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名人傳記 【篇名:】 玄奘法師傳03 第十一卷~第十五卷

玄奘法師傳03 第十一卷~第十五卷



第十一卷

奘師一行人離開突厥,向西行四百餘里,抵達千泉(今俄伏龍芝之西百公里處)。這裡數百里內,既多池沼,又林木茂盛,氣候涼爽,是可汗的避暑勝地。自千泉再向西行一百五十里到達怛邏斯城(今塔拉斯),往西南走二百里到達白水城(今沙蘭),再往西南走二百里到達恭御城(今土爾其斯坦附近)。接著往南走五十里到笯赤建國(今奇姆肯特),往西走二百里到赭時國(今塔什幹),國的西面臨著葉河(今錫爾河)。又向西走了一千多里,到達窣堵利瑟那國(今胡疆),國的東面臨著葉河,葉河發源於蔥嶺北原,往西北流入鹹海。

從這裡再往西北方向行,走進了一塊大沙漠,這是蔥嶺以西中亞的大沙漠,一路行來,絕無水草,只能循著人馬遺骸,覓路前進。走了五百多里,終於到達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颯秣建國的國王和百姓都信奉拜火教,不信佛教。雖然有兩座寺院,但從沒有僧侶住持,如果有路過的客僧想要投宿,胡人就拿火燒逐,不許停住。因此奘師剛到時,國王雖然也接待他,但不是出自內心的歡迎。可是經過一個晚上,奘師為他們解說人天因果與恭敬三寶能增長福報的道理以後,國王很是歡喜,從此態度大變,不僅請授齋戒,接待也更慇勤了。

可是,奘師有兩位隨行的小沙彌,不知道這裡的風俗,仍跑去寺院禮佛,結果遭人拿火驅逐。沙彌逃回宮,把經過告訴了國王。國王很生氣,下令拘捕肇事的人,並且要當眾砍斷他們的手。奘師不忍,急忙勸阻。國王於是遵從奘師的意思,免去他們斷手的處罰,只是重重鞭笞後把他們趕出都城。從此全國上下對奘師都非常恭敬,並紛紛請求皈依三寶。奘師於是權充寺院住持,在當地啟建法會,剃度僧眾,使許多事火外道紛紛棄邪歸正,把不良的風俗慢慢改善過來。

離開颯秣建國後,奘師一行人繼續向西行三百餘里,至屈霜尼迦國(今撒馬爾罕西南附近)。又西行二百餘里,至喝捍國(又名東安國,今澤拉夫善河之北)。又西行四百里,至捕喝國(今布卡拉)。又西行百餘里,至伐地國(今阿姆河岸)。再西行五百里,至貨利習彌伽國(今阿姆河下游兩岸地區)。再向西南行三百里,至羯霜那國(今撒馬爾罕西南附近)。再向西南行二百里進入山路,路險難行,只能一人通行,又沒有水草,這樣山路走了三百多里,至鐵門峰(今德爾班)。

這鐵門峰或稱塞鐵門,是當時西突厥最險要的關塞。因山壁狹峭,而崖石多屬鐵礦,故順著地形之便,在此造了一個鐵門,並於其上懸掛鐵鈴,此即鐵門峰命名的由來。

出了鐵門,就進入睹貨羅國(今阿富汗北部與撒馬爾罕西南部一帶)。再走幾百里渡過縛芻河(今阿姆河),即到活國(今昆杜茲),此為葉護可汗的長子呾度設(設是官職的名稱)的封地,其妻可賀敦(是王后的尊稱)為高昌國王的妹妹。這位高昌王妹自從聽說其兄有書信託奘師帶來以後,便日夜翹首等待,只可惜未能等到奘師抵達,便先病逝。奘師抵達時,恰巧呾度臥病在床,聽說奘師從高昌來,又得國王親筆信,便想起了自己的亡妻,和兒女等嗚咽哭泣不止。半晌,才對奘師說道:「弟子一見法師,精神就覺得好了許多。請法師暫在我這裡住下,過些時等我病好了,再親自送法師到婆羅門國去吧!」不久,來了一位婆羅門僧人,為呾度誦咒,呾度的病果然漸漸見好。

奘師正準備出發,活國忽然發生政變:呾度設新娶的妻子年少貌美,和呾度設的第一個妻子所生的兒子特勒私通,居然用毒藥害死了丈夫。呾度設死時,高昌公主所生的王子還很年幼,於是就被特勒篡位,自立為設,並以新繼母為妻。奘師因遇到這不幸的國喪,只好在那裡多留了一個多月。

