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學佛行儀 【篇名:】 知識分子的學佛歷程 126 李明豪 清華大學 博士

智海浪花 - 一百二十五位知識分子的學佛歷程 索達吉堪布著

悲欣交集 李明豪 清華大學 博士


今年秋天,我抽空朝拜了青海的塔爾寺。在那裡,我再一次感動於藏傳佛教的偉大領袖宗喀巴大師的行持風範。記得同行的道友在給我們介紹情況時說道, 格魯巴的開山祖師宗大師,在十六歲時就離開了這裡的家鄉,遠赴拉薩求學問道。母親憶兒心切,便多次托人帶話給兒子,盼望兒子能回家看上一看。但志求無上道 的宗大師,只能把兒女情長深埋於心,他一次又一次地拒絕了母親的召喚。母親盼兒盼得頭髮花白,便拔下一根白髮夾在信裡。宗大師看到信後,只是默默地遙望家 鄉的方向,儘管眼眶有些濕潤,但他還是沒有回家。宗大師從離開家後,就再也沒有回過塔爾寺了……

聽到宗大師這樣的事跡,我在心裡長久地讚歎並隨喜他老人家為法割愛的功德。如大師一般的高僧大德,在藏傳佛教的歷史上還有很多。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理想,全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犧牲個人所有的修行乃至弘法之路。

懷 著對宗大師的無限敬仰,我們一行又驅車來到了青海湖畔。一下車便發現這裡有許多天南地北的遊客,在他們忙著嬉戲、拍照的當兒,我則把注意力轉到了湖心的一 個小島上。那個湖心島上曾經有閉關苦修的修行人居住過,聽說歷來都有人在此證悟過心的本性。對照著現在耳邊、目前的喧擾,我不由得陷入了深思。

恰在此時,清華博士李明豪的學佛感悟,點點滴滴從我的記憶倉庫中斷斷續續地飄出。在湖心島映在水面的清晰倒影之中,我漸漸勾勒出了李博士的完整輪廓。

我 的父母曾經不解地問過我:「你讀了這麼多年的書,學歷好歹也是個博士了,為什麼還要信佛呢?」以他們的觀念來衡量,似乎學佛只應該是下里巴人經營的買賣。 我的不少同學也有類似的疑問,在對佛法並不瞭解的情況下,誤解和偏見以及排斥,總是掛在他們那隨意就妄加評論的嘴邊。在大多數我所接觸過的普通民眾中,他 們似乎都認定佛教是一個壞東西(badthing),因而根本就沒有瞭解它的必要。不僅如此,還應該避而遠之,甚或大加討伐。這種對佛教的態度讓我感到很 傷心,因為我自己的接受佛教,是這麼些年來不停地求知、思索、觀察和體驗的結果。但我最終捧若至寶的佛教,卻被大多數的人們因不識而誤解、甚至丟棄,這讓 我確實有種難以言述的悲哀。

在我的理解當中,「佛教」即是覺悟者的教誨。當我認真深入到佛法的智慧當中時,不由得就要高聲讚美它 的偉大。若要簡述它的價值,則從個人方面而言,佛法好比一盞明燈可以驅除我們內心的黑暗,開啟我們的慧眼,讓我們得以透過智慧的審視和判斷來觀待事物,當 然也包括正視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樣,我們內心各種不正確的想法以及不良的心理狀態,都將在自我調節中得到醫治。如此一來,豈不人人都可遠離痛苦、獲得安 樂。若從佛法對家庭、單位或社會的指導作用而言,它無疑可以協調我們與別人和諧共處於一個社會範圍之內,並有助於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總之,以我目前的學 佛與理解水平來看,佛教所倡導的是要人們做真正的智者(覺悟),做真正的好人(慈悲)。這樣的一種指導個人修身與解脫的世界觀、方法論,指導全人類、乃至 全社會健康、平衡地沿著精神與物質的雙行道穩步上升的理論及實踐體系,為什麼會遭到如此廣泛而持久的誤解呢?

