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學佛行儀 【篇名:】 幸福人生講座精華 - 才華要建立在德行的基礎上

幸福人生講座精華 - 才華要建立在德行的基礎上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阿彌陀佛!我們剛剛提到: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當一個人德行非常高尚的時候,他的聲名會自然而然的流傳開來。我們看到新加坡許哲女士,她也是盡心盡力用她的一生照顧非常多的眾人、眾生,也贏得非常多人群、國家對她的尊敬。而這個名聲絕對不是她去求來的,是自然而然別人回饋回來。當然我們在幫助別人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是看到自己的本分、職責,絕對不是為了這個名聲才來做事。因為假如是這樣的態度,很有可能做到一半會忘記當初的初心,反而會被名聞利養淹沒。所以要時時提醒自己,做人、做事的真正目的在哪裡。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我們剛剛也提到,才華要建立在德行的基礎,不然像現在高科技犯罪這麼多,反而愈有才華,禍患愈大,所以我們要謹慎。歷史上禍國殃民的統統都很有才華,所以我們引導孩子,學習才華的目的在哪裡?這就很重要。假如今天他要做個作家,諸位同修,我們應該怎麼樣引導這個小朋友?或者你的朋友他想做作家,我們要不要告訴他,你把一本書寫好可以賺很多錢,可以所有的人都對你很崇拜,要不要這樣引導?這樣就引導他往虛幻名利的人生去了;應該要看到每個工作最重要的本分、職責跟價值在哪裡。一個作家他是社會工作者,我們應該提醒、告訴他的,是一定要抓住隱惡揚善的重點,讓我們的文章可以移風易俗,這樣對自己、對社會才是最好的交代。

  我自己當了正式老師,很多的親朋好友知道以後,見到我第一句話都問什麼?諸位同修?都問我,你一個月賺多少?老師最重要的職責在哪?為什麼都沒有人提醒我們,都是提醒我們一個月賺多少。我們腦子裡都是在想賺多少錢,現在老師很多還補習,賺一大堆錢,都忘記了我們的本分、我們的才華應該用在哪裡。韓愈先生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當老師的人傳道,可能我們連自己都不知道什麼叫道;解惑,可能自己人生還一大堆疑惑,怎麼解惑?自己都不明白道理,又怎麼樣把做人的道業傳給學生。當整個社會都只有以利為標準的時候,就會忘失了每個行業的本職。

  有位長者他就說到:現在的教育什麼都教,就是缺一個東西,缺什麼?缺德,叫做缺德教育。所以我們看到,醫生最重要的職責是什麼?救人的生命。結果現在家長送孩子去讀醫生是怎麼告訴他:我已經花多少錢栽培你,你要趕快把我賺回來。當醫生都視財如命的時候,我們當病人的,安不安心?他不小心,你本來沒病還把你開下去,開完之後再幫你縫起來說沒事。或者進去看一看說:你這裡也壞掉了,要不要一起拿起來。這個一拿,再要裝回去就裝不回去了。當醫生無德,病人有多麼的痛苦、多麼的恐慌!當老師無德,所有的家長不知道有多擔心,整個社會也會非常的擔憂,下一代教不出好的棟梁之才。

  還有另外一個行業也很重要,就是警察這個行業,假如警察無德,人民安不安心?黑道已經很恐怖,連白道也造成威脅。這三個行業只要無德,整個社會風氣影響很大。突然我又想到另外一個行業,律師的行業,他能夠幫人民爭取正義,假如他無德,也可能毀掉正義。所以這幾個行業都是社會裡面很重要的行業,當我們的子女要往這些行業發展的時候,我們當長者的一定要給予他正確的態度。

  今天你有晚輩考上了師範院校,他這四年可別讓他白白耗掉,一定要給予他正確的觀念,教書是無量功德。這個「無量」也要叫他搞清楚,不然會差很多。假如認真教書,把人家的子女教好,叫「無量功德」;假如不認真教,誤人子弟,就會「無亮功德」,前途會一片黑暗,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因為你把人家的孩子教好,他往後又為人父母,這樣影響他世世代代的子孫;你假如沒有把學生教好,他又把錯誤傳給他的後代,那你就是造了很大的罪業。

