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我的心 一行禪師著
無礙的心和無礙的物
另一個重要觀法叫做"心物互攝",其目的在於消除所有心物之間的分別。當我們觀察藍天、白雲和大海的時候,我們傾向於把它們視為三個孤立的現象。但是假如我們更仔細地觀察的話,我們就會明白,這三者性質是一樣的,都不能夠互相孤立而存在。假如你說,"我害怕我剛才碰到的那條蛇,"在這裡,你把蛇看成了是物質的,而把恐懼看成心理的。觀想心物互融就是用來消除這種分別的一種方法。
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指出,不僅僅是色彩、光亮和溫度,還包括形式、內容以及宇宙萬物的運動,其性質不過是由心靈投射進去的而已。根據量子理論,如今已沒有人能夠像笛卡爾那樣堅持認為,心和物是兩個判然兩立的實體,它們互不依賴,互相隔絕。
簡單地說,在"我害怕蛇"這個句子中,我們可以分別出"我"、"蛇"、"害怕"這三項東西。"害怕"作為一種心理現象,不僅僅與物質現象"我"和" 蛇"密不可分地聯繫在一起,它還被密不可分地織進了整個宇宙的網絡之中,具有了與整個宇宙相同的性質。"害怕"這個概念暗含著蛇這個概念以及害怕被蛇咬的這個人的概念。如果我們的觀察盡可能地客觀的話,我們會發現自己對蛇的性質和人的性質究竟是什麼並不能確定,唯有害怕這種直接體驗是我們可以確認和肯定的。
在觀想宇宙萬物"相互依存"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每一念都包括整個宇宙。這一念可能是一個記憶,一個想法,一種感受,一種希望。從空間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稱它為"意識的粒子"。從時間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稱它為"時間的粒子"(即剎那ksana)。一念之中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以及整個宇宙。
當我們談到心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想到諸如感受、觀念、想法等等心理現象。當我們談到心的對象時,我們通常會想到諸如山、樹或者動物之類的物質現象。這麼說來,我們只看到心和對象的現象層面,而看不到它們的實質。我們已經明白,心和心的對象這兩類現象,是互相依賴而存在的。但是我們卻不明白它們還具有相同的實質。這種實質有時被稱作"心",有時被稱作"真如"(tathata)或上帝。無論我們怎麼稱呼它,我們都無法用概念來度量這一性質。它是無邊的,包容一切的,沒有局限和障礙的。從同一性的角度來看,它被稱作"法身" ,從多樣性的角度來看,它被稱作"無礙的心"和"無礙的世界"。《華嚴經》中稱它為"無礙心"和"無礙境"。心和世界是如此的圓融,以致我們將它稱為"心物一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