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散文精選彙集
佈施為度人的根本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佈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在這段經文裡,我們要說明佛教對世間貧富的看法。
這個世間,有錢的住高樓大廈,吃著珍餚美味;沒有錢的人,連棲身的草屋也無法覓得,每日三餐更不易維持。但是,窮苦的人,有時交了好運,財富也會滾滾而來;富有的人倒霉時,也可能淪落為乞丐。所以,世間上貧窮的不會永久貧窮,富貴的也不會永久富貴。貧窮,是因慳貪的關係;富貴,是因喜捨的緣故。
說起貧富的分別,在佛教看來,並不是無錢的人叫窮,有錢的人叫富。要知道,「貧苦」不是專指沒有金銀財寶的人,即使你黃金白玉堆積如山,沒有道德,沒有學問,沒有福慧,仍然是稱做貧苦。
這個世間,有錢的人很多,而他們不善於利用金錢,反而給金錢使用,只要有錢,什麼貪污枉法的事都做得出來,錢雖然是有了,但沒有智慧將錢用於有用之處,這當然是貧苦了。
貧苦的人,容易生起怨恨的心,因為自覺貧窮無依,困苦艱難,往往生出怨天尤人的心來,嫉妒他人的富有和博學,惱恨別人的顯貴與財富,甚至想出謀害人的方法,造下種種的惡業,結下種種的惡緣。
貧苦的人,究竟有些什麼「多怨」呢?第一是上怨天:怪菩薩沒有保佑,怪神明沒有眼睛,有些人只想求得現實的財利,禁不起邪教的誘惑,連祖宗牌位都出賣,這在台灣高雄、花蓮等地時有所聞。第二是下怨世間:一旦貧苦失意的時候,總是怪這個社會,或是這個主義不好,那個制度不行。第三是內怨眷屬:很多人在外面受了挫折,回到家裡,總愛拿妻子兒女出氣,沒有錢,也總怪家裡的人沒有用,所謂「無米夫妻百事哀」。第四是外怨師友:失業的人,不怪自己所學不專,總是怪朋友不幫忙。像這許多因貧苦而生的怨恨,不但苦了自己,也苦了別人。
假若財富方面雖然不寬裕,而在精神修養方面能夠注意些,就是淡泊的生活,也會覺得快樂的。沒有錢而有智慧道德,不算貧苦,這種人也不會怨天尤人。顏回的生活,窮得什麼都沒有,只有「一簞食,一瓢飲」,別人見了都生起同情憐愍的心來,而顏回仍然是安樂如常。所以「貧苦多怨」不一定是從經濟上去衡量,深山中的隱士、古寺裡的頭陀,他們雖沒有物質上的財富,但精神上的財富卻比人多。
貧苦的人,終日不知修德,只希望有錢,其實,就是財神歡喜跟隨你,但財神的身後還有個窮鬼。世間上沒有千年的富翁,因為財神送錢給你,還有窮鬼為你化去。就算是有錢,而自己不積德,對財富也不會滿足。心不能夠滿足,既使有家財萬貫仍然會感到貧苦,既然感到貧苦,怨恨也多,不知多少有錢的人,為此造下惡業,結下惡緣﹗
修學菩薩道的人,無論貧富,都不會怨天尤人,相反的,菩薩願把自己的所有佈施給人。
佈施是發財最好的方法。一般人總以為佈施是給人,既給人,自己怎麼會發財?其實道理很簡單,好比田地裡面,沒有播種,怎麼會有收成?不修習佈施的因,怎麼會有財富的果?
諸佛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由於累生累劫修習佈施而得來的,大乘行者修學六度萬行,佈施是第一波羅蜜,我們的菩提心、慈悲心要從佈施的行動上去培養。
過去有一個貧窮的婦人向迦旃延尊者訴苦,說她如何貧苦,如何窮困。
迦旃延尊者就對她說道:
「婦人﹗你既為貧苦而受苦,那請你不用悲傷,我告訴你一個辦法,你可以把貧窮賣給別人﹗」
「貧窮可以賣給別人?」婦人奇怪得叫起來,她問尊者道:「貧窮可以賣給別人,誰不要將貧窮出賣呢?那麼世間就不會有窮人了,還有誰肯買貧窮呢?」
「賣給我﹗」迦旃延回答。
「貧窮可以出賣,而且也有你肯買,不過我不懂出賣貧窮的方法。」
「要佈施﹗」迦旃延開示道:「你要知道,人生的貧富各有因緣,貧窮的人所以貧窮,是前生沒有佈施和修福;富貴的人所以富貴,是前生有佈施和修福,因此佈施是賣貧買富最好的方法。」
婦人聽後,智慧開朗,從此明白了致富之道,也明白了修學菩薩之道﹗
不過,有人會這樣想道:「有錢的人,當然是可以行佈施,像這位貧苦的婦人,怎麼佈施?又拿什麼佈施給人?」
說起佈施,「善財難捨」,很多人總怕人勸他佈施,其實佈施是有多方面的,並不一定非要把金錢物質給人才叫做佈施,就是我們貧窮得一無所有,仍可以佈施。比方,見到人的時候,就先對他招呼,向他說:「你早呀﹗」或是:「吃過飯了嗎?」「你從哪裡來?你來得很好﹗」「謝謝你﹗」「請坐吧﹗」「阿彌陀佛﹗」如能把這些話掛在口邊,不但會有很好的人緣,而且這就是在行「語言的佈施」。
除此之外,見到人時含笑、慈顏、注目,這就是「容顏的佈施」。見到人迷路時,指引他帶他去;見到有人東西拿不動,事情做不了,你說你來幫助他,代他做,這就是「身行的佈施」。見人受苦心生憐愍,見人佈施心生歡喜,這就是「心意的佈施」。