  我在深圳的時候,有機會到警察學校去演講,這些警察都已經在社會很多年,那是回來受訓,都三、四十歲。我要演講以前,找我們去的老師就提到,他說:他們都不怎麼好惹,你等一下看著辦,不要講太久,一個半小時就好了。他這麼一說,我們心裡也沒有受什麼影響,因為我們堅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就站在講台前面,這些公安就走進來,每個都高頭大馬,看不到我這麼削瘦的。一走進門口來,看看我:怎麼還上課!還在那裡不大滿意,接著他們就坐好。人生只有兩種境界,不是你轉他,就是他轉你,看你怎麼選。

  我們一站上來馬上想到,見到人就要誇,就要肯定別人,你不要一開始上來,就開始批評警察不負責任,那就完了。結果一站上台來,他們也很有規矩,馬上就起立,將近兩百個壯漢站起來,然後說:敬禮。我馬上就往地上一踩(你們怎麼跟他們一樣?)然後我把麥克風拿起來,我就說:諸位阿Sir,大家好!本來他們臉很臭,突然怎麼樣?你敬他一分,他就敬你三分。你叫他阿Sir、叫他長官,他很高興。我馬上說:我小時候看這些警察片特別尊敬他們,警察是社會的保姆。這個社會有三種行業最重要,當警察很有德行的時候,所有這些遇到困難的人民,一找上他們,多有安全感!假如又遇到一些罪犯,可能一時誤入歧途,那我們做阿Sir的人又能夠拍拍他:年輕人!好好孝順父母,這種路不能走。說不定這種真誠的心,就把這個罪犯的善心喚起來。我們這麼一講,底下的阿 Sir都坐得抬頭挺胸,覺得他很有使命感。

  後來講到一個半小時的時候,我就跟底下的阿Sir講:諸位阿Sir,我們今天就講到這邊,謝謝大家。結果底下就說:你不要下來,你繼續講。我站在那裡不知道怎麼辦,結果主辦單位看看僵持不下說:不然再加半小時。那次也跟他們提到很多夫妻相處,還有孩子的教育,其實為人父母者都很擔心他的孩子,一講到他們需要的,也都是目光如炬。後來兩個小時以後,我下來了,那時候我就跟他們說:本來我以為只有劉德華可以安可,沒想到講演講也可以安可。然後他們就圍過來,很多很壯的公安還拿著《弟子規》要我簽名,所以那天我受寵若驚。

  所以德行的重要性,絕對是不分年齡、不分行業,絕對都要把它擴展開來。我們今天有幸已經聞到這麼重要的聖賢教誨,我們也期許自己提升自己,然後好好去把這個好的訊息傳遞開來。所以諸位同修,你們以後包包裡面一定要放一本書,叫什麼?《弟子規》!我們在海口的公車上,都會聽到小朋友在那裡念《弟子規》,因為我們已經發了三、四萬冊在海口一帶。

  『才大者』,才華確實也不是偶然的,我們人常常看到別人的才華都很羨慕,其實不能在果相停留,要在哪裡?因地上。一個人有才華決不是偶然的。那時候我跟楊老師學書法,學了一、二天我就說:老師,我為什麼差你差這麼多?楊老師說:你假如跟我寫得一樣,那我不就去撞牆了。楊老師說:我已經寫四十一年了,而且從五歲開始學的時候,每天是寫一疊,是這樣練出來的。所以確實,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哪有什麼輕鬆學習?那都騙人的,都必須要苦學,所以「學海無涯苦作舟」。但是說實在的,苦不苦?我們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苦嗎?諸位同修,你這幾天學,苦不苦?理得才心安,哪會苦!

  我後來了解到為什麼他會苦?因為他在念的時候都說:我會不會考上狀元?我會不會考上功名?當有求的時候就有苦,沒有求的時候,甚至於是我要有學問、有才華來服務人群,那他學是快樂的。所以像楊老師她的書法已經成就了相當的功夫,隨時隨地都可以幫助別人,那就很快樂。當我們從小對於孩子學習的才華,能夠讓他不斷的一門深入,等到這個才華成就了,將帶給他很好的助力,因為他走到任何地方都能幫助別人,相信他的人緣也會相當的好。

