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要把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作一個比較 淨界法師
這一段是說明「以願導行方名正行」,就是在念佛的操作當中,這個「觀」是很重要的,由這個觀行來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由這個觀行的支持,這個時候佛號的力量就能夠對治愛取。那怎麼修觀呢?我們看第二段,〈補充講表〉第六頁:
二、正明修觀發願是名切願
我們這個願力要能夠真實、很切實的生起,那它必須要有觀行的。觀行當中有兩個方向:第一個是「厭離娑婆」,第二個是「欣求極樂」。就是說,我們未來的受生,主要有兩個方向,就是我們只要今生沒有達到涅槃,我們一定有來生。一定有來生,我們這當中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我們在三界裡面繼續得果報,可能我善業強到人天得果報、惡業強到三惡道得果報,這是第一個,你在娑婆世界繼續的受身,這是你一個選擇;其次,你選擇到極樂世界得果報。這當中有一些差別,我們必須要去觀察一下,有什麼差別。當我們選擇在娑婆世界得果報,這當中有三種障礙:第一個「煩惱障」,第二個「業障」,第三個「報障」。
我們這個三界的身心世界,是一個有漏的果報,是有漏的煩惱跟業力所和合成的果報體,若身、若心都是雜染。換句話說,我們這個身心世界去受用這種果報體的時候,我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就容易有「煩惱」的活動,不是貪就是瞋。隨順我們心情的,我們就有貪慾煩惱的活動;不隨順我們心情的,就是瞋心的活動:不是愛就是恨,我們凡夫的心情就是這樣。
換句話說,雖然人天也的確有一些可樂的果報,比如說眷屬的美滿、財富,乃至於尊貴的地位,這個地方是一個安樂的受用,也合乎我們追求安樂的目的吧。但是呢,這個安樂是這樣子的:我們講有這個身安樂、心安樂。身安樂是很粗的一個安樂,主要還是內心的安樂。但是內心要安樂的一個條件,就是必須在寂靜的狀態。
在佛法的意思是說:當我們心中有煩惱(煩躁惱動的狀態),我們不能受用安樂,因為煩躁惱動會破壞你的安樂。當我們心情是煩躁惱動的時候,我們不能夠安樂的,一個躁動的狀態不可能安樂的,所以煩惱會破壞我們心中的安樂。所以雖然你受用很好的東西,但是你還是不快樂,「弟子心不安」,因為內心有煩惱的活動,這是一個問題。「煩惱障」礙我們安樂的現前。
第二個「業障」。有些人他過去有重大的罪業,殺、盜、淫、妄的罪業,或者是謗法的罪業,那他心中也容易不安。就是我也沒有起煩惱,我就坐在那個地方,但是我總覺得心中有恐懼不安,這就是有罪業。有罪業也容易障礙你的安樂。我們不知道哪一生曾經造過罪業(這個罪業的本質是擾動的,這個善業的本質是寂靜的),我們這一念心累積了罪業,也使令我們心不安,而這種不安的狀態也障礙我們的安樂。雖然我們福報現前,但是我們總是覺得不安,睡覺也不安、吃飯也不安,罪業障礙我們安樂。
第三個是「報障」,我們這個果報體有老病死的問題。你的「病痛」現前了,你在受用五欲的時候也不快樂,因為你的身體有病毒,使令你這個六根暗鈍。這個「老」現前的時候,也障礙你安樂,因為年紀大了身體衰弱了。身體衰弱的時候,你去受用五欲的時候,也使令你不快樂。雖然你有這個福報,有這個五欲的境界現前,但是這個「老」這個法出現的時候,障礙你的安樂。「死亡」出現的時候,把你所有的安樂全部破壞,你的財富、眷屬、地位,死亡一出現的時候,這整個全部都消滅掉。老、病、死障礙我們的安樂。
所以說,我們選擇在娑婆世界得果報,那就具足三種的障礙:煩惱障礙你,你的罪業障礙你,你的老病死障礙你,使令你不安樂,使令你不安。
在經典上,佛陀對這個三界的果報講出一個評論,他說:這三界的果報也不是完全都沒有快樂的境界,但是痛苦的成分多。怎麼說呢?「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說這個三界的果報體,我們偶爾也有一些善業出現,這個刀上的蜂蜜也真的是很甜,但是可惜的是:第一個它的數量不多,這刀鋒上的蜂蜜能夠沾多少呢?最可怕的是它後面有一把刀,當我們的舌頭去接觸這個蜂蜜的時候,在我們受用甜美蜂蜜的同時,也被這個刀深深的割傷了。你愛的越深,這個刀子就傷的你越深。
所以說,世間上的事情就是這樣子,它有少數的快樂,它就隱藏很多很多的痛苦。你去愛這個快樂的境界,你就必須為這個快樂付出很多很多的痛苦,這娑婆世界就是這樣的一個境界。
假設我們今生選擇在「極樂」世界得果報,那又是一個什麼境界呢?極樂世界有三種功德:
第一個「法身德」。這個極樂世界的果報,我們以後講到淨土莊嚴的時候,蕅益大師會強調:它不是一個業報身,它不是我們自己有漏業力,所成就的一種正報的身心、依報國土,不是。它是彌陀的法身功德,創造了這樣一個身心的果報,而讓我們來受用,所以那個身心世界是無量壽。我們凡夫的業力,不可能招感無量壽,我們凡夫有漏業力的果報,壽命最多能夠一劫,不可能無量壽。
所以說,極樂世界的果報體它不是業報身,是一個法身,「大功德法之所莊嚴,是名法身。」他的果報體,他的身相特別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身相不會老、不會病、不會死,老病死不能干擾你,不能破壞你的身相。你的內心當中有五種神通,這個神通力可以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遨遊十方世界,親近十方諸佛、聽聞佛法。所以這也是一個殊勝的功德,他的果報體是法身。