在這期間,奘師與一位曾遊學印度,在蔥嶺以西被推崇為法匠的沙門達摩僧伽交往。這位高僧起初對奘師很傲慢,他的門徒對法師亦輕視。可是後來奘師僅就小乘教義婆沙論等問題,與他辯論,便使他折服。從此便與奘師相見歡喜,門徒亦多生慚愧,處處譽讚奘師不已。

第十二卷

過了一些時候,奘師覲見新設,請派遣使臣,並給「鄔落」馬匹,好到印度去求經。新設說道:「弟子所管轄的地區中,有一縛喝國,北臨縛芻河,人多稱其為小王舍城,聖跡極多,法師不妨前往觀禮一番,然後再南去印度。」當時恰巧縛喝國有僧侶數十人,因為聽說呾度設去世,特前來弔慰。奘師見到他們,說起要往該國巡禮之意。眾僧說道:「一路正好同行。從我們那裡到印度去,另有好走的大路,不必再繞回到這裡來。」於是奘師就採納他們的意見,立刻向新設辭行,隨著僧侶到縛喝國(今馬薩沙裡夫)。

縛喝國東西有八百多里,南北四百多里,都城周圍也有二十多里。城中佛教極盛,寺宇繁多,塔頂多飾黃金,太陽一照,光耀奪目,所以有「小王舍城」 之稱。奘師一進城門,看見城郭宏大,市況繁盛,城中有寺院一百多所,僧徒三千多人,都學小乘。城外西南,有一座納縛寺院,甚是壯觀。奘師前去觀光,瞻仰了寺中三寶。第一是「佛澡罐」,容量約一斗多;第二件是佛牙,長一寸,廣八九分,黃白色,常常放光呈現祥瑞;第三件是「佛掃帚」,是用迦奢草做成的,長有三尺,圍可七寸,掃帚的柄上,鑲有寶玉,據說是釋迦世尊曾親自用來掃地的。這三件寶貝,是信眾觀禮朝拜的聖物,每逢齋日,便拿了出來,看的僧俗百姓,成千上萬,至誠之人可以看到聖物發光呈瑞。寺北面有一座窣堵波,高二百多尺。西南又有一座精廬,建立多年,在這裡修行證果的,世世不絕。這些聖者入滅以後,都有塔記,一座接著一座,多到幾百座。

大城西北五十餘里,至提謂城(北印度)。城北四十餘里有波利城(北印度)。城中各有一座寶塔,高三丈。當年佛陀初成道,從菩提樹起身前往鹿野苑的途中,提謂和波利兩位長者一直追隨,並初聞五戒十善,於是請求如來賜給他們可供奉之物。佛陀就把自己的袈裟脫下,疊成四方形疊放在地上,然後倒覆食缽,豎立錫杖,教導他們建造佛塔,並把自己的頭髮和指甲給了他們,教他們禮敬的儀式。兩位長者回到本國,就按照佛陀的教導,修建了兩座佛塔,就是現在城中的這兩座塔。城西七十餘里也有塔,高二丈餘,是過去迦葉佛時所建。

納縛寺院,有一位磔迦國小乘三藏名叫般若羯羅(慧性)的,聽說縛喝國有很多聖跡所以也從印度前來巡禮。這個僧人,是印度的一位名僧,天資聰明,博學多才。鑽研小乘義理,《阿毗達磨》、《迦旃》、《俱舍》、《六足》、《阿毗曇》等,他無不通曉。他聽說奘師遠來求法,兩人相見甚歡。奘師向他請教《俱舍》、《婆沙》中的疑義,都得到精闢的解答。於是奘師就在這裡住了一個多月,同他一起研究《毗婆沙論》。寺院裡又來了二位小乘三藏達摩畢利(法愛)和達摩羯羅(法性),他們看見奘師神彩明秀,極其敬仰。

縛喝國西南有銳末陀國(今烏滸水以南)、胡實健國(今木鹿/馬裡與縛喝/巴裡黑之間),他們的國王聽說奘師由遠國而來,都派遣貴臣拜請奘師去受供養。奘師再三推辭,國王再三派人來請,只好前去。國王很高興,用金寶飲食供養法師,法師不受而回。

