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比現在更好
一九四九年元月,我來到台灣,看到當地社會經濟蕭條,生活落後,與我過去生長的南京、上海的繁榮景象比起來,可說有著天壤之別。佛教方面,臺灣的寺院崇尚拜拜,既沒有大陸叢林的宏偉規模,又沒有續佛慧命的文教事業,而神壇廟觀充斥,其中許多都打著佛教的旗號來行斂財之實,凡此都使得佛教淪為迷信之流,無法達到淨化人心的目地。感嘆之餘,我在《覺生月刊》上寫了一篇文章--「回憶比現實美麗」,文中敘述大陸佛教事業建設、人才運用等種種情況,期能喚起當地教界的覺醒,同時也以此自勉自勵。四十六年來,我以復興佛教為己志,未嘗稍怠,如今臺灣的佛教十分盛行,社會的經濟也越來越繁榮,但是我並不因此自滿,依舊夙夜匪懈地策劃未來,希望未來的一切都能比現在更加美好。
三、四十年前的臺灣,佛教徒多以誦經拜懺為主,對於佛法中因緣果報等教義並沒有真正的認識,當時的寺院多將佛經典籍束之高閣,一般人不易接觸,市面上印行的佛書,多以課誦本或一些非佛法的善書,即便偶見《金剛經》、《彌陀經》等,也都是古本製版流通,內容艱澀,印刷粗糙,真正能讓人瞭解佛法的讀物真是少之又少。
有鑑於此,我嘗試用淺白平易的文字撰寫佛教小說、散文、傳記、詩歌,在報章雜誌刊登,在廣播電臺發表;我設置「佛教文化服務處」,出版簡明易懂的佛教叢書;我發起「每月印經會」,採新式標點符號,分段、分行,重新編印佛經;我編纂佛教雜誌,登載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文章,使佛法能深入人心……,凡此都獲得了大眾良好的反應,連平日視佛教為迷信的知識分子,也開始予以認同。
為了提昇佛教文化的層次,我繼續往前邁進,創設佛光出版社,以生動的文字將佛教的智慧流通於世;成立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以現代化的方式讓大眾易於接受佛經;舉辦贈書活動,將優良的佛教圖書捐給機關學校,使整個社會都能受到書香的薰陶;鼓勵演藝人士從事佛教電影的製作,以悲智願行的典範寓教於樂;指導老師們研究佛經裡的教育方法,用方便巧思啟發學生的心靈。目前,我仍然不斷地著書立說,將自己體驗的佛法公諸大眾,並且繼佛光山、西來寺、澳洲的佛教寶藏館之後,又於各處設立展覽館、美術館,以精美的文物展現佛教歷史的源遠流長,佛教教理的博大精深。
臺灣佛教從乏人問津到熱烈澎湃,佛教典籍文物的通俗化、文藝化可說居功最大。將來,我們還可以從事長程的規劃,重新結集三藏,將漢文三藏經典整理簡化,添加南傳經典和現代著作,修正與原意大有出入的佛書,補入新發現的古人作品,舉凡相關的漫畫、攝影、雕刻、建築、圖表、梵唄聖樂的曲譜、護教辯難的論文、法制規章程序等,均納入其中,並且重新歸納分類,電腦存檔編印,成為國際共遵的三藏經典,讓佛法從山林寺院走入社會學校,從出家弟子到達在家信眾。
此外,我們可以擬定方針,大力提倡佛教優良讀物,獎掖佛教音樂創作;分門別類,出版佛教專書;運用視聽科技,將佛經講座、梵唄音樂、佛教卡通、佛法典籍、佛教劇本、佛教故事製作成錄影帶、錄音帶、光碟片;成立佛教資料社,將佛教人事、數字考據等資料建檔,為歷史留下見證;興辦佛教通訊社,對外發佈佛教每天的大事、活動、佛教對政經的觀點、佛教對生權的維護、佛教對和平的看法、佛教對輿論的督促;設立佛教電臺、電視臺,二六時中,出和雅音……,讓社會大眾的眼見耳聞都能夠浸潤在佛教的世界裡,相信未來的社會一定比現在更安和樂利。
