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佛學問答 【篇名:】 《佛光菜根譚4 星雲法師著》07 信仰修行篇∼1

佛光菜根譚4(助印版) 星雲法師著

信仰修行篇∼1



內在美,如空谷幽蘭,洋溢陣陣芬芳,使人心情愉悅。學道的人,須重視內在的修持,不以華麗的衣著來裝飾自己,而以高貴氣質來涵育自己,以道德修養來莊嚴自己。(001)

因果不只是知識,是人生的真理,是行事的準則。因果不能從一件事或一時來看,因果是通三世的,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002)

一個善知因果的人,不但自己不種惡因,也會設想周到,不讓別人種惡因,所以不會產生惡業的果報。(003)

人生的禍福成敗不必計於一時,因為凡事沒有絕對,有人樂極生悲,有人因禍得福。(004)

在世界上,什麼人都可能辜負我們,唯有因果不會辜負人。學佛要明白心裡的富貴,世間的好壞不要太認真,有時吃虧亦無妨,因為可以藉此長養悲與道德。(005)

福報,如銀行裡的存款,如果揮霍無度,存款會一直減少;積功累德,則存款也日漸增多。我們今生所享的福德,皆是過去生中培植而來的果實,如果不珍惜,福報享用完了,苦果便接踵而來。所以,我們不但要知福、惜福,還要培福。(006)

如果我們心中有因果道德的觀念,就不會輕易犯錯,因果是我們處世的準則,因果是我們生存的龜鑑。法律容或有冤枉我們的時候,歷史也有辜負我們的一刻,但是因果絕對會給我們公道。(007)

因果,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一個人可以什麼都不怕、不信,但不可以不怕因果、不信因果。有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為什麼畏因?眾生為什麼畏果?(008)

人的命運全由自己決定,因為業報的定義是自作自受,每個人「身口意」的行為,皆惡有惡報,善有善報,若是未報,只因時辰未到。(009)

行為是因,業報是果,就像風吹水面,生起漣漪一樣,什麼樣的行為,產生什麼樣的業力。當業力如輕煙升起,散入空中,必然改變原有的環境結構,潛伏成為下一次大氣變化的因素,如同燒廢電纜產生世紀巨毒奧辛一樣;看不見,但並不等於它不存在。(010)

學佛貴在「有心」,只要心中有佛法,對毀譽哀樂就不會太在意,因為佛法是智慧和財富的泉源,所以說「有佛法就有辦法」。(011)

在佛法大海裡,我們可以找到安慰、找到平衡、找到歡喜、找到自在;佛法是人類的光明,是世間的救星。依佛法的道理修持,可以圓滿自己,超越自己。(012)

雖然宿世惡業形成今世的障礙,但是,只要肯耐心培養當下的善緣,改善過去的惡因,未來必定有無限的希望。(013)

修持,應依法而修,聖言量就是我們修行的準則。因此,學佛修行,必先通達佛教的基本義理。(014)

心能造業,心也能轉業。如果能時時攝心正念,不使偏失不好的命運,也會變成好的境遇;如果散心邪念,再好的福報也保持不住。(015)

從輪迴的觀點來看,有情眾生是完全平等的。幸福快樂的人生,靠我們的雙手去創造;不幸悲慘的命運,也是我們自己所造成。因此,我們要努力創造自己幸福的人生。(016)

人的一生,都在跟自己內心的妄念作戰。禪宗常教誡弟子「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所以,一個人要「重生」,必須大死一番,而且要天天死,天天生;經過萬死千生,何怕諸事不成?(017)

人的一生都活在業力當中。業,如同我們背負的債務,只要業報受完了,就可以「無債一身輕」。因此,只要能「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終有解脫的一天。(018)

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不認識自己。一個不能認識自己的人,往往昧於自己,昧於事實,而障礙了自己的法身慧命。學佛,就是要開發自己的真心,摘下自己虛假的面具,誠懇的剖析自己,認識自己。(019)

一般人都害怕生病,所謂「英雄只怕病來磨」。其實,人吃五穀雜糧,生病是在所難免的。佛教講「修行人要帶三分病」,有時身體上的病痛,反而能增長道心,成為學佛的增上緣。(020)

世間的事情,是「求人不如求己」,靠自己才是究竟之道。常常觀照自我心念,淨化自我煩惱,不執著事相上的言語是非,於道業上精進修持,自然能有無上微妙的體會。(021)