奘師從縛喝國南行,和慧性法師結伴到揭職國(今阿富汗之達拉哈斯附近)。再向東南行,入大雪山,行六百多里,到了梵衍那國(今巴米揚)。這個國家東西綿延兩千多里,都在雪山之中。中途之艱險,遠遠超過崚山和沙磧。積雲飛雪,沒有片刻晴朗,碰到更嚴重的地方,則平地雪深數丈。故宋玉(戰國時楚詩人)稱:「西方之艱,層冰峨峨,飛雪千里」,即此也。嗟乎!若不是為了眾生而求無上正法者,哪能不顧父母所遺之生命而西遊至此哉!昔王遵登九折之阪,自稱是為漢室忠臣。法師如今涉雪嶺求經,亦可謂如來真子矣!

奘師一行歷盡艱辛,方才翻過大雪山,到了梵衍那國都城。城中有佛寺十幾所,僧徒數千人,都學習小乘出世部的學說。梵衍王出城相迎,請奘師到宮中供養,數日後才出宮。摩訶僧祗部學僧阿梨耶馱婆(唐言聖使)、阿梨耶斯那(唐言聖軍)都精通法相,見到法師,不禁驚嘆中國竟然有如此高僧,於是便慇勤陪同奘師巡禮聖跡。

第十三卷

都城東北的山曲處有一座立石大佛像,高一百五十尺,金色光彩鮮艷奪目,珍寶裝綴輝煌燦爛。石像東邊,有一所佛寺,寺東邊有鍮石製作的釋迦牟尼佛立像,高一百尺;寺內有佛入涅槃的臥像,長一千尺,都雕刻得莊嚴微妙。奘師巡禮一遍,便起身南行。

巴米揚大佛──2001年毀於塔利班手中

從此東南行二百餘里,度過大雪山,至一小川,有一所寺院,寺中有佛牙舍利以及劫初時獨覺牙舍利,長五寸,廣減四寸。又有金輪王牙舍利,長三寸,廣二寸。還有商諾迦縛娑(舊譯商那和修)所持的鐵缽,量大約有八九升;又有僧伽胝衣赤絳色,其人五百生以來,中陰生陰,恆服此衣,從胎俱出,身既漸長,衣亦隨廣,受戒後就變成了袈裟。

這樣走了十五天,奘師一行終於走出梵衍那國境。可是這時卻遇上大雪,迷失了道路。但見漫山遍野,盡是銀色世界,大雪紛紛揚揚下著,看不見道路遠近,也辨不清東西南北。好不容易到了一個小沙嶺,嶺下有一個獵人,正在雪中打獵。他們趕緊向前打聽道路,方才知道已出了大雪山。又度過一重黑山,到了迦畢試國(今巴格蘭)境。迦畢試國周圍四千多里,是印度西北的一個大國。國王是屬於剎利階級,智勇兼備,統領十幾個部落,都信奉佛教。聽說中國有一位奘師,到印度取經,將到本國,便親自帶了諸僧,出城門來迎接。

都城之內,有佛寺一百多所,各寺僧人,聽說奘師到來,爭著請他去住。其中有一座小乘寺,名叫沙落迦,據說是從前中國漢朝皇帝有一位王子在此國時所造。寺僧說道:「我們這寺本是漢朝王子所造,現在法師既從中國來,應該先住我們寺裡才是。」奘師看見他們態度十分誠懇,而且與他同來的慧性法師是小乘僧,也不便住在大乘寺,於是就答應在此住下。

當年漢朝王子在造寺的時候,在這寺的東門南面一位大神王腳下,埋了不少財寶,預備以後修繕寺院用的。寺裡諸僧為了紀念這位王子,在牆壁上到處繪了王子的像,一直傳到現在,沒有間斷過。

最近有一個貪婪的惡王,得知寺中藏有珍寶後,就帶兵來挖珠寶,但是他們剛開始挖便地動山搖,而且神像頭上的鸚鵡,發出完全不像鸚鵡發出的非常淒厲、非常恐怖的叫聲,盜寶之人全被嚇跑。

