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念佛法門 【篇名:】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05 201問∼234問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印光大師著

201問∼234問


印光大師簡述自傳

光乃犯二絕之苦惱子。二絕者。在家為人子絕嗣。出家為人徒亦絕嗣。此二絕也。言苦惱者。光本生處。諸讀書人。畢生不聞佛名。而只知韓歐程朱闢佛之說。群盲奉為圭臬。光更狂妄過彼百倍。幸十餘歲。厭厭多病。後方知前人所說不足為法。(光未從師。始終由兄教之)先數年。吾兄在長安。不得其便。光緒七年。吾兄在家。光在長安。(家去長安四百二十里)遂於南五臺山出家。先師意光總有蓄積。云出家則可。衣服須自備。只與光一件大衫。一雙鞋。不過住房吃飯不要錢耳。(此地苦寒。燒飯種種皆親任。)後未三月。吾兄來找。必欲回家辭母。再來修行則可。光知其是騙。然義不容不歸。一路所說。通是假話。吾母倒也無可無不可。次日。兄謂光曰。誰教汝出家。汝便可自己出家乎。從今放下。否則定行痛責。光只好騙他。遂在家住八十餘日。不得機會。一日。吾大兄往探親。吾二哥在場中晒穀。須看守。恐遭雞踐。知機會到了。學堂占一觀音課。云高明居祿位。籠鳥得逃生。遂偷其僧衫。(先是吾兄欲改其衫。光謂此萬不可改。彼若派人來。以原物還他則無事。否則恐要涉訟。則受累大小。故得存之。)并二百錢而去。至吾師處。猶恐吾兄再來。不敢住。一宿即去。吾師祗送一圓洋錢。時陝西人尚未見過。錢店不要。首飾店作銀子。換八百文。此光得之於師者。至湖北蓮化寺。討一最苦之行單。(打煤炭。燒四十多人之開水。日夜不斷。水須自挑。煤渣亦須自挑出。以尚未受戒。能令在。已算慈悲了。)次年四月。副寺回去。庫頭有病。和尚見光誠實。令照應庫房。銀錢帳算。和尚自了。光初出家。見楊歧燈盞明千古。寶壽生薑辣萬年之對。並沙彌律言。盜用常住財物之報。心甚凜凜。凡整理糖食。手有粘及氣味者。均不敢用口舌餂食。但以紙揩而已。楊岐燈盞者。楊岐方會禪師。在石霜圓會下作監院。夜間看經。自己另買油。不將常住油私用。寶壽生薑者。洞山自寶禪師。(寶壽乃其別號)在五祖師戒禪師會下作監院。五祖戒有寒病。當用生薑紅糖熬膏。以備常服。侍者住庫房求此二物。監院曰。常住公物。何可私用。拏錢來買。戒禪師即令持錢去買。且深契其人。後洞山住持缺人。有求戒禪師舉所知者。戒云。買生薑漢可以。禪林寶訓卷中。五十四五兩頁。有雪峰東山慧空禪師答余才茂進京會試求腳夫人力書。大意謂。我雖為住持。仍是一個窮禪和。此腳夫為出於常住。為出於空。出於常住。即為偷盜常住。出於空。則空一無所有。況閣下進京求功名。不宜於三寶中求。以致彼此獲罪。即他寺有取者。亦應謝而莫取。方為前程之福耳。近世俗僧。多多以錢財用之於結交徒眾俗家。光一生不願結交。不收徒弟。不住寺廟。自光緒十九到普陀。作一吃飯之閒僧。(三十餘年未任一職。只隨眾吃一飯。)印光二字。絕不書之於為人代勞之紙。故二十餘年。很安樂。後因高鶴年紿去數篇零稿。登佛學叢報。尚不用印光之名。至民三五年後。被徐蔚如周孟由打聽著。遂私為徵搜。於京排印文鈔。(民國七年)從此日見函札。直是專為人忙矣。遂至有謬聽人言求皈依者。亦不過隨從彼之信心而已。富者。光亦不求彼出功德。貧者。光又何能大為周濟乎。光緒十二年進京。吾師亦無一文見賜。後以道業無進。故不敢奉書。至十七年圓寂。而諸師兄弟各行其志。故四十年來。於所出家之同門。無一字之信。與一文錢之物見寄。至於吾家。則光緒十八年。有同鄉由京回家。敬奉一函。仰彼親身送去。否則無法可寄。此時未有郵局。而且不在大路。(今雖有郵局。若無人承轉。亦無法可寄。)次年來南。消息全不能通。至民十三年。一外甥聞人言。遂來山相訪。始知家門已絕。

