀用智慧的言語來感動他的父親及未出家前的妻子;面對人我是非的問題,佛陀用平常心及實際的行動來破除謠言;面對政經社會等問題,佛陀簡明扼要地提出淨化的要點。我有幸出家,在佛法教育的薰陶下,每當「面對問題」的時候,總能抱定「不退縮」的精神,勇往直前,從而解決了許多問題。

記得我童年祝髮之後,就奉家師志開上人之命,在棲霞律學院就讀。那時,我一個十二歲的小孩子,夾雜在二十歲以上的同學當中,不要說別人嫌棄我什麼都不懂,我自己也覺得不夠資格,但我知道如果退縮畏懼,不加緊腳步努力學習,將來就沒有前途,所以硬著頭皮「面對問題」,在自我鞭策之下,居然也由每年扛榜,讀到名列前茅。

一九四一年,家師命我參加三壇大戒。本來按照規矩,受具足戒的戒子必須年滿二十歲以上,而我那時才只有十五歲。或許由於家師當時是棲霞山寺的監院,因此所有的戒師都看在他的面子上,破格錄取我進壇受戒。起初我也懷疑自己是否能堪受大戒,後來我想到人生的歷史必須要由自己去創造,既然已經出家,又在佛教學院打下了基礎,如果再延續個五年才去受戒,也是拖延時光,不如及早「面對問題」!如今回想往事,很慶幸當年「沒有退縮」,使我在佛法的體驗上提早邁進一步。

我在焦山佛學院就讀的時候,曾經代表學校參加全國佛學院聯合舉辦的演講比賽,和六百名僧青年一起角逐勝負。我當時連什麼叫作演講都不知道,但想到既被推選為院方代表,是一次難遭難遇的學習機會,只能向前,「不能退縮」,因此在一番準備之後,鼓起勇氣上台,沒想到竟能入選,為院爭光。

二十歲那年,我從佛學院結業出來之後,第二年被地方人士推選為小學校長。由於過去十年所接受的都是封閉式的教育,自己也從未讀過國民小學,一下子面對兩百多名活潑蹦跳的學生,其中還有幼稚園的兒童,內心實在有點茫然。但以往的經驗告訴我:每一次的挑戰都是成長的契機,所以「沒有退縮」,因此又獲得了教學上的經驗。

我慢慢發覺,其實有些「問題」是因為不曾經歷過,不懂得訣竅,所以覺得是「問題」,如果能用「不退縮」的鎧甲將自己的心理武裝好,就不會被「問題」所擊倒。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因局勢未定而採取戒嚴政策,那時高層人士多信耶教,佛教地位低落。許多同道「面對」弘法受阻、行動受限、調查臨檢、處處報備等諸多「問題」,因為感到前途茫茫,不易生存,所以紛紛改裝易俗,更換跑道,而我則始終抱持「永不退縮」的態度,「面對問題」,不意竟為佛教開拓出一片天地,一路走來,頗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感覺。

例如:在新竹教書時,我應當地派出所要求,為民眾國語補習班授課,人數從第一天十四人,增加到第二天八十人,第三天兩百多人……,解決了過去派出所下達傳票也沒有人前來聽課的「問題」。因此,連所長都親自登門道謝,告訴我:「以後外出弘法可以不用到派出所報備。」

在宜蘭佈教時,也因為我將念佛會借給警察局作為考試場地,局長將那個不斷刁難我的警員調到偏遠的鄉下去。凡此讓我在各地弘法時,省卻了不少麻煩。但二二八事變之後,當局對於匪諜的肅清一再雷厲風行,我所駐錫的雷音寺因為年輕人出入頻繁,所以三天兩頭就有人前來察探,甚至刑警隊派人每來公然監視,但我「毫不退縮」,除依然二六時中接引信眾之外,遇到無辜受嫌的人求救於我,我也盡力協助。結果不但度化許多青年人,連前來監視我的刑警隊長周德先生也皈依在三寶座下,成為雷音寺最得力的護法,他的太太後來還隨我出家,法名叫作滿梵。

「面對問題,不要退縮」,若能做到結緣而不結怨,固然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但也有許多時候,我們想溝通協調,對方卻來勢洶洶,不願罷休,這時,我們還是要秉持「面對問題,不要退縮」的勇氣,才能夠立於不敗之地。