寺中有座佛塔,年久失修,多有毀壞,寺裡的僧人想動用這批珍寶來修繕,可地依然會發出震吼之聲,因此無人敢接近去挖珍寶。他們看到奘師到來,都覺得機緣到了,就去和奘師商量,把這個故事原原本本地告訴了他。於是奘師就帶著這些僧人到大神王像前去祈求,焚香啟白:「質子當年留下這批珍寶就是為了修繕塔寺,現在正當其時。如蒙允許,今天我玄奘監督著來打開,並親自把它的份量給稱好,交給有關部門,貧僧保證每分錢都會花在正當的地方,絕不浪費。唯願護法大神能夠體察因緣,成就這件功德。」說完,就命人挖掘,地也不動,山也不搖,鸚鵡也不叫,挖到地底下七八尺的時候,挖到了一個大的銅器,裡面有黃金數百斤、明珠數十顆,大家都很歡喜,對法師無不嘆服。隨後奘師就在此寺院中結夏安居。

迦畢試王信奉大乘教法,很喜歡聽聞經論,於是特地恭請奘師和慧性法師在大乘寺裡主持了一場法會,參加法會的有大乘高僧秣奴若瞿沙(唐言如意聲)、薩婆多部高僧阿梨耶伐摩(唐言聖曹)、小乘沙彌塞部高僧求那跋陀(唐言德賢),這些人都是各宗的佛學領袖。但是他們學不兼通,大小各別;獨有奘師,兼通大、小乘,隨人發問,應答如流,眾人無不心服。這樣的論道,持續了五日方散。國王非常歡喜,以純錦五匹,特別供養奘師。

奘師在沙落迦寺安居過夏後,同行的慧性法師因又被睹貨羅王邀請,故與法師辭別而回。奘師離開迦畢試國後,向東行六百餘里,越過黑嶺,進入北印度境,首先到達濫波國(今拉格曼)。這國周圍有一千多里,寺院十所,僧徒都學大乘。奘師在濫波國停留了三天後,便南行到了一座小嶺,嶺上有一座寶塔,據說釋迦世尊從前曾從南方步行到此,在這山頭上小立。後人為了紀念他,所以蓋了這一座寶塔。

第十四卷

從小嶺往北的地方沒有佛法,也就是所謂的邊地。當初釋迦世尊來這裡說法度化眾生,都是運用神通乘空而來,如果是步行來,就會地動山搖。

從這裡往南走了二十多里,下了山嶺,渡過一道河,到了那揭羅喝國(今加拉拉巴德)。這國東西六百多里,南北二百多里,是一個小國,役屬迦畢試國。地方雖小,可是這裡五穀豐登,花果繁盛,氣候已十分溫暖,風俗也比較淳樸。居民大多信奉佛法,是北印度一個佛教發達的國家。都城周圍二十多里,在城東南二里,有一座寶塔,高三百多尺,是無憂王(即阿育王)所造。釋迦世尊因地行菩薩道時,在此遇著燃燈佛。為燃燈佛敷鹿皮衣於地,更以自己的長髮布地掩泥,讓佛行過,如此地敬重佛法,燃燈佛因此當場為他授記。雖然歷經劫壞,但遺跡仍然存在,天人常在此散花供養。

奘師至此,禮拜旋繞後,巧遇一位老僧人為其訴說建塔的因緣。於是奘師說出他的疑問:「釋迦菩薩布發之時,是第二僧祇劫,那麼從第二僧祇到第三僧祇,中間要經無量劫,一一劫中,世界歷經成壞,就像第一大災火災起時,連蘇迷廬山(又名須彌山)都要化成灰燼了,為什麼單單這地方還能存在?」老僧人回答他說:「世界毀壞時,它也是要跟著毀壞的;但是當世界再形成時,在原來的地方,聖跡又隨著出現了。好比蘇迷廬山,壞了還能成,為什麼聖跡壞了就不能成?」 所以沒什麼值得奇怪的。老僧的回答真是妙極了。

往西南走十餘里,亦有一塔,是世尊在因地修行時買花供佛的地方。再往東南度過沙嶺十餘里的地方有佛頂骨城,城中有重閣,佛頂骨舍利就放在第二重閣的七寶小塔中。頂骨長約一尺二寸,發孔看得很清楚,黃白色,裝在一寶匣中。據說若有人欲占卜吉凶,可以摩香末為泥,用布帛包裹起來,放在佛頂骨上面,隨著出現的各種形狀來預卜吉凶。奘師一行人也來占卜,結果隨行的兩個沙彌,一個印得佛像,一個印得蓮花,奘師則印得一株菩提樹。守塔的婆羅門看見了非常歡喜,還特別彈指散花祝賀奘師說:「法師所得菩提樹像,極其稀有難得,此為表法,說明法師能證得無上菩提。」

