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讓的智慧
漢代一個叫公孫弘的人,年輕時家裡十分貧窮。後來當了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儉朴,吃飯只有一個葷菜,睡覺只蓋普通棉被。
有一天,大臣汲黯向漢武帝參了他一本,批評公孫弘位列三公,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卻只蓋普通棉被,實質上是沽名釣譽,目的是為了騙取儉朴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問公孫弘:「汲黯所說的都是事實嗎?」
公孫弘回答道:「汲黯說的一點也沒錯。在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當著眾人的面指責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蓋棉被,生活水準和普通百姓一樣,確實是故意裝得清廉以沽名釣謄。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麼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呢?」
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一番話,覺得他心懷坦蕩,從不辯解,沒有沽名釣譽之嫌。他對指責自己的人大加讚賞,可見他確實有大度量。漢武帝十分欣賞公孫弘的退讓智慧,不但沒有治他的罪,反而更加尊重他了。
退讓,並非消極,也並非懦弱,而是有利於問題解決的一種態度;退讓,並不是自暴自棄不求上進,而是深刻的自我反省;退讓,更不是軟弱無能放棄目標,而是尋找更堅固的立足點。
退讓實際上是一種內斂的態度,一種豁達的品性,一種通透的人生觀,是一種對人生的大徹大悟,更是智者的風範。
身居低處,自然引川入海;志在高遠,方能舉重若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