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我的心 一行禪師著
建設精神家園
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有所歸屬,比如某個靜修中心或寺院,那兒的每一處自然景觀、鐘聲乃至建築,都是為了提醒我們回歸覺照而設計的。不時地去那兒呆幾天或幾個星期,有助於我們重新振作起來。甚至即使我們不能親自去那兒,我們只要想一想它,我們仍會情不自禁地微笑,並因此而變得平和、快樂。
生活在那兒的人們應該散發出一種精神飽滿的祥和之氣,這是安住於覺照的結果。為了關懷我們,安慰和支持我們,幫助我們治癒創傷,他們必須永遠地呆在那兒。我們每個人必須找到一種精神家園,我們可以不時地去那兒靜修,如同我們年幼時,跑到母親懷裡尋找庇護一樣。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我們幾個人在越南中部的德拉森林(the Dalat Forest)建立了一個清芬棕櫚叢林(thd Fragrant Palm Hermitage,又叫做 Phuong Boi)。它曾是我們的精神家園。後來我們中有幾個人離開此地,到別的地方組建拉波出版社(La Boi Press)、青年社會服務學校、梵漢(Van Hanh )大學, 以及 Thuong Chieu 叢林,我們還能記起馮波(Phuong Boi) 叢林,並且按馮波( Phuong Boi) 叢林的方式把這些新的團體建設成一個一個的精神家園。因為社會的變化,你們當中的很多人不得不工作,並且非常渴望有一個類似這樣的精神康復的去處。後來戰爭使我們無法回到馮波(Phuong Boi) ,我們就來到 ThuongChieu 叢林,當 Thuong Chieu 叢林也無法進住的時候,我們就在法國著手籌建梅村(PlumVill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