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過堂儀軌及意義 衍慈法師
在齋堂裡,不可在中堂走動,保持安靜,關閉手機,端身正坐,翻開碗。(圖五、圖六)
首先將桌上的碗靠近桌子的外沿擺放,筷子橫放在碗前。然後念《供養偈》,開始行堂。(圖七、圖八)
過堂(用齋) 期間,大家止語,以特定的手勢對行堂人員表達自己的意思。
第一遍行堂時,只要用齋人員不拒絕,行堂人員就會把每種食物都在碗裡裝上一點。如果用齋人員不想要某種食物,或者覺得碗裡的飯菜已足夠,可將右手豎起,掌心向外,或用右手在碗上方做一個遮擋的動作,以示不需要。(圖九)
過堂時端身正坐,脊背挺直,不要趴在桌上,不要低下頭用嘴湊近桌上的碗,不得嚼食作聲,雙腳不要交叉或翹起。
開始用齋時,先把筷子和裝著飯菜的碗先後移近自己,然後安詳地拿起筷子,左手將飯碗平端在胸前。端飯碗時,拇指扣在碗口,其餘四指平托碗底,叢林稱之為「龍含珠」。「龍含珠」,還有一個深刻的含義,喻示著眾生皆有寶珠一般的佛性。(圖十)
右手持筷子夾起食物送入口中,動作要安詳而寂靜,叢林稱之為「鳳點頭」。
第二遍行堂時,用齋人員如果需要添加食物,就把碗輕放到桌子邊沿,注意不要超過桌子邊沿外,以免行堂人員碰倒。
可用筷子在碗裡比劃一下,表示需要添加多少。(圖十一)
應量受食,吃多少添加多少,不得浪費食物。不小心掉在桌上的飯菜,要撿起來吃掉,感恩惜福。
對於某種食物還想再添加一些,碗即不須收回(也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邊輕點一下)。
對於某種食物只想要一點點,可用右手拇指和小指比一下,表示「少量」。(圖十二)
對於稀飯和其它食物,需要比較稠的,就用筷子在碗裡做一個豎插的動作;需要比較稀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上面平劃一下。(圖十三、圖十四)
三遍行堂之後,巡開水,蕩洗乾淨碗裡剩餘的食物一併喝下,不浪費每一粒糧食。
吃完飯之後,輕輕將碗疊起,整齊放在桌子外沿,將筷子放在碗右側距離約一寸的桌面上,與桌沿垂直。(圖十五、圖十六)
當大家食畢,僧值師巡走一圈後,至佛前問訊,維那師舉腔,大家齊誦《結齋偈》,然後念佛出齋堂。(圖十七、圖十八)
以上過堂儀軌展現著佛門的莊嚴、僧團的威儀。
二時過堂,食存五觀。在飯食中須心存五觀: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思念食物來之不易。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思念自己德行有無虧缺。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防止妄念心生起,對飲食生起分別好惡。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將飯食作為療饑的藥食。五、為成道業,方受此食。為了維持生命,用功辦道,借假修真,受人飲食供養。所以,僧人過堂吃飯的齋堂,也叫做五觀堂。
古德云:隨眾過堂,好處有八。
(1)不懈怠故
就是不放逸,過堂前打板三次,叫做三通,通是通知。第一通,是通知準備吃飯;第二通,眾人穿袍搭衣,進入齋堂次序就座;第三通,靜候大和尚。這樣做,大家不能怠慢拖拉,很有次序。
(2)供養省力
廚房及行堂(盛飯菜)的人,工作方便省力,可以一次過排好碗筷,盛飯菜,收拾統一整理快易。
(3)平等無我
大家吃同樣的飯菜,無人我相大和尚小和尚都沒有不同供養,體現出佛教的平等觀。
(4)不偏眾食
大家用膳平等,各樣食物分配均衡,營養便會均勻,對身體亦有好處,又能改變不良的習氣。
(5)甘苦同受
大家無有拒擇、對任何飲食,如嘗甘露,沒有分別心,法喜無窮。
(6)存在念故
息諸妄緣,當觀信施難消,為作藥食而已,妄念一起,即起即空,是謂存在念。
(7)如法如理
唐代以後,寺院人漸多,尤其在傳戒時,常過千人,若設過堂規則,便會很亂。有次序是人心安道隆,而體現出佛教的教育精神。
(8)起止威儀
佛弟子,凡事都超眾,連吃飯都有學問,有規有矩,令見生歡喜及恭敬心。收就是現身說法。
以上八點是過堂吃飯的好處。又五觀堂內,有一副對聯,希望能夠依文生義,明白道理,聯日:「五觀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