經常禮懺可以增加法喜,並清洗身口意三業。禮懺的法門很多,如念佛、發露、禮拜、發願、回向等,都是懺除罪業、增長福慧的方法。(022)

做事要有隨緣的方便,也要有不變的原則。在家修持應該中道,兼顧世間法與出世間法。(023)

學道的過程,如果只靠自己,沒有指引,則無法因指見月,但一味的依賴別人,則有如附木之藤,將無所成就。(024)

衣服髒了,可以用水洗淨;房子壞了,可以找人修補;身體病了,可以找醫生治療。我們的心如果髒了、壞了、病了,唯有靠佛法之水才能洗淨、修補和治療。(025)

人生在世,金錢不是最重要的東西。道心,才是值我們去追求的,任何東西都可以放下,但道心一定要把持住。(026)

清淨,是戒的基本精神;清淨非指形象,而是心地上的清淨。戒,如城牆、舟航、光明、指南、水囊,能清淨受持,自有大力量、大功德。(027)

佛門對極端的苦行雖不苟同,但適度的勤苦,卻是袪除煩惱、捨離貪著的方便法門。(028)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工程師,可以塑造自我的內心世界,可以靠自己的修持來變化氣質。唯有自我反省、自我改造,將貪欲、瞋恚、嫉妒、自私、偏執、驕傲,轉變成慈悲、喜捨、寬宏、中道、溫和、勇敢,才能擁有圓滿的人生。(029)

「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道情增一分,俗情自然淡一分。陶瓷的冶煉,若火力愈大,所燒出來的瓷器便愈亮麗。同樣的,修行道上,經過時間和魔難的考驗,道業才會更形堅強。(030)

一位行者,對自己可以有出離心,但是對世間應行菩薩道。如果空有出世的思想,而無入世的精神,只是羅漢自了的境界。(031)

所謂學佛,就是向佛學習。佛,是慈悲的體現者,學佛如果沒有慈悲心,如何與佛法相應?(032)

行善、做好事的法門很多,不管有相或無相,只要肯做,永遠不嫌多。(033)

儒家言:「知恥近乎勇。」《佛遺教經》也說:「慚恥之服,無上莊嚴。」一個人若能經常慚愧自己的不足,慚愧不能幫助世間的苦難眾生,慚愧自己的思想、信仰不夠清淨,自然會奮發圖強,有所作為。(034)

六度波羅蜜,是菩薩為圓滿佛果的因地修行,應用於現代社會,則是實踐人間佛教的圭臬。(035)

從事教育的人,如能開啟禪的幽默、活潑、灑脫、自然等特性,必能在肯定自我、惜福結緣、慈悲感化、方便靈巧中教育下一代。(036)

每個人都像一座寶礦,皈依就是開採內心的寶藏──開發佛性;我執不除,佛性難顯。沒有皈依,正如寶礦未經開採,黃金不能出土。(037)

學佛要懂得自修自度,才能提升自己的人格和自悟的能力,進而開顯清淨的自性。(038)

佛教並非全盤否定金錢,對於取之有道的金錢,稱為淨財;淨財可以推動各種事業的發展,使社會安和樂利。(039)

佛教是很有環保意識的宗教,不僅強調對人要有愛心,對山河大地也要愛護,因為「大地眾生,皆有佛性」、「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佛經裡記載,有一位菩薩,每丟一張紙,深怕污染了大地;每講一句話,怕驚醒了大地;每走一步路,怕踩痛了大地,這就是一種環保的意識。(040)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教復興之道在於人才,人才之訓練在於教育。以教育培養人才,才能成就佛教事業,達到普濟群生的功能。(041)

錢財只能拯救肉身生命,濟人燃眉之急,但是無法熄滅貪瞋癡三毒。佛法的布施,能進一步進化心靈,拯救法身慧命,使人斷除煩惱,了生脫死,其影響是生生世世的。(042)

佛教本身就是慈善事業,但是慈善工作並非佛教的全部,所以信仰漸次升級後,須從做善事修福中,進一步研究教義,求得智慧。(043)

佛教除了本身的弘法家務,利生事業外,更要深入社會,從事文化、教育、慈善、環保等工作,才能把佛教跨出寺院,帶入社會。(044)

護持文教事業,成就別人的法身慧命,對自己而言,是修福也是修慧。(045)

寺院除了有匡正人心、扶正道德的功能外,更具有教化社會、孕育善良風俗的作用。(046)

