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人的一天》●回目錄 ●回首頁 不失念 ●智展 「失念」是「大隨煩惱」之一,是隨著貪瞋癡等「根本煩惱」生起,而在日常生活中造成普遍而廣大的負面影響的一種染心。雪公說︰「沒有正念叫失念,失念是大隨煩惱之一,常失念就永遠倒楣。」(〈淨土安心法門〉,《明倫》二四五期)又說︰「普通人不念佛時多是失念,失念是煩惱之一,失了正念就起惑造業,造業就得受報。」(〈淨土安心法門〉,《明倫》二四九期)以修學淨土念佛法門的人而言,心念不在佛號上,而在五欲六塵上,就是失念。這樣看來,吾人一天當中確實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失念狀態,而與了生脫死、求生極樂的正念相違,無怪乎無始劫來恆常於六道中輪迴、流轉,若不覺察,真是坐困生死愁城,求出無期啊! 以憶佛對治失念 或謂︰「在家人俗務甚多,不可能終日靜坐念佛,要不失念,談何容易?」在家人面對「開門七件事」,整日奔波、勞碌,正念確實容易散失,但卻也不是毫無辦法。宋.遵式大師在《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中就說道:「凡公臨私養,歷涉緣務,雖造次而常內心不忘於佛,及憶淨土。譬如世人切事繫心,雖經歷語言、去來、坐臥、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如是。或若失念,數數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生活中雖然無法恆常念佛,但要將佛放在心上。就好像心裡惦念著一件很重要的事,即使去做別的事情,那分牽繫、記掛之心還是不會放下一樣。念佛的心,也應當如此。如果偶爾遺忘了,就要常常練習將心收攝回來,日久天長,記得念佛就會變得像記得吃飯一樣自然了。
雪公也鼓勵學佛人以「憶佛」來對治失念,他說︰「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大勢至菩薩教人不失念的方法,所謂:『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念佛和憶佛不一樣,憶佛容易,有人說:那很便宜喔!便宜是便宜,但得去做。念佛要念茲在茲,念佛時心不能往別處跑,心一離開佛號就是失念。憶佛則不須如此,只要忘不了它就行了,忘不了並不難,例如人人每天總不忘了吃飯這件事,鐘點到了,即使不餓,也會記得要開飯,還有誰也忘不了錢,捨不得。一句佛號,不重也不輕,忘不了就行了。我現在正在學這個『憶』,我很愚笨,我就是用這個憶佛的方法,《阿彌陀經》云:『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我的心裡,看見什麼也是阿彌陀佛之所變化。大家可以練習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可以『不用三祇修福慧,但憑六字出乾坤』,很便宜。」(〈淨土安心法門〉,《明倫》二四九期)
只要常觀想一切「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則遇境逢緣便都是在提醒吾人安住於佛號上,那麼,即使無法長時靜坐念佛,亦能任運安住於正念,這的確是方便又巧妙的方法。不過,正如雪公所言,方法雖然方便,但還是得去做才能發揮作用,若只是明白道理卻不實踐力行,終究不得實益。 以省察對治失念 除了練習「憶佛」來導引心念安於正念上外,雪公還提醒吾人要在生活中常常自省、覺察。他說︰「平素怎麼知道是『失念』?還是『淨念相繼』呢?你得要省察自己,常常省察自己就行了!孔子弟子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一天按這三條來省察,問問自己辦錯了嗎?所以孔子「一以貫之」之道,曾子得到真傳。臨命終時求人給你助念,沒到命終,要內省,察看你起的是什麼念頭?起的是阿彌陀佛的念頭,那很好!阿彌陀佛以外,就是亂七八糟的顛倒妄念。」儒家聖哲的內省功夫,可以作為吾人的借鑑,檢視自己常動什麼樣的念頭。若發覺失念,就要加以收攝,如此數數練習,淨念自能相繼。
此外,常常練習「第一念先念佛」,也對失念、散亂之心具有矯正之功。有蓮友曾問雪公︰「平素按時念佛,並不間斷,可是如果在半路上,遇到災難,假使被汽車撞死,並無念佛,這樣能往生否?」雪公答曰︰「平素宜練習第一念先念佛之法,何謂第一念?即凡用心工作之事,至完畢時,初換之念,及睡醒時初起之念等,皆為第一念,宜先念佛號,習成自然。倘被汽車撞死,神識猝驚,昏悶伏住,迨至中陰身現,驚定念起,若仗夙習第一念先念佛之力量,此中陰身亦能往生也。」(〈佛學問答〉)天外飛來橫禍時,若處於失念狀態,未及提起佛號,往生極樂的機率自然大大降低,但若平常養成「第一念先念佛」的習慣,中陰身亦能在驚定後,隨著這一個正念種子的現行而往生。因此,不要輕忽這看似微不足道的練習,只要練到習慣成自然,就能在失念而又面臨災禍的當下,發揮強有力的作用。
《大般若經》云︰「不應容納失念散亂相應之心,經剎那頃,何況令其長時相續。」學佛人面對失念,不應視為稀鬆平常且無能改變的常態,而應善巧方便加以扭轉、收攝,這樣才有轉凡成聖、轉識成智的可能。倘若任憑失念在菩提道上橫行、肆虐,不加以防堵、對治,最後落得如虛雲老和尚所說︰「念到彌勒下生,還是業障纏身」(《虛雲和尚法彙》),那就真正糟蹋了今生逢遇淨土念佛法門的殊勝因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