記得有一次我在龍潭弘法時,警察命我將聽眾解散。我和警察說:「是我找大家來聽經的,我怎麼能宣佈解散呢?你要解散,那你自己上台去宣佈。」他回答:「不行,我怎麼能講?」我告訴他:「既然你不能講,那就讓我上去講,講完了,大家自然就會解散。」警察無理可辯,只得眼睜睜地看著大家聽我講經。當時一般百姓唯恐被治罪名,大多怕得罪軍警,而我敢理直氣壯地面對他們,不知得到多少人的喝采。

還有一次,我在花蓮弘法,警察以沒有事先申請為由,強行取諦,我當即表示:「我在台北弘法都沒有申請過,花蓮是什麼化外之區?」由於台北是台灣的首府,在四、五十年前,從台北來的人都被視為有來頭的人,所以對方一聽也愣住了,我又獲得小小的勝利。類似這樣的「問題」不知凡幾,但都因為我「不退縮」,智取而不力奪,所以總能迎刃而解。

一九六三年,創建壽山寺,也為我帶來不少「問題」,首先是警察局將壽山公園通往壽山寺的路砌了一層一層的階梯,好讓汽車不方便到寺院裡來。我找來工人改成斜坡,警察馬上跑來取締。記得那天,我正在二樓主持皈依典禮,從窗口一眼望見,連忙停止儀式,下樓與警察交涉:「昨天蔣夫人到壽山寺後面的婦女習藝所參觀,就是因為你們做成階梯,讓車子不能上來,她只好下車走進去,萬一走這一段路發生了危險,你們擔當得了責任嗎?」警察一聽,事關蔣宋美齡的安危,馬上答應讓我舖成斜坡。

後來,高雄要塞司令部又以樓房超高為由,下令拆除壽山寺,我「面對問題,毫不畏縮」一人獨往抗議:「中國大陸因為毀佛逐僧遭到國際人士的譴責,如果壽山寺拆除的時候,被記者照了一張照片登在報紙上,豈不令海內外所有的人都以為中華民國也是宗教不自由的國家。再說,前不久,越南總統吳廷琰之所以被推翻,就是導源於他將佛教教旗燒毀,以致民怨沸騰。」主事者一聽,為之語塞,立刻取消前令。

一九七六年,中國佛教會要我組團到美國參加開國兩百週年紀念慶典,由於內政部、外交部都已核准,所以便及早將沿途路程、旅館等事情安排妥當。但就在要出發的前兩天,我們才被通知赴美的簽證沒有通過。這時全團的人無不驚慌失措,只有我認為:既然知道是美國政府的「問題」,為何不向美國政府說明爭取呢?所以我趕緊打電話給美國駐台大使安克志先生,並於第二天兼程趕往台北依約拜見,一席談話之後,承蒙安克志大使親自打電話到領事館,隔天上午前往領取簽證,下午才得以順利出國。記得那天,團員之一的蕭慧華女士因為到銀行結匯之後,來不及回家整理行李,衣服沒有換,踏著一雙拖鞋就跑到飛機場去,匆忙的情況可想而知。有了這次的經驗,我更確信:「面對問題」,唯有主動溝通,「永不退縮」,才能把握成功的契機。

佛光山最初開山的時候,信徒們看到光是偌大的竹林有待整理,就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所以個個裹足不前。我與弟子、學生們誓言要將荒山闢為聖域,但天公不作美,經常狂風暴雨,造成山洪暴發,將平日的心血毀於一旦,例如:初舖的草坪、初種的樹苗,在一陣颱風過境之後,馬上化為烏有,我們「不退縮」,重新來過,才有現在綠蔭滿山的景觀。為了將溝壑填平,我們搬砂運土,但是一場洪水來襲,砂土流失殆盡,我們「不退縮」,再去開山挖土,甚至從山下買了一萬卡車以上的砂土填補,才有現在處處平坦可行的地面。