念佛之法

念佛之法。各隨機宜。不可執定。然於一切法中。擇其最要者。莫過於攝耳諦(詳審也)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行住坐臥。均如是念。如是聽。大聲小聲。心中點念。均如是聽。默念時。心中猶有聲相。非無聲也。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能攝耳諦聽。即都攝六根之法。以心念屬意根。口念屬舌根。耳聽則眼必不他視。鼻必不他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攝六根而念。則雜念漸息以至於無。故名淨念。淨念能常相繼不間斷。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異名。吾人隨分隨力念。雖未能即得三昧。當與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則或致起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現生已入聖位之人也。故須自量。

錫箔

錫箔一事,雖非出佛經,其來源甚遠。法苑珠林有二三頁說錫箔(此即金銀)及焚化衣物(此即布帛)等事,其文乃唐中書令岑文本記其師與一鬼官相問答等事,其人彷彿是眭仁蒨,初不信佛,及與鬼神,後由與此鬼官相契,遂相信,並今岑文本為之設食遍供彼及諸隨從。眭問冥間與陽間,何物可相通?彼云:金銀布帛可通,然真者不如假者,即令以錫箔貼在紙上,及以紙作綢緞等,便可作金及衣服用,此十餘年前看者,今不記其在何卷何篇,儻詳看,當可見之,其時在隋之初,以此時岑文本尚在讀書,至唐則為中書令矣。欲全國之人廢除此事,儻真提倡,或受鬼擊。世有愚人,不知以物表心,專以多燒為事亦不可。當以法力心力加持,令其變少成多,以遍施自己宗親與一切孤魂則可。若供佛菩薩則非所宜。然佛菩薩豈無所受用尚需世人之供養乎?但世人若不以飲食香花等表其誠心,則將無以作感佛菩薩之誠,愚人無知,縱用此以供佛,於一念誠心上論,亦有功德,喻如小兒供佛以沙,(阿育王前身事)尚得鐵輪王報。若愚人不知求生西方,用許多金錢買錫箔燒之寄庫,實則癡心妄想,以自私自利之心,欲作永遠做鬼之計,恰逢不問是非只期有佛事得經資之俗僧,便隨彼意行之,故破地獄破血湖還壽生者,實繁有徒,然君子思不出其位,但可以此理自守,及為明理之人陳說,若固執不化之人,亦不得攻擊,以致招人怨恨,則於己於人於法皆無利益也。

學佛之道

學佛之道、在于實行。若只張羅門面、不修實行、則亦只得門面之空名而已。既欲往生西方、自利利人。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上自父毋伯叔、以至兄弟姊妹、妻室兒女、及諸僕使、並及鄉黨鄰里、親戚朋友、凡一切相識之人、皆宜以如上所行為勸。若自己實行上事、人自相觀而善。所謂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世出世間事、無一不以身為本者。若自不實行、而教人行者、唯上智之人、則可依從、只取其言之益、不計其人之能行與否。若非上智者、必腹誹背譏、反令造大口業。欲真利人、當事事盡己之分、則日用行為、皆含化人之機。久而久之、人自見信而依從之、固有不期然而然者。

受戒

受戒事、隨己所願、再受也好、不再受也好。欲搭衣、當依佛制、用縵衣、不可用五衣。縵衣、及五長條、五衣、乃一長一短、現在多亂用。在家人、不必定要搭衣。與其違佛制、何若不搭之為愈乎。至於燃香於頂於臂、乃係發心供佛、非以為香為受戒也。祈務真修、勿只圖虛名與形式也、則幸甚。至於受戒一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乃三世諸佛之總戒、誰不許汝自己發心受。即五戒、誰不許汝向佛前自誓受。何須要到普陀、方能受乎。

如來之道

如來之道、戒定慧而已。縱使萬聖萬佛、相繼出世、亦不能稍變章程。了此,則自知見異思遷者、皆由心中無主、非受道法器之所致也。佛法法門無量、若欲仗自力、於若禪,若教,若律,若密中、得其指歸、尚不容易、況由此證無生而了生死乎。淨土法門、乃普令一切聖凡、同於現生往生西方、了生脫死之最直捷,最圓頓、最簡易,最玄妙之法門也。

除妄想

妄想起時。只一個理。便不會妄上生妄。譬如小人撒賴。主人若不理。彼即無勢可乘。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謂主人怕他。又必益加決烈。二者皆損多而益少。只置之不見不聞。彼既無勢可乘。只得逡巡而去。

五台山人皮鼓

牛皮為鼓。非特為作鼓始殺。須知牛被人殺。取其皮以為鼓。於作佛事時擊之。於本牛有大利益。五台山之人皮鼓。乃一僧虧空常住錢財。置私產、死而為牛。即耕其田。至牛死。托夢於徒。令剝皮蒙鼓。送於文殊寺。上書其名與事。令作佛事擊之。則其業可以速消。否則雖其田變滄海。業尚莫能消滅也。