五十年前在大陸各地叢林參學時,我就深深地感到:過去佛教寺院以租佃收入與法會油香添補經濟來源的不足,隨著時移世遷,社會型態逐漸改變,佛教的財源也應有所更易,更何況普濟群生是每一位佛子應有的責任,所以興辦佛化事業才是佛教的慧命所在。十年後在臺灣,這份心願逐漸達成。
四十年來,我為教界造就人才,辦理養老院、育幼院、托兒所、幼稚園、圖書館、出版社、雜誌、學校、講堂、醫院……,佛教事業的大眾化不但帶動了佛教的發展,也促進了社會的進步。未來我們可以進一步讓佛教事業更加普及化,鼓勵信徒經營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農場、林園、工廠、銀行、報社、電視、電臺、購物中心、超級市場、信託保險、旅遊事業……,佛教界可以辦理青年助學貸款、工商企業融資、退休養老基金、急難扶持會……,成立職業輔導訓練中心、婦女求職中心、電話法語中心、佛法諮詢中心、大專青年活動中心、老人長青苑、收容所……,鼓勵佛子們充實六度四攝的修養,擔任教授、講師、律師、醫師、護士、幼教師、教誨師、佈教師、工程師、美術師、音樂師……,組織佛教體育隊伍、佛教音樂團體、提拔佛教藝術人才,舉辦佛教巡迴展覽,以正當娛樂來化導眾生。
佛教本著慈悲濟世的胸懷,以普及化的佛化事業教眾養眾,相信整個國家必定會更加富強康樂。
佛法的教化由文字到圖樣,由靜態到動態,無非都是度生的方便,然而佛法不是一種知識,必需要靠修行才能有所體證,只可惜過去的佛教太過重視出世的思想,佛弟子一入門,所接受的就是苦行禁欲、了生脫死的教義,法師也鼓勵信徒捨棄世間,入山清修,不但埋沒了佛教的人間性,也使得整個佛教與社會脫節。
因此,我提倡每日課誦生活化,依據自己的環境,將修持納入生活作息當中;我主張戒律規範人間化,鼓勵信徒實踐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的修持,樹立饒益眾生、福利世間的風範;我贊成舉辦經常性的念佛會、禪坐會、報恩會、法座會、八關齋戒會等,讓紅塵眾生藉此蕩滌塵慮;我也歡喜舉辦大型的禪淨密三修法會、掃街植樹運動、親子遊樂活動……,歡迎信徒全家參加,共享法喜;我在佛光山及各道場設立修持中心,提供良好的修行環境,我發起朝山參訪團,啟發信眾清淨道心。
經過多年來的努力,佛法已在臺灣民眾心裡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政府首長們均公開讚揚佛法的周遍圓融。舉凡佛像開光、佛化婚禮、新居灑淨、破土典禮、開工儀式、公司開幕、落成大典等,民眾們也都喜歡邀請法師前往加持祈福,冀望日後每個人從生到死,從小兒彌月到成年禮儀,從公僕選舉到宣誓就職,從年節慶典到家庭聚會,都能藉著佛教儀式來淨化身心,那麼舉國上下必然一片和諧,社會到處一定安詳和樂。
近幾年來,國際佛光會舉辦的淨化人心七誡運動,不但引起法務部的重視,機關學校也紛紛熱心參與;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舉行的世界佛學會考,吸引百萬人共襄盛舉;佛光山叢林學院主演的梵音海潮音音樂會,屢次造成座無虛席的盛況;佛光山舉辦的短期出家修道會、在家戒會、教師夏令營、大專青年學佛營,也成為大眾每年矚目的焦點。修持實踐的人間化儼然是今天佛教的趨勢,日後我們還要朝著統一化的目標前進,因為各門各派的修持方法分岐太大,各宗各寺的禮儀程序差異太多,不但佛門信眾莫衷一是,也容易導致邪魔外道乘虛而入。所以,今後的佛教,早晚課誦內容應該統一,生活規範應該統一,禪淨懺儀軌則應該統一,婚喪喜慶儀式應該統一,乃至殿堂供奉的本尊應該統一,印刷發行的經書應該統一,稱謂頭銜的禮貌應該統一,僧俗層次的資格應該統一。
