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學佛行儀 【篇名:】 貪著名聞利養,世世隨業流轉受生死苦

貪著名聞利養,世世隨業流轉受生死苦



往昔無數劫時,有一人行大布施,供養外道梵志無數千人。梵志常法,通曉經文多者得為上座。其中有一位梵志(提婆達多)年老多智,通曉經文,為會中第一。

當時,儒童菩薩在山中修學各種經術,無不博通,也來參與大會,坐在下座。儒童依次向上席各座提出經論問題,展轉都不如儒童,乃至問到上座,長老梵志所知亦不如儒童。

依其常法,滿十二年知道經文最多的上座,將獲得九種供養:金、馬、銀、鞍、勒、端正女、金澡罐及金澡盤、金銀床席,皆絕妙上好。長老梵志連年皆為上座,將滿十二年,便自思惟:「十二年中,無人能勝我,如今竟被這少年忽然超越,人將羞恥我。供養物不足掛齒,但這得來不易的名聲不可失。」

於是,長老梵志對儒童說:「九種供養物全部給你,你年輕,請居下座,讓我在上座。」儒童回答:「我是以理而得,不是強求上座。若我知劣,自然應該在下,而無所怨。」長老梵志心中懊惱,只得讓出上座給儒童,其座七寶嚴飾,極為精妙。

長老梵志問儒童:「閣下學法問道,求的是什麼?」儒童回答:「我求成佛,度化眾生。」

長老梵志聽了,心生毒恚,自作誓願:「我將世世壞此子之心,使不得成就,若他成佛,我也要亂之使不安順。」繼而又想:「善業與惡業有別,若不行大善,與他恐不能相遇,唯有也大修功德,才能相遇。」

因此,長老梵志立志勤修各種善法,別離而去。施主將供養九物分給諸梵志,各梵志分完後各減一銀錢,給與儒童:「不受九物供養,我們所得之物平等分與你。」儒童接受後,大眾各自別去。

儒童菩薩成道之後,調達一直與菩薩相隨,俱生俱死,互為兄弟,而一直行破壞菩薩之事。當初發了毒誓的長老梵志就是調達,儒童菩薩就是後世的釋迦文佛;以其所發的誓願,世世與菩薩不相離,其原委如是。

典故摘自:《生經·卷第五·佛說譬喻經第五十五》

省思:

調達昔為長老梵志,因貪著名聞利養,求不得即起瞋恚心、發阻撓菩薩行道之惡願,由此造作惡業,世世隨業流轉生死受苦,不得解脫。因果昭然,起心動念是因,知因識果,由因心中化除貪瞋癡等煩惱,方能真正離苦得樂。




《古今寺廟巡禮 恭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