鬼神

鬼神有邪有正。邪鬼神。則真妖以求人敬者。正鬼神則護國佑民之善神。若求大士固不須求鬼神。如得其王。民自順從耳。又鬼神於小災或能救。於定業則不能救。若大士則大。小。定。不定。通能救。唯視其人之誠與否也。

不能讀不能供經像處理方法

經像之不能讀不能供者,固當焚化之。然不可作平常字紙化。必須另設化器,嚴以防守,不令灰飛餘處。以其灰取而裝於極密緻之布袋中,又加以淨沙,或淨石,俾入水則沉,不致漂於兩岸。有過海者,到深處投之海中,或大江深處亦可。小溝小河,斷不可投。如是行者,是為如法。若不加沙石,決定漂至兩傍,仍成褻瀆,其罪非小。而穢石穢磚,切不可用。

凡夫二病

一切凡夫具有二病。一是狂妄。二是愚痴。狂妄人。謂我本是佛。何須念佛。心淨則土淨。何須求生淨土。此係執理而廢事。其弊至撥無因果。壞亂佛法。疑誤眾生。此人必墮阿鼻地獄。永無出期。以善因而招惡果。誠可憐憫。愚癡人。謂我係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脫死。超凡人入聖。不知自己一念心性。與佛無二無別。但以煩惱惑業障蔽。故令即心本具的佛性功德。不能顯現。譬如大寶銅鏡。經劫蒙塵。智慧人知是寶鏡。愚人認為廢物。佛憫眾生迷昧自心。教令念佛。求生西方的緣故。以最愛惜眾生的本有佛性。恐其永遠迷失。故令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庶可親證此本具佛性。倘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災及不失人身。猶如以無價的摩尼寶珠。換取一根糖喫。

求生西方比來生做人容易

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還難。何以故。人一生中。所造罪業。不知多少。別的罪有無且無論。從小喫肉殺生的罪。實在多的了不得。要發大慈悲心。求生西方。待見佛得道後。度脫此等眾生。則仗佛慈力。即可不償此債。若求來生、則無大道心。縱修行的工夫好。其功德有限。因係凡夫人我心做出來。故莫有大功德。況汝從無量劫來。不知造到多少罪業。宿業若現。三途惡道。定規難逃。想再做人。千難萬難。是故說求生西方。比求來生做人還容易。以仗佛力加被故。宿世惡業容易消。縱未能消盡。以佛力故不致償報。

仗自力了生死

仗自力了生死法門,雖高深玄妙。欲依此了生死,又不知要經若干劫數。以約大乘圓教論,五品位尚未能斷見惑。初信位方斷見惑,便可永無造惡業墮惡之慮,然須漸次進修。已證七信,方了生死。初信神通道力已不可思議,尚須至七信位,方了生死。了生死事豈易言乎。即約小乘藏教論,斷見惑即證初果,任運不會行犯戒事。若不出家,亦娶妻子,若以威逼令犯邪淫,寧肯捨命,決不犯戒。初果有進無退,未證初果,則不定。今生修持好極,來生會造大惡業。亦有前半生好,後半生便壞者。初果尚須七生天上,七返人間,方證四果。天壽甚長,不可以年月論。此仗自力了生死之難也。念佛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仗佛慈力,可以帶業往生。(約在此界,尚未斷惑業,名帶業,若生西方,則無業可得,非將業帶到西方去。)無論工夫深淺,若具真信切願,至誠稱念,無一不往生者。

一念

修習淨土,隨分隨力,豈必屏除萬緣,方能修持乎。譬如孝子思慈親,淫人思美女,雖日用百忙中,此一念固無時或忘也。修淨土人,亦復如是。任憑日用紛繁,決不許忘其佛念,則得其要矣。

念佛兩示

攝心念佛。為決定不易之道。而攝心之法,唯反聞最為第一。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以菩提心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為因賅果海,果徹因源之實義,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下手最切要之功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宏誓願,常不離心,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現生即入聖流,臨終直登上品,庶不負此生矣。

示念佛人

念佛之人,當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報滿,亦只可任緣。倘剋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則固無礙。否則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結成莫解之團,則險不可言。盡報投誠,乃吾人所應遵之道。滅壽取證,實戒經所深呵之言。(梵網經後偈云,計我著想者,不能生是法,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但當盡敬盡誠求速生,不當剋期定欲即生。學道之人,心不可偏執。偏執或致喪心病狂。則不唯無益,而又害之矣。淨業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長。誠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無知咸退信心,謂念佛有損無益,某人即是殷鑑,則其害實非淺鮮。祈將決定剋期之心,改成唯願速往之心,即不速亦無所憾。但至誠至敬,以期盡報往生則可。無燥妄團結,致招魔事之禍。