  學東西只要有開始就不會嫌晚。楊老師也跟我說,她的父親二十七歲才開始學書法,後來也成為他們當地寫得最好的書法家,她父親又傳給了他們這些子孫。《三字經》上也有提到蘇軾他的父親蘇洵,「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蘇洵被他兩個兒子刺激到,他的小孩怎麼這麼聰明、這麼會念書,他這個老爸差太遠的話,太丟臉了。所以他二、三十歲才開始求學問,後來也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所以,最重要的還是我們有沒有那顆決心,有沒有那顆要利益眾人的心。《三字經》上有很多榜樣,也提到「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梁灝幾歲才考上進士去當官?八十二歲。諸位同修,你們八十二歲了沒有?都還沒,那還早,人生七十才開始。而當一個人有這種學習的態度,相信會年輕很多歲。有沒有?有!因為人生有使命、有目標就會充滿動力。我們看下一句經文: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己有能,勿自私』,我們也了解到整個家庭、社會的動亂根源在哪裡?就在一念之間。當人自私自利,家也好,國也好,就會發生衝突。當人處處替人著想,那就家庭和睦,社會安詳。所以,教孩子從小不自私、有仁慈之心至關重要。古代父母給孩子取名字就是對孩子的期許,結果現在中國的父母取名字有沒有這樣的認知?很多給他取個瑪麗、麥克,叫他幹什麼?去當外國人。像范仲淹就給他的大兒子取了個名字,叫范純仁。諸位同修,我們看到范仲淹給大兒子取這個名字,代表對這個孩子的期許是什麼?純是一顆仁慈之心。我們光看到范仲淹給孩子取的名字,就可以感受到他的家風非常的好。

  他的孩子長大了,有一天他吩咐他押解五百斗的麥子回他們的江蘇老家。在這個運送過程,剛好范純仁遇到了父親的一個故友,老朋友。在交談當中,了解到父親這位故友家庭狀況很不好,父母都還沒有安葬好,子女尤其女兒也還沒有嫁,所以需要一大筆錢。范純仁馬上就把五百斗麥子賣掉,結果錢還是不夠,范純仁又把押解麥子的船也賣了,這樣就解決了他父親故友的困難。後來他就回京城跟父親報告,當兩個父子坐在一個桌上,范純仁講到:父親,因為我把五百斗麥子賣掉以後,錢還是不夠。他父親抬起頭來對他說:那你就把船也賣了!結果范純仁說:父親,我已經賣掉了。所以父子同心。諸位同修,麥子賣掉了,船也賣掉了,損失了嗎?這個仁德之風傳了八百多年都沒衰,到底誰會算,到底誰才是真正會投資報酬?

  我在演講過程,還曾經遇過兩個范仲淹的後代,其中一個現在在海口一個很知名的高中教中文,而且他的女兒現在在念北京中文系。你看這種家風多好!而且我在跟他們聊天的過程,他們的家風是這樣教導,他說:你當范仲淹的後代,做好是應該的,做不好你就丟了祖宗的臉。所以他們的家規也是很嚴格的。另外一個,我在珠海演講的時候,也是位老師,中學老師,他就剛好在我休息的地方的對面,他就住那兒。一走進來,他很感動,聽了也很高興,他就馬上跟我說:我就是范仲淹的後代。結果一看,耳朵很大,耳垂也很長,確實「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助人就是助己。

  范仲淹的俸祿每次下來的時候,都是奉養三百多戶鄰里、鄉黨、親友。而且他還另外捐出一塊地當學校,興義學,希望能夠讓更多的孩子讀書,讓國家有更多的棟梁。結果蘇州這個地方,范仲淹當初興義學的地方,後來都蓋成學校,在這八百多年過程,出過三、四百個進士,出過好幾十個狀元。范仲淹這個功德可能用電腦也不大好算,所以「己有能,勿自私」。其實當一個人用他的能力去幫助別人的時候,他不斷也在提升自己的能力,所謂法布施得聰明智慧,財布施就得財富。而當我們把正法介紹給別人,事實上已經三種布施都圓滿達成。因為當你在財布施的時候,也是用你的體力,也是用你的經驗,這就屬於內財布施。當我們把這些做人處事的正確態度告訴朋友,讓他了解做人的分寸,他才不會做錯事,而讓他的人生有非常多的後悔跟無奈,這就是無畏布施。

  我記得在補習的那四個多月,我是坐在前排,因為師長教導做什麼事要做影響眾,所以學習我們也要帶頭,就坐在最前面。補習大部分都是女眾比較多,因為考小學老師,考小學老師女生比較多。所以我就非常醒目,就一個頭凸出來在前排中間的座位。很多女眾她的數學、物理、化學,心理就會覺得比較有障礙,其實是不是真的有障礙?都是心理作用。她們來問我問題的時候,我也會很認真把我會的教給她們。