此外,還有骷髏骨塔,骨的形狀像荷葉。也有佛眼舍利,睛大如柰,仍然光亮晶瑩。其它還有佛的檀木錫杖、佛的僧伽胝衣一件等等,奘師皆一一禮拜致敬,並施金錢五十,銀錢一千,綺幡四口,錦兩端,法服二具,散眾雜花,辭拜而出。

奘師又聽說在燈光城西南二十餘里處,有瞿波羅龍王所住的石窟,佛陀昔日曾經在這裡降伏此龍,如今還留有佛陀的影像於窟內。奘師很想去瞻仰禮拜,但是此去途中一路荒涼,盜賊又多,兩三年來,去看的人不但多未見到,反而於途中遇上盜賊,遭到搶劫。因此去的人便逐漸稀疏。

奘師決定要去,但迦畢試國所派的隨從,因要趕著時間回家,力勸法師勿去。奘師認為,如來真身之影,億劫難逢,豈能到此而不去瞻禮呢?因此對隨從說:「你們不去沒關係,但不要走得太快,等我前往石窟瞻仰禮拜完畢以後,我會回頭趕上你們。」於是便獨自一人往燈光城。

奘師進到一所寺院問路,想找一位帶路的人。然而當大家知道奘師想去的地方時,竟無人肯去。隨後雖然勉強有一小孩願意帶路,也只答應送奘師至石窟附近的寺院。到了寺院,借宿一晚後,又得一老者引路,但兩人行走不久就遇上五個強盜拔刀擋路。奘師脫去帽子,現出莊嚴的僧相。盜賊高聲問道:「法師要到哪裡去?」奘師答道:「要去龍窟禮拜佛影。」盜賊又問:「這路上多盜賊,法師可曾聽說?」奘師不慌不忙地回答說:「盜賊也是人啊!為了禮佛,毒蛇猛獸尚且不怕,何況你們都是人呢?」強盜聽了,深感慚愧,竟然發心要隨奘師前往禮佛。

他們一同來到石窟,窟在石洞東壁,門向著西開,只見窟內一片幽暗,什麼也看不見。老人告訴奘師說:「要直入至東壁為止,約行五十步許,向正東而觀,佛影即在其處。」

奘師依照著老人指示而入,信步向前,果行五十步處觸及東壁,站定後即至誠頂禮百餘拜,但仍一無所見。失望的奘師自責業深障重,痛哭懺悔,更一心禮誦《勝鬘》等經的讚佛偈頌,隨讚隨禮一百多拜後,只見東壁上出現像缽一般大小的光影,一現即滅。奘師一時悲喜交集,更加虔誠地禮拜,只見剛才的光已放大如盤,但仍是轉眼消失。此時,奘師更加有信心了,發誓不見佛影,絕不離開。

於是就這樣又拜了兩百多拜,窟中終於大放光明,佛陀影像,皎然出現在岩壁上,好像撥開雲霧見到金山,妙相莊嚴,神采奕奕,宛如佛陀親臨。左右及背後侍立的各大菩薩及羅漢,也清晰可辨。此時奘師趕緊示意門外的六人進來觀看,然而火把一來,佛像卻在頃刻間消失。奘師囑來人趕緊把火熄滅,影像才又再度出現,但奇怪的是六人當中,只有五人見到佛影,其中一人就是怎樣也看不到。奘師誠申禮讚,香花供養完畢,光影才一起消失。出窟後,老人十分歡喜,因為他雖然住在這裡,也只是聽過傳說,還沒親眼見過。五個盜賊親睹佛影現後,也都深受感動,當場毀棄了打劫用的刀杖,向奘師求受五戒後離去。


第十五卷

奘師追上同伴以後,繼續向東南山行去,約五百餘里,至健陀羅國(今巴基斯坦白夏瓦),這是在北印度境內的國家,東臨信度河,都城叫做布路沙布羅城。這個地方多出賢聖之輩,古來作論諸師,如那羅延天論師、無著和世親兩菩薩、法救論師、如意論師、脅尊者等,都是這裡出生的人。