回向

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誦種種各功德,若任所作,則隨得各種之人天福報。今將所作得人天福報之因,回轉歸向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作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以至將來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回字,便見其有決定不隨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見其有決定冀望出世之方。所謂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滅事也,回而向不生不滅之實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屬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眾生,即發願立誓決定所趨之名詞耳。又三種義,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義。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此即回因向果之義。三回向法界眾生,同生淨土。此即回自向他之義。回向之義大矣哉。回向之法雖不一,然必以回向淨土,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餘大願,不生淨土,每難成就。若生淨土,無願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別有所期,亦必須又復回向淨土也。

念觀音

念觀音名號,大則大應小則小應,絕無不應之理。只管放開大膽對人說。彼不見感應者,(感應之跡,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見正編石印普陀山志序)亦未嘗無感應也。觀音聖號,乃現今之大恃怙,當勸一切人念。若修淨業者,念佛之外,兼念。未發心人,即令專念。以彼志蒙大士被而消禍耳。待其信心已生,則便再以念佛為主,念觀音為助。然念觀音,求生西方,亦可如願耳。念佛念觀音,均能消災免難。平時宜多念佛,少念觀音。遇患難,宜專念觀音。以觀音悲心甚切,與此方眾生宿緣深故。不可見作此說,便謂佛之慈悲,不及觀音,須知觀音乃代佛垂慈救苦者。即釋迦佛在世時,亦嘗令苦難眾生念觀音,況吾輩凡夫乎。

禪宗明心見性尚是凡夫

禪宗每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見性,乃大徹大悟也。言見性成佛者,以親見自性天真之佛。名為成佛,乃理即佛與名字佛也,非福慧圓滿之究竟佛也。此人雖悟到極處,親見佛性,仍是凡夫,不是聖人。若廣修六度,於一切境緣,治煩惱習氣,令其清淨無餘,則可了生脫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佛世此種人甚多,唐宋尚有。今則大徹大悟,尚不易得,況煩惱淨盡者乎。密宗現身作佛,或云即生成佛,此與禪宗見性作佛之話相同。皆稱其工夫湛深之謂,不可認做真能現身成佛。須知現身成佛唯釋迦牟尼佛一人也。此外即古佛示現,亦無現身成佛之事。

通宗通教每每不如愚夫愚婦老實念佛

修淨業人,著不得一點巧。倘或好奇厭常,必致弄巧成拙。此所以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婦老實念佛者,為有實益。若肯守此平淡樸實家風,則極樂之生,定可預斷。否則不生極樂,亦可預斷矣。

白鵝往生

雲南張拙仙次女出嫁時婿家送雙鵝行奠雁禮,彼即放生於華亭山雲棲寺,已三年矣。彼二鵝每於晨昏上殿做課誦時,站殿外延頸觀佛。今年四月,雄者先亡,人不介意。後雌者不食數目,彼來觀佛,維那開示,令求往生,不可戀世。遂為念佛數十聲。鵝繞三匝,兩翅一拍即死。拙仙因作雙白鵝往生記。噫,異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鵝尚如是,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情愛一起,正念即失

有淨業正因,再加以正信心自念,眷屬助念,何慮不生。所不生者,由情愛一起,正念即失。勿道功夫淺。即功夫深,亦不能生。以凡情用事,與佛聖氣分相隔故也。

華嚴大意

大方廣佛華嚴經者。乃如來初成正覺。稱法界性。與一切破無明證法性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說如來自己所證。及一切眾生性本自具之菩提覺道也。以故華嚴一經。王于三藏。而一切諸經、皆從此經流出。彼凡夫二乘。雖同在菩提場中。場中。畢竟不見不聞。以非彼境界也。雖則凡夫二乘不見不聞。實為普度人天六道眾生之根本法輪。何以故?一切法門。皆使自力。斷或證真。方了生死。念佛法門。但具信願。持佛名號。即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斷惑證真。末世眾生。頗不易到。捨此念佛一門。則芸芸眾生。出苦無期矣。此經於入法界品。善財以十信滿心。受文殊教。遍參知識。最初於德雲座下。即聞念佛法門。及至末後。至普賢所。普賢以威神加被。俾善財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名等覺菩薩。普賢乃為稱讚如來勝妙功德。令生欣樂。隨即令其發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并勸華藏海眾。一切法身大士。夫華藏海眾。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等諸大菩薩。尚須回向往生西方,方可以親證即心本具之菩薩覺道。況其下焉者乎。而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臨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止數聲。亦可往生西方。得預末品。若非華嚴所說。一生成佛之法。末後歸宗。歸於往生西方。彼世之禪教諸知識。能不以念佛法門為權小方便。非究竟道乎。而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無礙智即得現前。由聞此義故。一切凡夫。當不至高推聖境。自處凡愚也。是知此經。乃十方三世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究竟法門。無論何種根性。皆當依之修習。而其最切要者。唯在念佛一門。良由全性成修。故上上根不能踰其閫。全事即理。故下下根亦臻其域。此經乃一大藏教之本源。一切法門之歸宿也。