  就有一次,有位女士問了我差不多一個小時,我給她解答完以後,另外一個跟我很熟的朋友就走過來,跟我拍桌子。拍下去說:你到底要不要念書?浪費這麼多時間,你自己都不用念?我就笑一笑,我說:雖然是我們在告訴她,但是得最大利益的人是誰?是自己。因為她是要學會這條數學怎麼做,我們是要學會如何把這條數學教到別人會,境界是不同,那種思考會更深入,思惟會更敏銳。很多的同學做數學題目是做到其他的補習班都拿來,我是連自己補習班的題目都沒做幾條,因為大家都拿來問,我們就順便也練習、學習。

  後來考試,第一年就考了九十分,數學。然後又連續考了兩年,因為第一年要考代課,第二年要考正式老師,所以現在要當老師可真不容易。因為只有第一年有時間準備,第二年、第三年都比較忙碌,雖然都沒有準備,可是考的分數,第二次八十八分,第三次又八十八分。我在那個時候就深刻感覺到,你愈去教別人,你所得到的一種能力的提升愈深刻,所以確實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所以諸位家長,我們教孩子也要這樣教,有能力一定要多幫助同學。

  聽說有一對姐妹嫉妒心很重。剛好姐姐就說:今天我們同學來問我數學,我不願意告訴他。她妹妹接著說:假如是我,我會告訴他,但是我會把錯的告訴他。諸位同修,你們不要笑,現在的孩子有沒有這種傾向?我聽到一個真實的例子,有個小女孩,好像是三、四年級,她的數學都是班上的頂尖。剛好有一天她請假,因為她的爺爺去世了,她的爺爺是數學教授,所以那天她必須請假沒來。所有同學就問到這個原因,他們正在考數學,結果一聽到她的爺爺已經去世了,小孩子回答說:終於死了!為什麼?她爺爺不死,她都第一名。所以小孩子你看他們現在的思想都是功利,很恐怖!當孩子這麼功利的時候,請問他的競爭、他的掠奪首先伸出來是向誰?向他最近的人,誰?父母。對!所以現在的父母很傻,都在自己製造自己中晚年的悲哀。還有家長說,別人打你,你一定要怎麼樣?這個還真有,所以確實現在家長必須要趕快提升教育的觀念才行。

  「己有能,勿自私」,能力是屬於一個動態的發展,只要你有心,你的能力一定會不斷的往上,而且你要製造自己磨練的機會。我當初就跟我母親講:母親,你看我就是從小沒吃過苦,所以能力太差了,應該多出去歷鍊、歷鍊,這叫製造機會磨練自己。因為我是屬牛的,我們閩南話說,「做人要磨,做牛要拖」,做人要磨鍊,做牛要耕作。我又是人,又屬牛,就要拖磨一生,所以我們很知命,既然這是命中注定就要好好磨練。確實當我接到這份工作的時候,在海口是誠惶誠恐,但是每天一定專注在如何講課,專注在每次跟老師、跟家長互動的過程。了解他們現在的處境,他們的困難,甚至於他們的一些好的例子,還有失敗的例子,我們就專注去學習。確實,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

  我也非常希望我們這次來自十多個國家、地區的同修,你們回去以後就在每個社區開始對小孩教《弟子規》,教小孩沒那麼難!當我們教小孩的過程裡面,跟這些家長一有互動,當他覺得說:你講的這些教育觀念很正確,可不可以常常跟我們多做些交流?那你的家長課就水到渠成,你就可以跟三個、五個家長開始講一部《弟子規》。你不要擔心,一部《弟子規》可以講多久?可以講半年。說實在的,你講完半年再重來講《弟子規》,味道一不一樣?又不一樣,你的境界又提升上來。所以我們現在要有志向、要有決心,但是要抓住做中學,學中做,等你四書五經都背好、都學好了,那個時候原子彈已經怎麼樣?已經來不及了。所以我們審時度勢,讓我們所處的家庭還有社區開始推動起來。

  學校為什麼這麼重視學業成績,而沒有重視德行教育,根源在哪?在校長嗎?在老師嗎?在誰?在家長。所以有句話是這麼講,「學生怕老師,老師怕校長,校長怕家長,家長又怕學生」,構成一個微妙的循環。當家長真正重視到德行的重要,也能夠慢慢轉化學校的風氣。所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應該隨分隨力去推動。