多年前,法學博士曾敏敏女士曾對我說:「我們在家信眾總是覺得了生脫死、成就佛道,是一件好渺茫,好遙遠的事情,我們只想知道自己如何能夠過得比別人更好一點,比世人更超逸一些,就很滿足了。」我聽了這番話,心中真是感觸良多。佛教之所以無法推展開來,化導群迷,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傳教者不能契理契機,而用出家人的標準來要求在家信眾,使得有心之士覺得佛道難成而心生畏懼,裹足不前。人間最重要的就是讓現在的生活過得更好,捨棄人間的生活,那裡還有佛道可求呢?捨棄現代的說理,那裡能使人心悅誠服呢?因此,我在說法時,總是鼓勵信眾淨財事業越多越好,禪悅法喜越妙越美,希望大家都能在佛法的引導下,擁有全面的人生,享有合理的經濟生活,正義的政治生活,服務的社會生活,淨化的感情生活。
弘法的內容固然需要順應人心,弘法的方式也應該與時俱進。所以,我們應該走入人群,到鄉間的廟口宣道,到國家的殿堂講經,到三軍陣營開示,到各級學校說法,到機器聲不斷的工廠佈教,到受刑人聚集的監獄指點迷津。我曾力排眾議,用音符樂曲來弘揚佛法,以聲光化電來敷演妙諦。我也改變傳統講經型態,有時採取座談方式,一齊研究討論;有時前往家庭普照,與信徒們接心;有時召開會議,大家報告心得;有時舉辦活動,彼此聯誼交流。
四十年前,我突破窠臼,在臺灣興建第一座講堂,灌製第一張梵唄唱片,設立第一所星期學校,發動第一次環島佈教。我在道場建築裡添設教室、會議室、簡報室、圖書館、視聽中心,將寺院學校化,使之成為「學佛」的場所,而不僅是「拜佛」的地方。我在聚會活動裡,增加開示說法,好讓與會者將實用的佛法帶回家庭,影響社會,達到淨化人心的目的。
剛開始,我以現代化的理念進行弘法工作時,真可謂滯礙難行,但是久而久之,當人們發現現代化使得佛教更加進步,讓眾生更能身受法益時,大家莫不起而效法,認可實踐。
弘法方式的現代化已經成為時勢所趨,未來我們還要邁向「國際化」的新里程碑。因為佛陀說法總是以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為對象,佛教的弘傳當然也不能侷限於一時一地為滿足。所以,我在佛光山開辦國際學部,培訓國際弘法人才;我創建國際佛光會,統籌世界各地的佛教資源,遍灑菩提種子於十方;我設立國際弘講師、檀講師制度,結合僧俗四眾的力量,在海內外廣宣妙諦;我發起佛教委託研究,獎勵世界有心之士探討佛教國際化的各種問題;我召開國際佛教學術會議、國際禪學會議,我補助中央大學召開文學會議,我支持一些美學研究,期使學術界也能互相交流;為了提倡佛教融和,我舉行世界顯密會議、國際僧伽講習會,增進世界各宗派之間的團結合作;如今我又開始籌劃國際佛教金剛會議、國際佛教婦女會議、國際佛教義工會議、國際佛教青年會議……,未來佛教的弘法若能走向國際化,必定能使眾生蒙福更多。
佛教「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觀,從過去、現在,一直貫穿到未來;彌勒三經裡也勾畫出未來人間淨土的藍圖,可見佛教對於未來時空的重視;而羅漢的四向四果,菩薩的五十二階位,更說明了佛教對於生涯規劃的倡導。經云:「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四十六年來的努力已經使佛教在國內開花結果,如今我們必須站穩腳跟,在現階段的通俗化、大眾化、人間化、現代化上精進不懈,放眼未來,著力於佛法的文藝化、制度的統一化、事業的普及化、弘法的國際化,相信未來的世界一定會比現在更加美好。 (佛光卅年-一九九六年六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