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佛學問答 【篇名:】 《生與死的尊嚴 - 法鼓山》04 如何面對死亡?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如何面對死亡?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一)死亡的三種層次
  
  以禪修者的立場來看,死亡可以分三個層次或三種態度:
  
  1.隨業生死-生和死,自己作不了主,迷迷糊糊由他生,由他死;生死茫然,醉生夢死。
  
  2.自主生死-清楚地知道生與死,活要好好的活,死要勇敢的死;活得快樂,死得乾脆。
  
  3.超越生死-雖然有生有死,但是對於已經解脫、超越生死、大悟徹底的人來講,生不以貪為生,死不以怕為死;生與死不僅僅相同,甚至根本沒有這樣的事。
  
  (二)以感恩、歡喜心面對
  
  能生則必須求生,非死不可則當歡喜地接受;感恩生存,也當感謝死亡。努力求生,生存時能使自己提昇生命的品質,淨化自己的心靈。但不可求死,也不用怕 死,對死亡要存有感謝的心,因為死亡能使自己放下此生千萬種的責任,帶著一生的功德,迎向一個充滿著希望和光明的生命旅程。
  
  (三)對未來充滿希望
  
  生死的現象,猶如日出與日沒。日沒時,只是太陽在地平線上消失,其本身並不會消失;日出時,只是太陽在地平線上升起,其本身一直高懸於太虛空中。
  
  人的肉體雖然有生與死的現象,然而,人人本具之清淨佛性,永遠如日在中天。因此,死亡不是可怕、可悲的,不必畏懼它;對我們的未來,應該充滿著希望。
  
  當以喜悅的心,勇敢地面對死亡、接受死亡。對於自己一生的行為,不論是善、是惡,都要感謝,因為那是歷練的經驗,應當無怨、無悔、無瞋、無傲。過去的已成過去,迎向光明的未來,此時最為重要。
  
  (四)修行而隨願、隨念往生
  
  往生時的心態,有六種因素,可以決定死亡後未來的前途:
  
  1.隨業-善業、惡業,那一種較重,就到那個地方去。
  
  2.隨重-受完重業的果報,依次再受輕業的果報。
  
  3.隨習-未作大善、大惡,但有特殊強烈的習氣,命終時,便隨習氣的趣向而投生他處。
  
  4.隨緣-那一種因緣先成熟,就到那裡去。
  
  5.隨念-由臨命終時的心念傾向,決定去處。
  
  6.隨願-臨命終者的心願是什麼,就決定死亡後到那裡去。
  
  佛教徒是要修行到隨念、隨願,如果變成了隨業、隨重、隨習、隨緣,那是非常可憐的。
  
  (五)為臨命終者助念
  
  臨命終的人,如果已陷入昏迷,失去自主自知的能力,親友應當以虔誠安定的心,為他誦經、持咒、念佛菩薩聖號,或者在他旁邊禪修,以定力和信力,幫助他的神識免於茫然,免於昏亂,而能得到安定,迎向光明,這樣才不會使亡者下墮,而能超生。
  
  (六)在平安、寧靜中往生
  
  死亡的尊嚴,原則是不能違背平安與寧靜,不是讓臨終的人痛苦的走,不論是在肉體上或精神上的痛苦,都對死亡的人有害無益;平安的死亡,即是死亡的尊嚴,切忌慌亂地用器械搶救,不可呼天搶地的哭喊。重要的是,讓他平安、寧靜、祥和、溫馨的離開人間。
  
  (一九九六年十月二十七日,講於紐約東初禪寺,姚世莊居士整理,本文現收錄於《平安的人間》)






文選出處:七葉佛教書舍 http://www.book853.com/


《古今寺廟巡禮 恭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