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祖道風》025 掛單於小廟
掛單於小廟
民國七年夏天,印祖初次由普陀山出山,因人地生疏,函約高鶴年居士同往揚州刻經。高居士接信後,馬上到普陀山,陪同印祖先到上海。在上海,高鶴年居士打算到海湖寺或玉佛寺掛單,那知印祖堅持不允,並說道:
「你的熟人太多,人家總要客氣辦齋請客,而你我都是苦人,何必苦中求樂?又要花費錢文,消耗光陰。」
高居士聽後,再四思維,終於找到上海最冷落的小廟——天台中方廣下院,二個人住了四天,共花伙食費二元。
(見《印光大師永思集.印光大師苦行略記》)
---------------------------------------------------- 附錄:高鶴年生平
高鶴年(1872-1962),名恆松,號隱塵。[1]男,江蘇省興化縣劉莊人(今鹽市大豐區劉莊鎮人),生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卒於1962年,享年91歲。與印光法師交往甚密,攜其文稿刊行。在天津、湖南等地從事賑災救濟。
先世原籍安徽貴池,父正剛、母王氏,雖家道殷實,衣食無憂,但自幼體弱多病,命等蜉蝣。 10餘歲時,偶遊雲台山,遇到一位高僧贈給他幾本佛經,「披讀之,如貧獲寶,似渴得泉,知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人命危脆,不能偷安,始有懺悔訪道朝禮名山之志」。光緒十六年(1890年),年僅19歲的他踏上了漫漫的行腳之路。在漫長的歲月中,他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僅憑一雙腳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歷時35年,將沿途之見聞匯集成《名山訪記》。
光緒十六年(1890年),年僅19歲的他踏上了漫漫的行腳之路。在漫長的歲月中,他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僅憑一雙腳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歷時35年,將沿途之見聞匯集成《名山訪記》。高鶴年的佛教生活一直是潛修儉樸。他曾於全國許多地方結茅庵居,以清風為伴,松月為鄰,靜心修真,拋名利,棄痴愛,習定坐禪,饗草果,渴飲澗水。身為居家士,一杖一笠,行程萬裡,行腳飄飄,艱苦參訪,誠為不易,可謂奇蹟。高鶴年故居高清大圖( 52張)高鶴年是虔誠的佛教居士,他以普度眾生為職志,從25歲開始,積極參與社會的救濟工作,特別是55歲至73歲的19年中,幾乎每年都從事救災活動,其足跡遍佈山西、徐淮、平日以及川、陝、津、甘等艱辛,閑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