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學佛行儀 【篇名:】 《學佛人的一天》48 不昏沉

《學佛人的一天》●回目錄 ●回首頁
不昏沉  ●智展
 
「昏沉」是「大隨煩惱」,也是學佛人在修行中常常遭遇的障礙。《成唯識論》云:「云何昏沉?令心於境,無堪任為性,能障輕安,毘缽舍那(觀)為業。」簡而言之,昏沉就是神志昏昧不清,不能專注在所觀的境界上,使得內心不得安適。

雪公說︰「昏沉不是睡覺,是心裡不清楚,一點精神也提不起來,不曉得自己幹什麼事情。」(〈辛亥年靈山寺佛七講話〉,《明倫》三二三期)念佛時若昏沉,就變成有口無心,嘴巴雖在念佛,但內心其實不在佛號上,如此長久下來,是無法獲得一心的。會性法師說︰「像我們這些具煩惱縛的凡夫,其心念,不是昏沉,就是散亂;如果不假借身口禮誦之力,想要得一心不亂,『末由也已』!」(《讀印光大師文鈔記》)可知,若任由昏沉狀態持續,毫無覺察,不思對治,修行欲有所成,實為不可能的任務。

  對治昏沉之法

昏沉既為凡夫通病,該如何對治以免其害呢?雪公說︰「少食,斷欲,心不攀緣,體無過疲,昏沉自滅。」(〈佛學問答〉)在日常生活中,適時對身心各方面進行調適,是避免昏沉的最佳「抗體」。又,蔡惠明居士另點出了修行免於昏沉的關鍵處:「我們在家學佛,一天工作和學習頗為緊張,身體疲勞,在念佛時容易昏沉。對治昏沉方便很多,重要的是心要懇切。昏沉時要振作精神,提起心來。如果提不起來,可以站起來繞佛,繞佛仍不行或因地方狹小,不便繞佛,那就不妨拜佛。再不行時,可用冷水洗臉,或喝茶提神。總之,關鍵在於心要懇切。」(〈修持要對治昏沉與散亂〉,《明倫》二Ο五期)昏沉不只是身體疲勞的問題,更是心力、心態的問題,若能在念佛前提起懇切之心,再搭配種種醒神的方便法,自能掙脫昏沉的泥淖。

此外,念佛中若覺察昏沉,「高聲念」是驅走此弊的好方法。雪公說︰「高聲治昏沉,低持治散亂,各有妙用。課時或低或高,臨時採用,不必拘泥一法。」(〈佛學問答〉)昏沉、散亂都是大隨煩惱,經常同時出現在念佛修行的過程中,障礙念佛人不得一心,持名念佛若能依當下的身心狀況,「高聲」、「低持」交互運用,就等於掌握了對治昏沉、散亂的訣竅,念佛就比較容易得輕安與一心。又,雪公在〈淨宗簡介〉(《明倫》一六七期)一文中,還提出念佛時用心記數,「三、三、四,為十,再二十,再三十,念到一百,再從頭起」的「記數法」,及「兩手搓耳」、「冷毛巾揩臉」的方法,都可提供吾人作為對治昏沉的參考。

  臨終不昏沉

學佛人對於昏沉若不以為意,臨終之時陷入昏沉就會變成理所當然。學佛、念佛一輩子,卻在最重要的關卡陷入昏沉,如何與佛感應、往生西方呢?為此,印祖就提出警示︰「臨終欲不昏沉,必須平常有真行持,平常泛泛悠悠,臨終何能清白?」(〈復呂智明居士書〉)想要臨終時不昏沉,正念分明往生西方,平常就得踏踏實實用功,累積「信願行」三資糧,若是不把念佛修行當一回事,以輕忽、散漫的心情對待,怎能期待臨終時能清清楚楚提起正念呢?

除了平常用功念佛外,外緣的助力也可避免吾人臨終陷於昏沉。有人曾問雪公︰「平素念佛雖然有恆,至臨終自身矇朧,且亦未得助念,能往生否?」雪公答曰︰「朦朧即是昏沉,臨終得生要在正念分明。預防昏沉,仍是助念穩當,而家庭佛化,亦是助念之先決條件。」(〈佛學問答〉)助念、家庭佛化,是吾人臨終跨越生死關卡的最大保障,有學佛、念佛的家人在一旁幫助提起正念,吾人就比較不易陷入昏沉。當然,得此保障的先決條件,自然是自己在生前必須規劃、安排,若曾點點滴滴於此致力,得善終的機率自然大增。

對於「昏沉」這看似不具威脅的煩惱,雪公有一首偈子可供吾人作為警惕︰「昏散應知業未消,求生恐有萬年遙。彌陀時被貪瞋蓋,自己修橋自拆橋。」昏沉、散亂來自於自身的業障未消,若不對治、處理,求生西方恐怕還需要萬年的時間。既然昏沉是自身的煩惱,吾人就得自己想辦法加以消弭,倘若視而不見,它終將變成搗毀往生大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古今寺廟巡禮 恭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