護教

一切諸佛。莫不以流通法道為囑。流通之法。最初須以建立塔廟。印造經像為始。以若無塔廟經像。則無由奉尊儀而修淨行。闡佛道以導群迷。而一切含識。俱無由瞻禮聖容。培植善根。聞法修持。開發心地也。流通之人。須真修實踐之僧。及有勢力財力之王臣紳商。一名內護。一曰外護。內護則嚴持禁戒。篤修淨業。於禪教律密淨土。或專主一門。或兼修各宗。必使自他得益。幽顯蒙庥。陰翼治道。潛淑民情而後已。外護則不惜資財。廣種福田。普令同人發起信心。內外相資。法遂流通。若無有道德之內護。則師表未立。人將安仰。若無有勢力之外護。則資斧無出。外侮莫禦。以故如來將入涅槃。以法付囑國王大臣。并及諸天善神。令於後世乘願示生。一切國土。流通佛法。

論禪淨之權實頓漸

權者,如來俯順眾生之機,曲垂方便之謂也。實者,按佛自心所證之義而說之謂也。頓者,不假漸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謂也。漸者,漸次進修,漸次證入,必假多劫多生,方可親證實相之謂也。彼參禪者,謂參禪一法,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法,固為實為頓。不知參禪,縱能大澈大悟,明心見性,但見即心本具之理性佛。若是大菩薩根性,則即悟即證,自可永出輪迴,高超三界。從茲上求下化,用作福慧二嚴之基。此種根性,就大澈大悟人中之論之,亦百千中之一二人耳。其或根器稍劣,則縱能妙悟,而見思煩惱未能斷除,仍須在三界中,受生受死,既受生死,從悟入迷者多,從悟入悟者少。是則其法雖為實為頓,苟非其人,亦不得實與頓之真益,仍成權漸之法而已。何以故?以其仗自力故。自力若十分具足,則何幸如之。稍一欠缺,則止能悟理性,而不能親證理性。今時則大澈大悟者,尚難其人,況證其所悟者哉?念佛一法,徹上徹下。即權即實,即漸即頓。不可以尋常教理批判。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種性,皆須修習。(此徹上徹下之謂也)如來為眾生說法,惟欲令眾生了生脫死耳。其餘法門,上根則即生可了,下根則累劫尚難得了。惟此一法,不論何種根性,皆於現生往生西方,則生死即了。如此直捷,何可名之為漸。雖其有機。不如尋常圓頓之機,有似乎漸。而其法門威力。如來誓願,令此等劣機,頓獲大益。其利益全在仗佛慈力處。凡禪講之人,若未深研淨宗,未有不以為淺近而藐視者。若深研淨宗,則當竭盡心力,而為宏揚。豈復執此權實頓漸之謬論而自誤誤人哉?

禪與淨土

禪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禪非澈悟澈證,不能超出生死。故溈山云: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又云:初心從緣、頓悟自性。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盡,須教渠盡除現業流識。弘辨謂頓性自性,與佛同儔。然有無始習氣未能頓盡,須假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吃飯,不一口便飽。長沙岑謂天下善知識未證果上涅槃,以功未齊於諸聖故也。所以五祖戒又作東坡,草堂清復為魯公。古今宗師,徹悟而未徹證者,類多如此。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絲毫惑業不盡,生死決不能出。淨土則具信願行三,便可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永出生死。悟證者頓登補處,未悟者亦證阿鞞。所以華藏海眾,悉願往生。宗教知識,同生淨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墾心。故得感應道交,由是速成正覺。為今之計,宜屏除禪錄,專修淨業。於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聖號。或聲或默,無雜無間。必使念起於心,聲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亂。久之久之,自成片段。親證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風。是以觀音反聞自性之工夫,修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淨業。即淨而禪,孰妙於是。