回想自己從一開始碰到佛教,到逐漸瞭解它,再到最後全身心皈依它的過程,我並沒有什麼驚濤駭浪般的特別感受,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那麼水到渠成,就像原本並不玄奧、也不離世間覺的佛法一樣。在不知不覺中,我就從對物理學的癡迷,滑向了對佛法的深深眷戀。

記 得在高中時代,對我影響最大的偉人便是愛因斯坦。他的言論以及關於他的傳記,曾在很長時間內左右著我的靈魂。他影響我的不僅僅是讓我確立了未來的人生目標 與努力方向,還有他的研究以及做事的方式,都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我的性格與人格。比如他特別注重獨立思考,以及不輕信和實證的態度。還有一些就關乎做人的 立身之本了:諸如他執著地探索著世界的真相,很少關心名與利;他非常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並且以身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他崇尚簡單而寧靜的生活,等等。可以 說,我的生命取向以及價值觀,乃至審美觀都打上了他深深的烙印。所以,我不但大學選擇的是物理專業,就連上碩士及博士,也都把清華的物理系當成了此生不可 更改的研究園地與歸宿。而且他的種種嚴肅、認真、求實、負責的人生態度,在我對佛法的認知過程中,都扮演了非同一般的角色。

初識 佛法是在大學期間,那時我碰到了一些有關禪宗方面的淺顯讀物。正是由於受我所崇拜的科學巨人,那種對一切不瞭解的認知領域都充滿尊重與好奇的態度影響,我 才沒有像絕大多數同學一樣,於嘻嘻哈哈之中就把它們扔到一邊。我想瞭解一下這種我從未接觸過的思想體系。結果在把一本非常薄的小冊子讀完之後,我忽然醒悟 到原來人生還有超出自己的想像,以及普通人經驗世界之外的別樣境界,那是一種徹悟的、自在的境界,非科學公式所能描述的境界。從此之後,佛法就進入了我的 認知領域。但是當時對佛法的自由生命境界的嚮往和認識,還不可能對我的人生目標有太大的改變,它只是提醒我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而已。我最熱衷的仍然是 對外部世界的探索。

經過努力,我考上了清華大學的物理系專業的研究生,並在這裡讀完了碩士和博士。在經歷了更多的人與事,看了更 多的佛學書與世間書,有了更多、更深的思考以後,我依然是想當一名理論物理學家,但這個理想已不再是我所追求的全部。相比以前,我對禪者徹悟後的境界有了 更強烈的嚮往,因為我終於認識到,一個會思考、能感受的生命,如果感受不到生命的底蘊、思考不了生命的終極目的的話,那他就是把物理研究到最細微的組成成 份上,也依然是個不明人理的顯微鏡而已。

上研究生期間,我有很多的機會與我的專業導師們在一起共事,還可以近距離地審視很多與我 們有業務、教學往來的中外物理學家,這種種的接近,使我得以比較清楚地知道做物理研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在以前,我所有的瞭解都是來自於各種資料上的間接 印象,有了切近的觀察,自然也就有了新的思考和判斷。失望了嗎?是的,多多少少有一點。並不是我的導師不夠好,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都是這個專業領域當中的佼 佼者。只是在看到了他們的人生後,我總愛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經過一番非常辛苦的努力之後,將來如果成為像自己的導師那樣的物理學家,我會感到滿足嗎?答 案肯定是否定的。因為我知道自己的追求目標已經超越了一名物理工作者的層次了。我不僅要知道外部世界的奧秘,更迫切地想了知自己內心世界的真相。因為我已 經越來越無法忍受自己內心的黑暗了!