佛光山在登記寺院時,也遇到許多「問題」,先是縣政府和省政府之間互踢皮球,八年之後,好不容易有了眉目,辦理寺廟登記時,官員又問我:「你們登記的表格內怎麼只有住持,沒有管理人呢?」我告訴他:「我住持就是管理人。」就這樣又周旋了一段時日,才獲核准。但想到多少寺院因為不懂法令章程,找地方士紳作管理人,到頭來外行領導內行,意見不和時,住持反倒被管理人趕走,所謂「乞丐趕廟公」,真是豈有此理!所以我無論講演開示,或和政府官員交談的時候,都一再表示現有的寺廟法規應該改進,寺院庵堂既有住持,何必又要有管理人,導致兩個頭把寺院搞得污煙瘴氣。

我認為寺廟負責人必須具備宗教學院畢業的資格,才不致使神棍所帶來的社會「問題」越演越烈。如今民間各種版本的宗教法規草案呼之欲出,如何採用實行,就要看政府能否具有「面對問題,不要退縮」的勇氣與智慧。

不定時的天災與不合理的法令還算好應付,最無奈的是山下一些鄉民見利忘義。像麻竹園和東山男眾學部之間原本是深不見底的溝澗,我們倒了數千卡車的砂土,舖上柏油,才成為一條壯觀的大道,但鄉民偏說那是他們原有的道路,通車未果,便聚眾滋事,有一次還用鐵牛車圍山示威。縣政府唯恐事情鬧大,建議我將麻竹園前面的柵欄拿掉,讓村民搬運農產品的卡車通行。我覺得:遇到「問題」,應該勇於「面對」,而非苟且姑息,我便對縣政府說:「要拆掉佛光山很容易,但是要拿掉這個柵欄可不容易。」僵持數日之後,為了來山信眾的安全及道場環境的安寧,後來還是由縣政府及佛光山在後山會勘地點,做了一條產業道路,才算解決問題。

佛教徒經過長年累月的教訓,終於從睡夢中慢慢覺醒:「問題」來了,不能逃避現實,唯有勇於「面對」,「不要退縮」,用理性的方式提出訴求,用團結的力量抵禦外侮,才能解決問題。

一九九四年,異教徒挑釁造成「七號公園觀音事件」,明光法師發起「觀音不要走運動」,昭慧法師與林正杰立委在公園絕食抗議。眼見即將釀成政教衝突,許多人卻「面對問題」,無動於衷,甚至隔岸觀火,置身事外。基於佛教的權益及社會的和諧,我「毫不退縮」,挺身而出,不但親自拜訪耶穌教靈糧堂,而且和市議員、市政府作各種協調。後來佛光會決議發動三百輛遊覽車北上陳情,震驚市府,各相關單位遂連夜商討,達成共識,才讓觀音聖像繼續留在公園裡。

四十年來,我一直主張將佛誕節訂為國訂假日。今年,昭慧法師與沈智慧立委發起佛教徒向政府申請立法,並請我協助促成。我歡喜允諾,與教界大德聯絡會商,發動信眾集體簽名,並且主動拜訪道教會、一貫道、人事行政局、及立法院。結果今年六月初終於在立法院,獲得二百零七位立法委員的連署,贊成將佛誕節訂為國定假日。消息一經發佈,佛教徒無不歡欣鼓舞,因為這是大家「面對問題,沒有退縮」,攜手合作得來的成果。

許多人見我邀眾聚會,侃侃而談,以為我樂於此道,其實我最怕應酬吃飯,最怕到公共場所亮相,也不喜歡寫信、打電話,但是面對社會大眾的「問題」,我不能不設法解決;許多人看我行事快速,說到做到,以為我神通廣大,其實一生中也曾遇到力有未逮的時候,但面對義之所在的「問題」,我不能不秉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戮力以赴。

例如:二十二歲那年,我擔任南京華藏寺監寺,必須應付寺內舊僧與地方土豪勾結作惡所加諸的種種迫害,儘管生命危在旦夕,但「問題」既然來了,我自覺更要堅守原則,「不能退縮」,所以力挽狂瀾,和惡勢力周旋到底。雖說革新計劃沒有成功,卻很自豪僧格立場終究沒有失敗。