像前面所舉出的語言、容顏、身行、心意等的佈施,只要誰願意誰都可以做到的。佛法不是陳列品、不是貴族的,佛法是大眾化的,佛法是人人都能奉行的。
在經裡一說到佈施,就會說到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財佈施是說以衣食住行資身用物幫助別人;法佈施是說以知識、技術、真理教化他人;無畏佈施是說維護正義法理,為社會除暴安良,給別人精神安慰。
行佈施是容易的,但行佈施要做到三輪體空就很難。一般人佈施時,總希望別人向他感謝報答,希望宣揚讚美他的功德,再不然就是覺得自己能佈施榮耀非凡,或是輕賤受施者,假使帶著這樣的心理行佈施,只是世間的善行,而不是佛法裡菩薩所行的佈施。佛法裡的佈施要做到三輪體空:(一)沒有能佈施的我,(二)沒有受佈施的人,(三)沒有所佈施的物。在佛法裡,行佈施而不覺得有佈施可行,做功德而不覺得有功德可得。其實你不求功德,功德反而大,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
佈施給親人或是所愛的人容易,佈施給自己所怨恨的人就難。把東西給我們所歡喜的人,這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愛心,把東西給我們所不歡喜的人,才是真行佈施。所以菩薩佈施「等念怨親」,無論是他的怨家、親人,只要有需要,他都會平等的佈施。
若是有人過去破壞過你,此人一旦落難的時候,叫你救濟他,你心中一定不大願意,這實在是我們的慈悲心太不夠了,因此我懷念起慈航法師的為人。
慈老曾經告訴過我一件他親身經歷的事。
他在鼓山當衣缽(叢林中的職事名稱)的時候,一天上廁所忘記帶衛生紙,就向正在他身旁上廁所的寺中一位茶房頭索取,原來茶房頭是個壞心人,他把用過的給慈老,弄得慈老一手的大便,茶房頭這樣捉弄人,要是別人一定很生氣,可是慈老沒有。
一天,慈老搬房間,那位茶房來了,慈老對他說:
「你來得正好,請你幫我看守一下東西,我把這棉被先搬去,馬上就來。」
不一會兒,慈老回來時,發現他抽屜裡的一百元銀洋少了六七十個,正當他感到驚奇時,靈機一動,這不是茶房頭還有誰?但這不能揭穿,揭穿了對一個人的名譽有很大的影響,錢少了有再來的時候,失去名譽的人怎麼恢復呢?慈老想到這裡,就裝做不知道。
過了一會兒,茶房頭告辭了,臨別時,慈老反而再拿出十五塊銀元送給他,他不肯接受,慈老告訴他,人生互相幫助,他現在當衣缽,每月有二十元,這一點給他拿去用沒有關係,這樣他才接受了。
不久,寺中很多人懷疑茶房頭哪來這麼多的錢?茶房頭說是慈航法師送給他的。又有人問慈航法師是不是真的?如果換作是別人早就揭發茶房頭的竊盜行為了,但寬宏大量的慈老,始終不肯說一句茶房頭的不好,這種「不念舊惡,不瞋惡人」的行為,唯有菩薩的「等念怨親」的觀念才能做到,向怨恨的人行佈施,而不說怨恨的人的壞話,這種精神是多麼偉大﹗
慈老又告訴我,他的身體本來是很瘦弱的,但從這次事情後,他就慢慢的胖起來了,彌勒肚子也大起來了。
「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學佛的人對人應該沒有隔宿之仇,「寧願天下人負我,我決不負天下人」,就是人家有虧待我們的地方,也要原諒他,給他一個懺悔改過的機會,把惡人感化回頭,這才是真正度了眾生。
「不念舊惡」,不去報仇雪恨,這在有修養的人還容易做到;「不憎惡人」,怨憎相會的時候要不生起討厭的心來就很難。要做到「怨親平等」,非要菩薩的心腸不可。要知道,仇恨總是相對的,你恨人,人也恨你,大家能做到怨仇宜解不宜結,你原諒人,人也就原諒你。人不能離開群體獨居,人生何處不相逢,把喜歡的人記在愛心之中,把惡的人也包容在愛心之內,這樣才能做到怨親平等的看待。
佛陀住世時,提婆達多三番五次向佛陀為難,派人行刺,散佈謠言中傷,佛陀非但不報復,還常說:「提婆達多也是我的逆增上緣,提婆達多也是我的善知識﹗」把惡人看作善知識,是因為佛陀有包容天地的慈悲,原諒惡人的心腸。
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五濁惡世的逆增上緣很多,在逆境中修道,成就也快,現代民主國家有反對黨的存在,政治才會進步,修行的生活中,如有惡人破壞,這不是不幸,反而有助於道業的成就﹗
沒有黑暗,顯不出光明;沒有惡毒,見不到善良;煩惱即菩提,大乘行者是不怨惡人、不懼煩惱,只要有「等念怨親」的觀念,舊惡是我們的恩惠,惡人是我們的善知識,烏雲開了,就是金光朗朗的太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