四料簡

若論自力他力,禪淨難易,講得最清楚,最明白,莫如永明延壽大師的四料簡。照四料簡說來,不通宗教的人,固然要念佛。就是通宗通教的,亦要念。雖通沒有證,總要念佛了脫生死。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大慈大悲,開化眾生。其四料簡是:「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將來作佛祖。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督爾隨他去。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以上十六句四料簡偈真是慈航。望大家注意些呢!要明白這四料簡的意思,先要明白怎麼叫做禪?怎麼叫做淨?怎麼叫做有?怎麼叫做無?拿這禪淨有無四個字看清楚,就明白四料簡的意思。所以將禪有無,略為抉擇一下。所謂禪者,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教中明。大開圓解,澈證一念靈智,本覺理體也。所以要親見本來面目,方能算有禪。否則不能算有。所謂淨者,是淨土三經深信切願求生淨土的法門。要信得真,願得切,行得精進勇猛。所以須有決定不疑的信心,至誠墾切的發願,且有一定不移的行持,才算有淨土。否則不能算有。世人每以為枯坐看看死話頭,就算有禪,悠悠揚的念幾句佛,就算有淨。乃是大錯而特錯了。總而言之,有禪,乃是有明心見性的功夫。有淨土,乃是有念佛往生的把握。這是最要緊的道理。然而明心見性,只是開悟。還沒有證。總不能了生死。「悟得就無生死。」非門內語。當知悟是開眼,悟後才有真修實證的徑路。不悟者未免盲修瞎練,墮坑落坎,因是之故,先須開悟。這是初步功夫。若論要證到家,正須火上添油,加功進步呢。四料簡第一句有禪有淨土者。既有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功夫,更能真信切願,求生西方。大徹大悟,力猛如虎。再有念佛了生死的把握,豈非如虎生角麼?曰:「猶如戴角虎。」以自己所悟的,自己所行的,拿出來教化眾生。開眾生眼目,做人天師範。故曰:「現世為人師。」以明心見性人,念佛求生,臨命終時,上品上生。一彈指頃,花開見佛,便證圓教初住位。百佛世界,分身作佛,隨類應現,化度眾生。故曰:「將來作佛祖。」第二偈料簡者,謂未曾大徹大悟,仗自己的力量,難望了生死。所以發願求佛接引,修行淨土法門。故曰:「無禪有淨土。」只要能深信,只要能發願,只要能念佛,無論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萬修萬人去。」若有不懂道理的人,念佛只想求富貴,求生天。此等之人,不能算有淨土。其不得生西方,只怪自己不發願,不能怪彌陀慈父不接引。若能發願求生,總是能去的。既得往生,親見彌陀,聽受妙法,一生便證阿鞞跋致,不退轉位。故曰:「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從此看起來,淨土法門,真是再好沒有的了。第三偈料簡謂雖能大徹大悟,若不發願求生淨土,因未證道,不得安身立命的受用。故云:「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夫所謂十人九蹉路者,謂雖能開悟,而未能實證。故云蹉路。或云:「十人九錯路」者,錯路二字誤也。豈有大徹大悟之禪家,而錯路者乎?大徹大悟的人,未有安身立命的真地位。恐怕生死關頭,未必確能作主。臨命終時,循業流轉,隨多生之善惡業而受生去。可懼可畏!誠不如求佛接引,為最穩當,最靠得住也。故曰:「陰境若現前,督爾隨他去。」此陰境指無始以來善惡業境,非指五陰魔境。第四偈無禪無淨土者,謂一般不知修持的人,既無明心見性的功夫,又無發願念佛的行持,乃是真正可危。罪報難逃,地獄難免。萬劫輪迴,誰為依靠?

