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佛學問答 【篇名:】 印光大師:棄四大五蘊而覓心性,身既不存,心將安寄也?

印光大師:粵自大教東流,廬山創興蓮社,一倡導百和,無不率從


  《印光大師嘉言錄》—印光大師

  粵自大教東流,廬山創興蓮社,一倡導百和,無不率從。而其大有功而顯著者,北魏則有曇鸞,鸞乃不測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見梁武帝,後復歸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鸞法師,肉身菩薩也。」陳隋則有智者。唐則有道綽,踵曇鸞之教,專修淨業,一生講淨土三經,幾百遍。綽之門出善導,以至承遠、法照、少康、大行,則蓮風普扇於中外矣。由此諸宗知識,莫不以此道密修顯化,自利利他矣。至如禪宗,若單提向上,則一法不立,佛尚無著落處,何況念佛求生淨土。此真諦之一泯一切皆泯,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顯性體也。若確論修持,則一法不廢,不作務即不食,何況念佛求生淨土。此俗諦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謂佛事門中,不捨一法,顯性具也。必棄俗諦而言真諦,則非真諦也。如棄四大五蘊而覓心性,身既不存,心將安寄也?若即俗諦以明真諦,乃實真諦也。如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即四大五蘊而顯心性也。此從上諸祖,密修淨土之大旨也。但未廣顯傳述,故非深體祖意,則不得而知。然於百丈立祈禱病僧、化送亡僧之規,皆歸淨土。又曰:「修行以念佛為穩。」及真歇了,謂淨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流。又曰:「洞下一宗,皆務密修。」以淨土見佛,尤簡易於宗門。又曰:「乃佛乃祖,在教在禪,皆修淨土,同歸一源。」可以見其梗概矣。及至永明大師,以古佛身,乘願出世,方顯垂言教,著書傳揚。又恐學者路頭不清,利害混亂。遂極力說出一《四料​​簡偈》,可謂提大藏之綱宗,作歧途之導師。使學者於八十字中,頓悟出生死、證涅槃之要道。其救世婆心,千古未有也。其後諸宗師,皆明垂言教,偏贊此法。如長蘆賾、天衣懷、圓照本、大通本、中峰本、天如則、楚石琦、空谷隆等,諸大祖師,雖宏禪宗,偏讚淨土。至蓮池大師,參笑岩大悟之後,則置彼而取此。以淨業若成,禪宗自得。喻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須問長安。自後蕅益、截流、省庵、夢東等,諸大祖師,莫不皆然。蓋以因時制宜,法須逗機。若不如是,眾生不能得度矣。自茲厥後,佛法漸衰。加以國家多故,則法輪幾乎停轉。雖有知識,各攻其業,以力不暇及,置此道於不問。有談到此事,聞者若將浼焉。幸有一二大心縹白,刊刻流布,令祖教不滅,使來哲得聞,實莫大之幸也。






《古今寺廟巡禮 恭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