清華的確是英才匯聚之地,這裡幾乎包攬了全中國最優秀的理工科專業人才。但清華有一點「陰暗 面」與它的「光明面」同樣出名:那就是清華的變態才子們也雄居全國各高校之首。讀碩士、博士的這幾年,我就耳聞目睹了好幾起所謂的「高、精、尖」人士們自 殺的悲劇!有些輕生者絕對是他們那個專業裡最優秀的拔尖人物。在他們征服了一個又一個在常人看來難於上青天的科研難題後;當他們在托福、GRE考試中,取 得了一般人根本無法想像的高分時;當他們的科研成果被直接轉化為生產專利,因而獲取了天文數字一般的巨額利潤後,這些備受世人矚目的精英分子們,卻始終無 法面對自己的心靈障礙。當他們實在沒有能力超越自我、超越自我的缺憾與不完美時,選擇告別這個世界便是他們唯一能想得到的解決方式了。

這樣的人生難道也是我的樣板嗎?

而且在日益加重的學業及工作壓力中,在越來越無法適應的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的急劇變化中,我的心理也快有些承受不住了。此時,大學時代接觸過的那種直達心源的無有任何粘縛的自由境界,便再一次向我展示出它煥發生命最輝煌價值的魅力。

在一位讀博士的師姐的啟發和幫助下,我開始更進一步地深入了佛教、深入了禪宗。與此同時,我也漸漸打開了以往只知關注本專業的目光,我開始悉心觀察起周圍各式各樣的人來,因為我想知道別人都是怎麼活的,這樣,我就可以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處境:

我 見到過小孩、年青人、中年人、老年人(包括在臨終關懷醫院裡等死的、瘦得皮包骨頭的、或是癡呆、或者神志不清的老人);還見到過百萬富翁以及貧窮得無有立 錐之地的乞丐;還有春風得意、事業有成的人、也有那些苦苦奮鬥、艱難謀生的小人物;有學歷很高、學識淵博的教授,也有在校園裡做雜工的工人等等。對照著他 們,我思考著自己,思考著人生意義和價值。我會問自己,如果將來能怎麼怎麼著,自己就會滿意了嗎?比如:學識淵博+教授職稱+足夠的錢+清閒的日子+賢慧 的妻子=我的生命價值?我發現,這些世間大多數知識分子苦心追求的目標,都無法給出令我滿意的人生答案。那我到底為什麼而生存呢?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問過 自己這個問題啊!但又有幾人能得到答案呢?經常思考著這個問題,但我卻沒有太多苦悶和絕望的感覺。我會微笑著對自己說:活著就是要清楚為什麼活著。

不過樂觀的心態假如沒有實力支撐,用不了多久就會成為打腫臉充胖子似的自欺欺人。所以我才會有一種由衷的慶幸之感,慶幸自己碰到了佛教。有了它的支撐,我終於可以坦然地對自己說,我已找到了心靈的歸宿。

通 過看佛經,通過聽佛法磁帶,通過與信佛的朋友們的彼此交流和學習,還有就是親自到一些寺院裡去感受,再加上對自己、對社會上的眾生的審視與思考,在有了更 多、更清晰的理性與感性認識後,我最終確定了自己的判斷和選擇:唯有佛法才可以讓我享有無愧於生命本性的大解放、大自由、大縱橫!想想看,當世人拘泥於不 管是錢財、名利、酒色,還是家庭、感情、事業中時,無論他從事的是多麼美好的拯救人世的世間種種營生,還是在幹著殺人越貨的勾當,在不瞭解自性本來面目這 一點上,無有任何本質區別。世間公認的高尚道德標準,當然於社會人生有不可估量的正面價值。但我是多麼希望能回復到禪宗的那種取消一切對立狀態的大空性之 中啊!只有在一種無有任何價值判斷的狀態下,我們才能體會到真正的平等與清淨。