淨土法門大要

原夫眾生與佛。本性原無二無別。衹以眾生不守自性。為塵勞所污。習所染蔽。致迷悟攸殊。生佛迴別。惟眾生迷有淺深。根有大小。如來乃隨機設教。對病發藥。為實施權。開權顯實。於一乘法。作種種說。善根成熟者。令其直登覺岸。惡業深厚者。令其漸出塵勞。是以四十九年中。大小漸頓半滿之教。隨其種性。施以教化。宗教法門。多仗自力。縱令宿根深厚。澈悟自心。倘見思二惑。稍有未盡。則生死輪迴。依然莫出。況既受胎陰。觸境生覺。由覺至覺者少。從迷入迷者多。上根猶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生死了脫。是誠不易。惟念佛求生淨土法門。專仗彌陀願力。無論善根之熟否。惡業之輕重。乃至五逆十惡。但得生信發願。持佛名號。臨命終時。定蒙彌陀接引。往生淨土。善根成熟者。固頓圓佛果。即惡業深重者。亦得幸預聖流。較之仗自力者。其中難易得失。不待煩言而解。故此淨土法門。乃三世諸佛度生之要道。上聖下凡共修之妙法。諸大乘經。咸啟斯要。歷代祖師。莫不遵行。或以淨土法門。至簡至易。雖愚夫愚婦。亦能為之。遂藐視淨土。不知淨土一門。三根普被。十法齊收。華嚴入法界品。善財菩薩於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乃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與華藏海眾。令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夫善財立登等覺。華藏海眾。無一凡夫二乘。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破無明證三德之人。尚爾回心念佛。願生西方。又華藏海中。淨土無量。而必回向西方。可知往生極樂。乃出苦之妙門。成真之捷徑也。夫一切法門。專仗自力。淨土法門。專仗佛力。一切法門。惑業淨盡。方可了生死。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即預聖流。在佛在世時。眾生色心業勝。依仗自力。或可證道。今當末世。根劣障重。知識希少。若捨淨土。無由解脫。永明禪師。恐世不知。故特舉料簡以示來茲。誠迷津之寶筏。昏後之明燈也。修持淨土念佛法門。當以信願行為宗。信者當篤信佛力。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今者因圓果滿。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攝受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定蒙接引。次信淨土法門。如永明禪師。四料簡所言。較諸餘法。其間大小難易得失。迥然不同。雖有餘師。稱贊餘法。不為所動。乃至諸佛現前勸慰。令修餘法。亦不退轉。此乃真所謂信也。願者。願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習於穢土中。頭出頭沒。從迷入迷。復願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脫一切眾生。行者真實依教起行。大勢至念佛三昧章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則知念佛之法。當都攝六根。都攝六根之前。尤當先攝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裡聽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處。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祇念不聽。易生妄想。)念佛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經亦然。切莫一路看。一邊分別。則獲益少而情想多。昔有寫經者。至誠寫經。專心一意。祇管寫經。別無情見。迨天已黑。仍抄寫不輟。忽有人告以天黑。云何能寫經。爾時寫經之人。情念一動。遂不能寫。夫明暗之分。眾生之妄見也。眾生之凡情也。故當專心一意。妄盡情空之際。祇知寫經。不知天之既黑。亦不知天黑則無光。而不能寫經。迨至為人提破。無明動而情想分。妄念一動。光明黑暗。頓時判別。遂致不能寫經。故知用功之道。端在專攝。不事情想。若無思想。那有邪見。邪見既無。即是正智。又修淨土者。當提倡因果。是上智之人。固本乎倫常。了知其所當為。與其所不當為者。對中下之人。若不將因果之說。詳細剖明。報應事跡。昭然揭示。何以警其操行而束其身心。故因果為人道之初門。且篤信因果。亦自不易。小乘初果。大乘初地。乃真能篤信因果者。初地以降。初果以還。一遇違緣。殺盜淫妄。且不可保。起惑造業隨之。而聰明之士。猶或小視因果。以為此不過為中下人告。不知粗知其意。不足稱為信也。知而不能躬行實踐。亦不足稱為信也。惟初果初地。預流聖人。乃能不受後有。不受後有。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之人。乃能稱為篤信。故夢東云。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顧何以世間念佛人多。真能了死者少。祇以念佛之人。無深信切願。但求福報。希圖來世富貴。不知希圖來世富貴。譬如仰天射箭。力盡則還。非但無益。且有損也。即如今世念佛。感人天福報。有福報而無正智。以有福報故。則有勢位富貴。以無正智故。則愚癡而不信因果。夫以不信因果之人。處勢位富貴之地。如虎附翼。益增其惡。故福報愈大。造孽愈多。既造惡業。應受惡報。此所謂三世怨也。故念佛者。斷不可存福報之心。當以猛利直前。往生西方。為了脫生死之妙法。故徹悟禪師云。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又云一句彌陀。我佛心要。豎徹五時。橫賅八教。甚哉一句彌陀。微妙難思。惟佛與佛。知其究竟。等覺以還。尚有未盡。所謂菩薩少分知。若我輩凡夫。尤當信而行之。

臘八粥因緣

臘八粥是何等因緣?須知即是慶祝佛成道的意思。但是應該昨天啜,(十二月初七日)何以故?因佛成道以前啜乳麋故。釋迦佛未成道前,為悉達太子,十九歲出家,五年修習世間禪,知非究竟,乃入雪山思惟佛道,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麥,以致形容枯槁,消瘦不堪。出山以來,浴於尼連禪河,攀樹而起,身力不支,時諸天人,知悉達太子將往菩提道場成道,佛須相好莊嚴,乃化作牧牛女,獻佛九轉乳麋。何謂九轉乳麋?先從千牛榖乳以飲五百牛,次榖五百牛乳以飲二百五十牛,次榖二百五十牛乳以飲一百二十牛,次榖一百二十牛乳以飲六十牛,次榖六十牛乳以飲三十牛,次榖三十牛乳以飲十五牛,次榖十五牛乳以飲八牛,最後乃以八牛乳和以香稻煮成粥麋。太子啜此乳麋,形體復原,相好圓滿,乃赴菩提樹下,端坐思惟,斷盡煩惱,於十二月八日明星出時,佛睹明星,豁然大悟,心鏡開朗,得正等覺,即今日成道之事也。臘八粥即仿乳麋,佛啜乳麋而後成道,我等即以啜臘八粥為慶佛之成道,其因緣如此。

偷心

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定、便是偷心、便不濟事。英烈漢子、斷下至捨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心中無主、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師、可不哀哉。

持戒

佛法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剋論其要、唯戒定慧三法而已。然此三法、互攝互融、不容獨立。而初心入道、則持戒一事、尤為要務。故楞嚴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修行第一大忌

世之愚人、每多不修實行、偏欲得一真修之虛名。以故設種種法、妝點粉飾、成一似是而非之相、冀人稱讚而已、其心行已汙濁不堪。縱有修持、亦為此心所汙、決難得其真實利益。此所謂好名而惡實、為修行第一大忌。