佛教並非不事生產,弘法利生即是生產。寺院是善友往來的聚會所、是修養性靈的安樂所、是去除煩惱的清涼地、是悲智願行的學習處。(047)

寺院是我們的第二個家庭,能補我們色身不足的法身慧命。因此,常常回「家」,向佛菩薩報到學習,是我們人生最重要的功課。(048)

只要發心,沒有不能完成的事。學佛就是「開發心田」,心中的田地要開發,才能播種、生長、收成。每個人心裡都有慈悲、智慧、信仰、力量、慚愧等寶藏,所以要發心待人慈悲、發心精進修行、發心改變氣質、發心減少煩惱。能發心,才會進步。(049)

佛法在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就有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就有十分利益;學佛首要培養恭敬的美德。(050)

布施如播種,所謂「一文施捨萬文收」,表面上看似給人,實際上獲益的卻是自己。布施不單指金錢物質的財施,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乃至一個微笑、一個鼓勵,都是布施。(051)

佛教的信仰不是迷信的膜拜,不是盲目的奉獻,而是從浩瀚的三藏十二部不朽經典中,覺悟出緣起緣滅等生命的真理。(052)

宗教的重要,在於能領導生命的大方向,能銜接過去、現在、未來的生命之流。佛教的輪迴因果觀,讓世間許多差別現象都能平等,讓人們更能慎重的對待自己的人生。(053)

我們的心,平時接受了太多的是非好壞,而念佛就是心理建設。佛國淨土在哪裡?就在念佛的當下,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在繞佛時的每一步。(054)

慈善救濟雖然重要,但教育文化更重要。由文化、教育來培養人才,宣傳教義,從思想見解上改造人心,才是根本的救濟。(055)

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不能持守五戒,即表示人道有虧。一個人只要一念生起清淨的信心,即能滅除八萬四千重罪,所以一個人一生做的功德累積,都不及皈依三寶、求受五戒當下所獲得的功德之殊勝。因為皈依三寶,就能得到民主與平等;受持五戒,就能得到尊重與自由。(056)

人間佛教是釋迦牟尼佛一脈相傳的教法,是一種積極奉獻人生的大乘佛教,既鼓勵人們發財致富,造福社會民主,又勸人積德行善,慈悲寬容。對國家之繁榮、進步,社會之穩定、和睦,具有難以估量的推動和促進作用。(057)

佛教在人間的功能,不只是超渡靈魂、往生善趣,更重要的是和樂社會、清明政治、善治經濟,並且合於禮法的處理人生各種事業,完成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058)

皈依三寶,是學佛的第一課。佛如良醫,可以診療眾生各種不同的類惱病;法如妙藥,可以啟示我們人生的正道;僧如看護,可以引導我們正信。唯有皈依三寶,我們的身心才能平安快樂。(059)

佛法僧三寶,是我們精神、法身、慧命的寶藏。佛如光,佛的慈悲之光可以溫暖我們,佛的智慧之光可以照耀我們,佛的福德之光可以庇護我們。法如水,法水可以灌溉我們的菩提幼苗,法水可以洗滌我們的罪業,法水可以成長我們的道業。僧如風,僧人的德風可以吹拂眾生,僧人的行誼可以流通社會,僧人的風範可以清涼眾生。擁有三寶的人生,才是最富貴吉祥的人生。(060)

放生最大的意義是放人一條生路;給人機會、給人方便、給人救濟、給人離苦,這是佛教徒應有的護生觀念。(061)

不要把假相放在心中不除,若能將「假相」隨事隨遣,就能提起佛法的正知正見。(062)

信仰是人生的目、軌道。有了信仰,可以找到自己,明白自己,發覺自己。因此,我們什麼都可以不擁有,但是不能沒有信仰。(063)

世俗認為多子多孫多「福氣」,有福就有氣;佛門則言善心善行多「福報」,種福田即有善的果報。(064)

佛教的本質是和平忍讓,但佛教徒要有護教的勇氣。當佛教徒受到災難時,要挺身而出;當佛教的權益受到侵犯時,可以用理性表達或爭取我們應有的權益。(065)

防患未然,也是一種進德修業,防他人的惡意惡行,更要提防自己的惡心惡念,才是真正的身心環保。(066)

社會混亂脫序乃由於貪心、自私、執著,故我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讓佛在我們心中顯露。心中有佛,則眼視、耳聞、手做,皆是佛的風範;大家都能想佛所想、行佛所行,則人間就是佛國淨土。(067)