一九九六年,陳履安先生競選中華民國的總統。由於他是虔誠的佛教徒,立身公正清廉,所以我明知沒有雄厚的政治背景很難當選,卻依然堅持「信仰第一」的原則,公開表示支持他。競選期中,曾聞一些人抨擊:「宗教不宜和政治並提。」我聽了這些話,並「沒有退縮」,因為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我們生活在人間,每天「面對」的都是與社會大眾有關的「問題」,雖是宗教徒,何能置身於其外?再說,佛教界不支持佛教徒,優秀的佛教徒沒有力量,那裡肯出來為民服務?事實證明,這一次佛教徒的總統雖然落選了,但佛教徒沒有落選,因為經過這次選舉的教育之後,更多的佛教徒樂意出來為民喉舌,說明了佛陀「人間佛教」的本懷終將被大家所接受。

我不但熱心佛教的事務,「面對關係大眾福利的問題」,也「不曾退縮」。記得多年以前,我率弘法團從東南亞歸國時,看到許多台灣漁民在機場迎接,不禁奇怪,後來才想起,在此之前,有幾艘台灣漁船被印度政府扣押,儘管有人勸我:中印斷交,能夠訪問印度已經不易,不要再節外生枝,但我認為:「面對自己同胞的問題,豈可退縮?」於是乘便向尼赫魯總統請命釋放我國的漁船,竟蒙允准。漁民們因感念此事,所以集體到機場歡迎。另一次,有七百多位華人因移民問題被印度政府逮補,我代表佛教向印度政府請求開釋,居然也發生了一點力量。

台灣未解嚴之前,每次安全單位的人員到佛光山來,我都為囚禁在綠島的政治犯請命,許多人看我經常被人密告誣蔑,自身難保,一再勸我不要碰觸這個敏感的「問題」,但我還是「沒有退縮」。美麗島的事件發生之後,我和南區警備總司令常持秀先生見面談起此事時,也表示希望當局寬容,不要追究,用開放的胸襟來解決「問題」。中國國民黨十三全大會時,我應邀參加,當時蔣經國、俞國華等要我起來講幾句話,我就說:對於反對黨,要容他,化他,不要排擠他,才能讓社會更加祥和。對於兩岸「問題」,有鑑於多少人因為一海之隔,有家難歸,有親難投,妻離子散,骨肉別離,我建議政府應開放觀光,讓兩岸民眾交流。甚至一九八九年我赴大陸弘法探親時,與中共主席楊尚昆先生見面時,也曾建議中共應宣布台灣為和平區,不要武力犯台。後來台灣的政治開放,兩岸的人民交流,雖然不一定是因為我的話起了作用,但至少我能「面對問題」,就事論事,為所當為。

此外,對於戶政機關刁難民眾、稅捐處催稅無視別人的尊嚴、社會人士忽略工商企業辛苦經營等「問題」,我都在講演時公開提出,希望大家能有所改善。甚至多年以前,一位素行不良的候選人硬是要我為他助選,人都已經站在我的講台上了,我還是「沒有退縮」,勇敢地向大眾宣佈:「請大家不要選他!」而面對許多人避諱不談的「問題」,我也都勇於提出看法與解決之道,例如:對於優生保健的「問題」,我提出應該由懷胎的母親來決定;對於安樂死的「問題」,我主張應該由最愛病患的人才有權力決定;對於複製生命的問題,我認為個人的業力無法複製,如何除惑證真,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對於服兵役的「問題」,我覺得佛教主張慈悲不殺,但是為了盡忠報國、為了拯救萬千生靈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義舉,絕非婦人之仁可喻。

許多人以為:自己修行就好了,不必管社會上這許多「問題」,但你逃得了這個問題,另一方面的「問題」你能逃得了嗎?只要你存在的一天,你的「問題」和社會就有密切的關係,社會的「問題」也和你有密切的關係。

佛教向來不怕「問題」,甚至禪宗還主張提起疑情,注重當下,真參實學。世界上許多偉人也都是由於「面對問題,從不退縮」,所以能建立永垂不朽的功勳偉業,其中艾森豪總統就因為從小謹記母親的一句話而立志向上,她說:「人生好像玩橋牌,無論你手上的牌多麼不好,你都要好好地打完這場牌局。」這就是一種「面對問題,不要退縮」的理念。所以,真正的修持,真正的生活,必須「面對問題,不要退縮」;真正有抱負的人,真正有操守的人,也應該「面對問題,不要退縮」。唯有人人「面對問題,不要退縮」,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加祥和進步。

(佛光卅三年-一九九九年七月)





《古今寺廟巡禮 恭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