臨終

病者臨命終時、搬動臥處、更換衣服、實是增其痛苦、促其速死。孝子仁人、何忍出此。若謂死於臥床、後人臥之不吉、則是以寇仇視其親矣。若謂衣冠不整、為鬼將藍縷裸裎。果如所言、則何不將食物塞滿其腹、免彼為餓鬼乎。臭皮囊且無用、況衣物哉。氣絕之後、亦當任其側臥、不必矯正。(任他臨終時,或坐或臥、或側或仰、或直或曲、均當聽其自然、不可移動。)因此時仍有知覺、略一觸動、便生瞋恚。一生瞋恚,將墮入毒蛇猛獸道中。須待週身冷透、神識完全脫離、用熱手巾搭肋膝等處、即可轉軟更衣。

佛化兒童讀本

孝親: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母與我。實為一體。我愛自身。應孝父母。能不辱身。便是榮親。

友愛:

兄弟姊妹。手足骨肉。痛癢相關。休戚與共。兄愛弟敬。和和睦睦。相推相愛。家庭之福。

敬師:

師嚴道尊。人倫表率。道德學問。是效是則。養我蒙正。教我嘉謨。不敬其師。何能受益。

擇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相處。有損有益。益者近之。損者遠之。勸善規過。端賴乎茲。

布衣:

衣取遮體。兼以禦寒。大布之衣。惜福養廉。莫羨綢緞。錦繡華美。折了福壽。自暴自棄。

蔬食:

蔬食衛生。肉食傷生。殺時恨心。其毒非輕。勿貪喫肉。喫了須還。還的時候。真箇可憐。

惜字:

字為至寶。遠勝金珠。人由字智。否則愚癡。世若無字。一事莫成。人與禽獸。所異唯名。

惜穀:

田中五穀。以養人民。愛惜五穀。即是善心。修善者存。不善者亡。惜穀獲福。殄穀遭殃。

惜陰:

七十古稀。彈指即過。過則已無。何敢懈惰。努力勤學。立德立業。自利利他。為世作則。

仗義:

一舉一動。唯義是取。義之所在。無往不利。小人見利。即忘其義。雖得小利。究竟喫虧。

清廉:

人生福澤。前世所修。非義而取。是食毒物。清而不汙。廉而不貪。世所崇敬。榮無知焉。

知恥:

恥之一字。其利無窮。有與聖近。無與獸同。慚恥之服。無得暫卸。我佛訓誨。莊嚴第一。

盡忠:

一秉真誠。不被妄侵。事親接物。了無二心。祇期盡分。不計人知。如是之人。堪為世儀。

守信:

守信之人。言不妄發。說到做到。不矜不伐。無信之人。事事皆假。人所厭棄。不如牛馬。

仁慈:

仁愛慈悲。心之生機。此心愈真。福澤愈深。若無此心。勢必殘刻。縱有宿福。折盡受厄。

不殺生:

凡屬動物。皆有知覺。貪生怕死。唯命是惜。若戲頑殺。及殺而食。現生後世。決定報復。

不偷竊:

凡有主物。不可偷取。偷小喪品。偷大招禍。偷人之物。折己之福。欲得便宜。反喫大虧。

不邪婬:

婬欲為害。傷身喪志。雖屬夫妻。亦當節制。若是邪婬。更非所宜。古今志士。無一犯之。

不說謊:

言為行表。是本心術。心既不真。行何能正。望爾後生。切勿妄語。口是心非。終無結局。

不喫煙:

煙俱勿喫。以傷衛生。口氣常臭。熏天熏人。鴉片香煙。其毒極烈。花錢買害。癡人可憐。

不飲酒:

酒是狂藥。飲必亂性。醉則反常。越禮犯分。最好勿喫。免致大喝。聰明智慧。常保清白。

不賭博:

賭錢博奕。喪志失時。專心於此。正事棄遺。有限光陰。送之兒嬉。破家蕩產。罪無了期。

不奢侈:

奢侈誇富。買禍買賤。君子下看。盜賊來劫。布衣蔬食。聖賢儀式。現生後世。人各取則。

不傲慢:

傲慢輕人。實自呈短。明人知伊。學養俱罕。縱到聖位。猶不輕人。絕無凡聖。念存於心。

不嫉妒:

人有才德。我當讚歎。彼於社會。必有貢獻。若生嫉妒。是謂愚癡。業報奪汝。宿世慧思。

不偏見:

人有小智。未聞大道。每執己見。以為最妙。坐井觀天。所見者小。若登高山。前見自了。

不遷怒:

有富貴人。氣量或小。每因拂意。忿怒牢騷。遷怒無益。自他煩惱。海涵寬恕。是無價寶。

不恥問:

能問不能。多問於寡。冀人從己。故先自下。若是無知。尤當問人。博學審問。造詣方真。

花別漫宿掀列祈欣板








《古今寺廟巡禮 恭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