  師長也曾經講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這句話最重要的,就是假如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是非人我、貪瞋痴慢的事,最好是統統得放下才對,才能讓身心清淨。所以當初彌勒菩薩示跡在宋朝布袋和尚,當他走在路上,背著一個大布袋,旁邊的人問他:布袋和尚,請問如何學佛?布袋和尚沒講話,雙手一放,布袋掉在地上。旁邊人說:就是要放下!放下以後要怎麼辦?布袋和尚又蹲下來把他的布袋拿起來,拍拍屁股走了。放下以後要提起。放下什麼?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分別、執著;提起什麼?提起為佛法、為眾生,提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假如學佛只有放下,那就著空。所以只要因緣成熟的事,我們要盡力去做;但是假如因緣不成熟,我們也不要勉強,不然會自己生煩惱,別人也會生煩惱。但是這個拿捏還確實要我們慢慢去揣摩、去提升,才會判斷正確。很有可能我們常常都把隨緣掛在口邊,每次遇到一些事情,我們就說:看佛菩薩安排,隨緣;隨緣隨多了就變隨便。所以我們還是要冷靜分析、觀察因緣,只要已經成熟,擺在面前,我們一定要全力以赴才行。

  『人所能,勿輕訾』,當別人有才華、有能力的時候,我們絕對不能嫉妒、不能障礙,應該要修隨喜功德,要修稱讚如來。其實嫉妒是最大的一個魔王,當我們嫉妒他人的時候,心情整個情緒其實就已經到哪裡去?到地獄去了。嫉妒慢慢就會變成瞋恚心,而瞋恚就是地獄業最重要的一個引業。地獄跟天堂只在一念之間,我們從嫉妒轉成欣賞,轉成隨喜,甚至於轉成成人之美,那你將有無量功德。當我們去隨喜一個人所做的好事,其實當下我們的心跟他的心一不一樣?一樣!學佛、修佛是修哪裡?修心,所以你跟他的功德無二無別。我記得在看《孔子傳》這部連續劇,拍得真的很好,剛好有一幕很多的學生到夫子家求學,他的夫人煮了很多飯請大家吃,然後對每個學生微笑。我在那個當下體會到,夫子夫人的功德跟他絕對是無二無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他夫人那種微笑也是非常歡喜每個人能夠轉惡為善、能夠破迷開悟。所以修行並不困難,只在我們一念心的轉變。

  下一句,『勿諂富,勿驕貧』。這一句也在引導我們對人要有平等心,成佛最重要的一個引業就是平等心。子貢有一天問夫子,提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貢問,貧窮的人不會去諂媚,富有的人不會覺得很驕傲,這樣的人怎麼樣?夫子就回答:還可以,但是比不上貧而樂,富而好禮。我們求學問要不斷提升境界,當他貧窮的時候,了解到「因為我自己前世沒有修好,這一世不夠努力,所以我要再接再勵」,他雖然貧窮也非常喜樂,繼續去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富的人也了解到,應該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假如他富有以後,不願意散財,只聚財,那就麻煩了,所謂積財傷道,他那個財就會開始腐敗、腐化。

  我們之前也提到上海那位周姓的商人,他的財產三千萬元,到下一代完全都敗光了。所以富有的人應該提起的是一個社會的責任,我們看到古代很多的員外都是樂善好施。其實當我們一個人看到人家有錢就去巴結逢迎,當下給周遭人的感受是什麼?舒不舒服?很不舒服。所以很有意思,我讓小孩讀《朱子治家格言》,整篇文章他們有兩句話都念得特別鏗鏘有力,我們都沒有引導他什麼。他念那篇文章就這兩句話念得最大聲,就是「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你看孩子的心中有沒有正義?有!當我們去諂富驕貧的時候,事實上已經讓我們的人際人緣愈來愈差。而當你去諂富的時候,真正有見識的人會不會受你的影響?不會的,反而會更瞧不起你。遇貧窮,「驕貧」可能會讓這些貧窮的人覺得非常的不悅,非常的痛苦。而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到你落寞的時候,這些人會怎麼樣?很有可能就落井下石。所以人這一生絕對不要有任何一個念頭要去傷害任何人、任何眾生。因為只要有這樣的念頭,遲早會遇到冤冤相報。