實際上,佛教的價值遠非我可以說盡。而且同是信仰 佛教之人,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體會。我想要強調的只是:一個人如果在有生之年不去真正地瞭解一下佛教,那實在是太可惜了。然而在當前,聽說過「佛教」這 個詞的人是太多了,但真正對佛教有一點正確瞭解的人卻太少了,而一旦缺乏瞭解往往就會產生誤解。特別是當前的社會風氣,實在是有些過於虛浮。許多人(包括 我在內)做人、做事都不夠實在,信口開河已成為十分普遍的現象。甚至在一向強調實事求是的科學界,這些虛浮的風氣也不少見。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踏踏實實 做實事的人越來越少,能靜下心來讀書、思考、做學問的更少;嚴謹與誠信不再被很多人認同,誇誇其談反而大行其道……對此,我並不想做過多的分析與揭示,我 只想重複一下聖人的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我真想大聲吶喊:朋友啊,來真正地瞭解一下佛教吧,千萬別再聽信道聽途說,或者隨意想像了。否則這麼好的 一個大寶貝真要被你們自己糟蹋掉了!而你們最終糟蹋掉的還是你們自己!因為佛法這個大寶貝揭示的,就是我們自己的天真本性、大好風光。

跟 我同一個專業的一位博士曾對我說過這樣的話:「我根本就不用瞭解佛教也可以大致知道它的內容。」我知道他敢於這樣說,是因為他有一些哲學、社會學、心理學 等方面的知識。但即便如此,我也堅決不能同意他的說法。我當時就反問了他幾個問題:世尊在《金剛經》中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法」與「非法」有 幾層含義?另外世尊親口宣說了八萬四千法門,且說法四十九年。為何又說自己實無一法可說?且如若認為世尊已然說法,即為謗佛?他當時的反應是瞠目結舌、啞 口無言。

所以我要說,即使一個人聰明如那位博士,他要對佛法有一些正確的瞭解也沒有那麼簡單;更何況「遠觀」所得到的看法,就愈 加缺乏可靠性。當然,如果你對佛法有了一定的瞭解,然後你決定接受或者不接受這種信仰,都可以拿出來討論,也絕不會有佛教徒把刀擱在你脖子上,逼你信佛。 但即使你不願接受,能夠瞭解一些它的義理,對你也只有百利而無一弊。對此,我有百分之百的信心!

況且,科學總是在不斷地發展和創 新,因而我們也不能過於執著當前的一些學說,以為它們就是最終的或者唯一的理論和理解方式。如果要找終極真理的話,我倒建議朋友們不妨進入佛法中去領教一 番。因為佛法開宗明義便曰「無生」,既如此,當然也就「無死」。那麼一切的發展、變化、演進便不過是一個個假相而已,終極就於焉誕生。

我現在最想表達的就是發自內心的深深謝意——對偉大的佛陀以及歷代的祖師大德;對佛法;也對所有給予我啟發和幫助的各位法師以及所有眾生!

推開窗戶,望著即將西墜的斜陽,望著大街上的車水龍馬、人來人往,弘一大師臨終時留下的四個字忽然浮現在腦海,並長久地縈繞心間,那就是:悲欣交集。

我 在此時此地的所思所感,與李博士的智海心語,藉著青海湖的碧波萬頃,交匯碰撞在一起。我相信,真正求道之心的融匯,激起的只會是悲與智的浪花。不過轉念一 想,不知道從今乃至往後的求道之人,還能否與當年的宗大師遙相呼應?當一種為法捐軀的精神幾成絕響之時,我們的佛法會不會像湖心島一般沉寂下去?

放 眼望去,潔白的海鷗正飛旋在藍天碧濤之間,它們的叫聲在透明而清朗的空氣中顯得格外嘹亮。天空的雲印在海浪上,海鷗的聲音迴響在我的耳邊。於是,我暫時忘 卻了宗大師、忘卻了湖中的苦行僧、忘卻了後來的李明豪、忘卻了越來越嘈雜的周圍環境,我要把自己融入這空明的境界中去,哪怕只有一小會兒……






《古今寺廟巡禮 恭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