「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不只是「佛光」,更重要的是「我的光」;我的執著能放、解脫,才能形成光,這種光自然能普照眾生。「我的法性之水」清淨無私,則能流淌世間,滋潤大地,洗滌眾生的罪業。(068)

佛教講因緣,凡事必須因緣具足、眾緣和合,方能成事。即使佛陀說法也必須具足信、聞、時、主、處、眾六種成就,才能開演法筵。(069)

書畫、桌椅、衣服等一切物品,都有時間上的生命,只要我們悉心愛護它們、尊重它們,讓這些物品能耐得久,這也是護生之道。(070)

以貪求的心態來信仰,是信仰的沒落。真正的學佛,講究的是慈悲、布施、奉獻、服務、破邪顯正、隱惡揚善、犧牲自我、成就別人等等。(071)

世間的事事物物都離不開因緣法,一個懂得感謝因緣、珍惜因緣的人,必定是一個成功的人。(072)

遭遇逆境、挫折時,只要肯努力改變自己,盡心改善因緣,就會有美好的未來。(073)

因緣所生法,緣起、緣滅,都在啟示「無常」的道理。無常並不可怕,無常告訴我們:好的會變壞,壞的也能變好。很多苦難都因「無常」而有無限的希望,而面對好緣、順境時,也因懂得「無常」而能把握現在、珍惜所有。(074)

緣,不是佛教發明的真理;緣,是宇宙人生本來的真理,佛陀發現了它,讓我們知道它是屬於每一個人的。人一生中都是在因緣中輪轉,如我們靠因緣結朋友,靠因緣建立家庭,也靠因緣成就事業。(075)

世事雖興衰無常,仍有一些常軌可循,如果自身有不敗之資,即使是外患交加,也能繼絕存亡,否則,儘管是因緣殊勝,終將步入窮途。(076)

有因有緣,一切事才能成就。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因緣,破壞了因緣,萬事萬物就很難圓滿。因此,做事不順遂,是因緣未具之故,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喪失意志。只要廣結善緣,培養福德因緣,等條件具備了,必然能成功。(077)

天地間一切的存在,都是由因緣相依相輔而成,因緣和合則萬法生,成因緣離散則萬法消失。天地間沒有創造主,任何事物都是藉著人為的力量和因緣,使之促成或消滅。(078)

有因緣,就有希望;有因緣,就有方便;有因緣,才能成就一切。因緣,實在是美妙無比!所以我們不但要感謝過去的因緣,把握現在的因緣,更要培養未來的因緣,為自他開拓光明的人生。(079)

「佛法」是充塞在宇宙自然中的真理,也是眾生本自具有的性能,只要我們依循佛法行事,一切因緣不請自來;否則,縱使富甲一方,權傾天下,因緣盡時也終歸失敗。(080)

「緣」是一種力量,能夠生長,能夠增上;有「緣」就能生起,有「緣」就會成就一切。(081)

感謝因緣、珍惜因緣的人才會富有、才有人緣;不重視因緣的人,終究會貧乏而處處碰壁的。(082)

自然就是一種因緣,不隨順自然,到處是障礙;順乎自然,凡事順理成章。因緣就是「法爾如是」,所謂「如是因,如是果」,一切都必然有其因緣與果報。(083)

所謂「有容乃大」,有包容異己的雅量,就能體會因緣和合的佛法,就懂得相互依存的真理。(084)

外在的環境是「緣」,自我的條件是「因」;有緣無因,或有因無緣,皆不能成就大事,所以,平常要廣結善緣。(085)

只要發大心、立大志、行大願,摒除一切人我是非,則周遭的一切,都可以變為成就我們的因緣。(086)

人活著,最苦惱的是對自己的未來茫然無知,因此很容易被神權控制,把自己的未來交給神權去主宰。如果明白因緣的道理,就會肯定自己的未來,而脫離神權思想,做自己因緣的主人。(087)

只要我們珍惜因緣,凡事就會恆久;因為珍惜,讓生命能延續;因為珍惜,使生命得永恆。(088)

因緣成就一切,尤其人生旅途中,任何一個小小的因緣,都可能影響自己的一生,可以說「一個人結緣愈多,成就也愈大。」(089)

沒有陽光、水份的滋潤,很容易會斷「緣」,因此,結緣、培緣,更須「惜緣」,此緣才會綿長。(090)





文選出處:七葉佛教書舍 http://www.book853.com/


《古今寺廟巡禮 恭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