在王城的東北,有一座置放佛缽的寶台,後來佛缽被流動性地移放各國供養,奘師到時,正放在波刺拏斯國(西印度),不在此台。在此城外東南八、九里處,有一棵畢缽羅樹(即菩提樹),高一百多尺,過去四佛,均坐在此樹下成佛,現在塑有四尊如來像。樹的旁邊又有一座塔,是迦膩色迦王所建造,高四百尺,塔基周圍有一里半,高一百五十尺,塔頂起金剛相輪二十五層,其中藏有如來舍利一斛。塔的西南百餘步處,又有白石佛像一座,高一丈八尺,向北面立,靈感事蹟很多,往往有人見到佛像,夜繞大塔經行。向塔東北行百餘里,渡過大河,至布色羯羅伐底城(今斯瓦特河與喀布爾河交接處附近)。城東亦有寶塔,為無憂王所建,是過去四佛說法的地方。城北四五里寺院內,還有一塔,高二百多尺,也是無憂王所建,這是為了紀念釋迦佛過去行菩薩道時,在這個國家千生為王,千生舍眼的地方。這裡聖跡實在太多了,奘師一路參觀禮拜,將高昌王所施金銀綾絹衣服等物,分別一一供養所經過的大塔大寺。

接著又到了烏鐸迦漢荼城(今印度河與喀布爾河會合點的東北),由城北涉履山川,行六百多里,便至烏仗那國(今斯瓦特河流域)夾蘇婆薩堵河,這裡過去曾有一千四百所寺院,一萬八千餘僧徒,可是奘師去的時候,佛教已經衰落,寺宇大半荒蕪,僧徒也大大地減少。其所傳律法主要有五部:法密部、化地部、飲光部、說一切有部、大眾部。這國國王多住在瞢揭釐城,城里人物豐盛。城東四五里處有一大塔,多有奇異瑞相,這是釋迦世尊在過去作忍辱仙人時,被羯利王(舊譯歌利王)割截身體處。往城東北行二百五十里,經大山來到阿波邏羅龍泉,此即蘇婆河(今印度河)之上源。向西南流時,其地寒冷,春夏常凍,入晚即飄五色雪花,霏霏亂舞,如落雜花。龍泉西南三十里處北岸,有一盤石,上有佛的足跡,是釋迦世尊以前降伏阿波邏羅龍時所留下的足跡。再順流而下約三十里,有一塊佛陀濯衣石,釋迦世尊曾在此洗濯袈裟,石上還留有條紋痕跡。

瞢揭釐往南行四百多里便是醯山,這是釋迦世尊過去為求聞半偈,報藥叉之恩,舍身棄命的地方。由瞢揭釐城往西行五十里,渡過大河,到了廬醯呾迦,有一座無憂王所造的寶塔,高十餘丈,是無憂王為紀念釋迦世尊前世為慈力王時,用刀刺身流血,布施給五藥叉的地方。出城東北三十多里至遏部多,有石塔高三十尺,昔日世尊曾在此為人天說法,離去後忽然出現的此塔。塔西渡大河三四里有一精舍,供奉阿縛廬枳多伊濕伐羅菩薩(觀自在菩薩,舊譯觀世音)像,非常威靈。

從城東北,登越山谷,逆河而上,一路非常危險,不是棧道,就是繩索,大約行千餘里,至達麗羅川,這裡是烏杖那(今斯瓦特河流域)的舊都。其川中有一座大寺,供有一座木刻的彌勒菩薩像,金色莊嚴,高百餘尺。據說是末田底迦阿羅漢所造,他以神通力將雕匠帶到睹史多天(舊譯兜率陀天),親睹聖容,往返三次才告完成。

奘師自烏鐸迦漢荼城(今印度河與喀布爾河會合點的東北)南渡信度河,河寬三四里,水流清澈,可是異常湍急。據說河中有毒龍惡獸,假若有人拿著印度的奇寶名花,或帶著佛教舍利子渡河的,船隻往往便會覆沒。奘師渡過此河,到了北印度之呾叉始羅國(今塔克西拉)。城北十二三里處又有無憂王建的塔,常放神光,這是釋迦世尊昔時行菩薩道時,號為戰達羅缽剌婆(月光)的大國王,志求菩提舍千頭處。塔的旁邊有一寺院,過去經部師拘摩邏多(童壽)曾在此製造眾論。

從此東南行七百餘里,有僧訶補羅國(今傑魯河姆河北岸)。又從呾叉始羅(今白沙瓦東南附近)北界渡信度河,往東南行二百餘里,便到了大石門,這是從前摩訶薩埵王子舍身飼餓虎的地方。其地因為王子血漬所染,至今還作斑斑的殷紅色,血漬灑在草上,連草木也都是紅色的。





《古今寺廟巡禮 恭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