  下一句,『勿厭故,勿喜新』。對於物品、對於我們身旁的親朋好友都不應該喜新厭舊。比方說母親送給我們的衣服,我們應該是愈穿愈有感情,因為這件衣服它還包含著母親對我們的關懷、對我們的愛護。古代的人,不要說古代,三、五十年前的人對於舊的東西都特別愛惜。像母親她當初嫁過來的嫁妝,那個放碗盤的櫃子,現在都還放在我家的地下室,不忍把它扔掉;楊老師的家裡也還有她當初的嫁妝,現在都還用著。所以當一個人能夠珍惜老的東西,他一定會非常節儉,節儉是治家之本,節儉才能夠讓家庭不至於快速衰敗下來。

  除了物品,對於人也應該「勿厭故,勿喜新」。有個小女孩跟她母親吵嘴,自己就跑出來,不回去。整天都沒吃飯,餓得半死,走到一個麵攤前面,她看著那些麵直流口水。麵攤老闆娘一看就把她叫過來,她說:來,我煮碗麵請你吃,不用錢。當那個小女孩在那邊吃麵的時候,突然就掉眼淚了,老闆娘問她:你哭什麼?她說:你對我這麼好,還親自煮碗麵給我吃,我媽媽跟我吵架,我都跑出來。這老闆娘跟她說:我才煮一碗麵給你,你就感動成這樣,你媽媽幫你煮過多少碗麵,你怎麼都忘記了?所以人在意氣用事的時候,往往都會忘了父母的恩德,還有所有愛護我們人的恩德,所以決不能喜新厭舊。我們要學習宋弘的精神,對太太要愈來愈愛護,愈來愈念她的付出。印光大師有說到,所有的先生一定要對太太很好,因為太太有一個恩德是我們永遠都報不完的,就是幫我們傳宗接代。不然我們自己來行不行?對,你不行。所以我們不行,太太成就了,這個恩德一輩子也報不了。當我們用這樣的態度去對愛我們的人,那彼此的情感一定會愈陳愈香。

  在交朋友當中,人常常也會犯這個過失,好像都覺得新朋友比較新鮮、比較有趣。俗話有提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這句話有沒有道理?有!但是這個道理你一定要相信,不然你會遭到一些不好的際遇,可能口袋裡的錢會少不少。為什麼?小人之交甜如蜜,因為他都投你所好,他都是有所目的。所以跟你相處的過程當中,都拍你的馬屁,你怎麼說都是好的。但是他真正目的在哪?是要跟你談成這門生意,等合同簽下去,他可能就變成另外一個模樣了。但是為什麼君子之交是淡如水?淡中有真味道,因為朋友知道,雖然我們是好友,但是彼此都有各自要盡的家庭本分;要照顧父母,要教育小孩。所以可能好的朋友跟我們聊了一會,七、八點他會提醒你:你趕快回去!你不是要跟你兒子講德育故事嗎?他還會給你隨喜功德,絕對不可能每天跟你膩在一起吃喝玩樂。

  『人不閒,勿事攪』。這一點也是落實慈悲心,也是落實不惱害眾生,當別人有事,你又中途插進來,這樣就會很尷尬,讓人家很緊張。我們也要時時「視思明」,看清楚,他假如已經在與人交談,我們不可以馬上把話插進去。甚至於這個朋友現在沒事,我們一過來也不要嘰哩呱拉就話一直講,要先 問:請問,你現在有空嗎?說不定他腦子裡還在思考另外一個問題,你這麼一進來,又讓他亂掉了。所以對人的尊敬我們要時時提起,這樣彼此就會有個很優美的距離。

  打電話也很重要,電話一接起來,很多人就劈里啪啦一直講。可能對方正有客人在旁邊,他又插不上嘴把這通電話掛掉,就讓朋友僵在那裡,不知所措。所以接電話第一句問好以後,也要問對方:你現在有空嗎?你現在講話方便嗎?當我們處處替人著想,朋友會覺得跟你相處格外的舒服,但是也不知道為什麼,其實原因就在點點滴滴的體諒跟設身處地。一般朋友可能在吃飯,或者在休息的時間,我們也不方便打電話去,這樣會影響人家的生活。電話、還有拜訪也儘量都不要跟他吃飯、休息的時間衝突,這樣會比較有禮。當然假如交情很夠,又是一些緊急狀況,這個時候就可以彈性去調整,可以通權達變。這是「人不閒,勿事攪」。




《古今寺廟巡禮 恭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