第二個「般若德」。極樂世界當中,雖然有煩惱的種子,但是沒有煩惱的活動。因為極樂世界,它的依正莊嚴,會使令我們念佛、念法、念僧。彌陀的淨土,它有一種聖道的力量在裡面,使令我們接觸、受用的時候,誒,他不起煩惱。不像我們三界的果報體,我們接觸的時候會引生煩惱。這個極樂世界的美好飲食、美好宮殿,它有一種聖道的攝持。我們這一念心一接觸這個宮殿、嘗這個美食的時候,誒,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它不容易生煩惱活動,這是般若德。
我們剛出家,也不知道什麼叫煩惱活動;但是你要出家一段時間,我們不斷的去調伏自己內心的煩惱,你會覺得煩惱會慢慢慢慢的淡薄,這個時候你會覺得身心有一種很輕鬆的感覺。這個時候你會明白:原來有煩惱,這個是很粗重的,就像一個人拿了很重的擔子一樣,這個煩惱是粗重的,你對「粗重」這兩個字,會有一點體會。所以懺公師父說:「這個出家是享清福,在家是享洪福。」你出家的越久,你會越肯定這句話,的確是這樣。你煩惱淡薄以後,你整個一天會很輕鬆,就算喝一杯白開水都覺得很輕鬆。回想過去,那種粗重性,會厭惡、會厭惡的。所以在極樂世界,它沒有煩惱的活動,有般若的功德。
第三個「解脫德」,它沒有障道的罪業因緣的繫縛。這樣子講,我們可以作一籠總的比較。比如說,我們講凡夫這個無明大夢,只要沒有了生死,都是在大夢當中。但是這個夢有差別,因為這個娑婆世界是「惡夢者也」。娑婆世界的流轉、無量無邊的痛苦,就像一場惡夢,尤其是這個三惡道。這個娑婆世界最大的問題在這個三惡道,它有三惡道的果報。有畜生道這種繫縛打殺的果報,在畜生道裡面整天都被打、被殺,恐懼不安;有餓鬼道的飢渴果報;有地獄的刀山油鍋的果報:是一場惡夢。
第二個是「添夢者也」。在三界流轉當中,我們愈流轉愈糊塗了。你看這隻狗,有的狗它的眼神特別的明利、靈性特別高,肯定這隻狗它是第一次做狗,它剛剛做狗沒有多久;如果它狗做久了以後,你看它兩個眼神都呆滯了,那個癡心所就越來越明顯。所以這個三界的果報體的確會障礙我們。我們雖然有佛性,但是我們不斷的得這種有漏的果報體,這時間久了以後,你這個佛性的力量就薄弱,煩惱的勢力就強。
所以經典上說:從畜生道來的人,特別愚癡。因為什麼?你這個果報體,它就是讓你愚癡。這個一方面,你在這個三惡道裡面,你這一段時間就停止了聽聞佛法的這種因緣,聽聞佛法就斷掉了,所以也容易讓你愚癡。所以這個三界當中,除了它的「惡夢」以外,它還「添夢」,它一次一次的流轉,使令你愈流轉愈糊塗、善根愈來愈薄了、煩惱愈來愈重了。
但是我們到極樂世界有兩種好處:
第一個,極樂世界「好夢者也」。極樂世界的果報體,「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阿彌陀佛所安排的,就是你在那個地方得到那個果報體,不管是正報的身心、依報的環境,它不會讓你有痛苦的感覺出現。所以,「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釋迦牟尼佛說:舍利弗,你知道這個國土它憑什麼理由安立做極樂嗎?憑什麼?釋迦牟尼佛說:「其國眾生無有眾苦受,但受諸樂,故名極樂。」這個佛菩薩的淨土,它每一個名號的安立,都有真實的功德才能安立的。不像我們凡夫的世界,你這個名字可以自己取(呵──),你叫長壽,你不一定長壽。極樂世界它「極樂」的安立呢?它「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好夢者也」。
第二個「醒夢者也」,這個是重點。我們在這個極樂世界當中,能夠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栽培善根,容易成就聖道。這個是我們平常要把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作一個比較。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我們相信佛法以後,我們第一個觀念:相信這個生命相續、業果相續。基本上我們相信有來生,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比如說沒有來生,這個生命只有今生,那我們在斷惡、修善、歸依三寶,就沒有意義了。但是我們相信有來生的時候,我們就必須為來生作一個抉擇。到底「流轉三界中,何處是依怙」?我在三界裡面流轉,到底我來生要去哪裡?這件事情你應該要想一想。
就像蕅益大師說的:有些人他對來生他不作安排的。蕅益大師說:這是不對的。蕅益大師說:你晚上要睡覺的時候,這六七個小時的安眠,你就知道要把枕頭放好、把床墊鋪好、蓋上棉被,你這樣子一個晚上的安眠,就知道要稍微的準備一下;怎麼你對無量生命,來生這件事情,你就不準備?這是不合道理的。我們不準備,世間上的事情不會自然出現的。我們不準備、不安排一下來生去哪裡,那肯定是隨業流轉。
所以我們來生有兩個方向的去處:第一個我們繼續在娑婆世界流轉,第二個我們選擇極樂世界,這兩個方向,你應該加以抉擇比較,把這兩個的好壞比較出來。內心當中能夠生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世的願力出現。這個時候,再念佛,這個時候佛號才能變成往生的資糧,是這樣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