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學佛行儀 【篇名:】 《星雲大師談處世》40 談生涯規劃 - 生涯規劃

星雲大師談處世 星雲大師

談生涯規劃 - 生涯規劃


“生涯規劃”,這是現代社會、現代人生的一個現代新理念。

現代人,有的人在金錢上規劃自己一生的用支;有的人在感情上規劃自己一生的結婚、生育計劃,不但對何時成家立業甚至對所謂“傳宗接代”,也都有了長遠的規劃。

有的人,不但為自己的生涯做規劃,甚至對祖先的紀念、對兒孫的未來、對社會的道義,也都做好了自己奉獻的規劃。當然,也有一些人,拿著一個月的工資,只能規劃一個月的生活;有的人拿著一天的薪水,只能規劃這一天的用度。

有的人,除了規劃一日三餐,已無餘力規劃其他;有的人,只能規劃自己的存在,沒有力量再去規劃別人。看來在世間上做人,能有一個完整的人生規劃,實在是不容易。

孔子的“吾十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意思是說他十五歲立志向學,三十歲自我健全,四十歲已不受世間聲色迷惑,五十歲慢慢懂得自然人生的意義,六十歲對世間各種言語聽得順暢習慣,七十歲想要什麼已隨心所欲,不容易違犯規約。這就是他的人生規劃。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他們把人生規劃為:二十歲是自學的人生;四十歲是服務的人生;六十歲是教學的人生;八十歲是雲遊的人生。

也有人把人生規劃為五個階段——

一、 文學的人生(二十五歲以前):努力求學,增加知識,充實自己。

二、 經濟的人生(二十五歲至三十五歲):在事業上打拼,擔起家庭生活開支的責任。

三、 哲學的人生(三十五歲至四十五歲):對宇宙間的種種問題產生思考、研究。

四、 歷史的人生(四十五歲至五十五歲):留下功業在人間,讓自己的信仰、言論成為後人的模範榜樣。

五、 宗教的人生(五十五歲以後):將過去、未來的人生結合在一起,倡導宗教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現代社會上的人,則把自己規劃為士農工商,各自在自己的領域中發揮所長。甚至佛教主張的“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行解並重”、“慈悲喜捨”等,也都是生涯規劃的依據。例如:口才好的人,可以從事教化工作;擅長文字的人,可以從事文化傳播;思想縝密的人,可以從事學術研究;富有慈悲心的人,可以從事社會公益等等。

其實,真正的人生規劃是不確定的,各有因緣,有時候實在由不得自己做主。所以,最好的生涯規劃是把自己規劃成:自覺的人生、自度的人生、利他的人生;在生活中,要有淨化的感情,要有善用的金錢,要有德化的處世。能夠把“移風易俗”做為自己人生規劃的前提,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義、活得有價值,這就是最好的生涯規劃。






《古今寺廟巡禮 恭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