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學佛行儀 【篇名:】 《學佛人的一天》44 善教兒女

《學佛人的一天》●回目錄 ●回首頁
善教兒女  ●智展
 
現代人生活忙碌,孩子不但生得少,陪伴的時間也不多,有時候孩子待在保母家或安親班的時間,比在家中或父母身邊的時間還多,因此,家長如何在「家庭教育」一環著力,實是一大考驗。或許有人認為,陪伴孩子的時間雖不多,但投資在孩子身上的金錢卻加倍,這樣應可彌補家庭教育的薄弱與不足。殊不知,孩子在童蒙時期最依賴、親近的還是父母,且其成長的黃金時期只有一次,為人父母若無覺察,一蹉便成百蹉,孩子長成,難以調教,就後悔莫及了。

  如何「善教」兒女

所謂的「善教」兒女,並非要父母辭去工作,凡兒女之事都親力親為,而是要掌握重點。現代父母在教養上用力最多的部分,多在兒女才藝的養成,但身為父母能給孩子一生最寶貴的禮物,應該是人格的塑造與培育,古來用心於教養子女者,即在此點上下功夫。

如清代王心敬〈豐川家訓〉道︰「教子弟,第一戒其虛浮,禁其奢侈。蓋虛浮不戒,習以成性,將來必至喪卻人品,壞忠厚家風。奢侈不禁,緣為固然,將來必至蕩業敗產,困頓流離。」又如因公務而離家在外的紀曉嵐,在寄給夫人的家書(〈寄內子〉)中,提示以「四戒」、「四宜」教子︰「一戒晏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既守四戒,又須規以四宜: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以上八則,為教子之金科玉律,爾宜銘諸肺腑,時時以之教誨三子。雖僅十六字,渾括無窮,爾宜細細領會,後輩之成功立業,盡在其中焉。」

古人教養子女所著重之處,看似平凡無奇,但要落實成為子女人格中的「基本配備」,非得父母時時引導、提點不可。而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孩子如何、如何,自己就得做模範,因為身教永遠比言教更具說服力。印光大師說︰「教子女,當於根本上著手。所謂根本者,即孝親濟眾,忍辱篤行。以身為教,以德為範。如熔金銅,傾入模中。模直則直,模曲則曲。大小厚薄,未入模之先,已可預知,況出模乎。」(〈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家庭教育就在日用平常間,現代父母縱然忙碌,也沒有推卸責任的藉口,端看願不願意落實執行。只要願意下功夫,古人有許多「家訓」都值得現代人參考,找到了可以在生活中實行的下手處,才算是掌握了「善教」的要點。

  母教重於父教

在教養子女的職責上,父母均需分擔與盡力,不過,在角色的重要性上,母親比父親更勝一籌。印祖說︰「人少時,常近於母,故受其習染最深。」(〈復永嘉某居士書一〉)又說︰「人之賢否,資於母者,比父為多。以胎時稟氣,幼時觀感,有不期然而然者。」(〈李母黃太夫人墓志銘〉)人打從在母胎期間,就跟母親最為親近,而在年幼時,也多半依賴母親,受母親影響最深,因此為人母者若能意識到善教兒女的重要性,就能及早在兒女的人格培育上紮根。

說到母教,印祖認為從「胎教」就要開始做起︰「胎教乃教於稟質之初,凡女人受孕之後,務必居心動念,唯誠唯謹。一舉一動,不失於正。尤宜永斷腥葷,日常念佛,令胎兒稟受母之正氣。則其生時必安樂無苦。所生兒女,必相貌莊嚴,性情慈善,天資聰明。」(〈天下太平之根本〉)而孩子出世,漸漸懂事之後,就要開始讓他明白做人的道理︰「如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等,及三世因果之罪福、六道輪迴之轉變。俾彼心中常常有所恐怖,有所懻慕。再另念佛、念觀音,以其增福、增壽、免災、免難。不許說謊話、說是非、打人、罵人。不許蹧踐字紙、蹧踐五穀、蹧踐一切東西。不許亂吃食物;不許與同里群兒聚戲。稍長,即令熟讀〈太上感應篇〉、〈文昌陰騭文〉、《關帝覺世經》,俾知有所師法,有所禁戒。一一為其略說大意,以為後來讀書受益之前導。幼時如是,愈讀書愈賢善,不患不到聖賢地位,光宗耀祖也。否則任性憍慣,養成敗類,縱有天姿,亦不知讀書為學聖賢,則讀的書愈多愈壞。」母親在教養兒女上若能及早掌握根本,就不用擔心未來兒女沒有成就,反之,若不明所以乃至錯失良機,則孩子才真是「輸在起跑點上」。

  教女甚於教子

既然母教在教養子女中是關鍵環節,印祖便提醒為人父母者,應在教女上格外用心。何以故?祖師說︰「今日之人女,即異日之人母。人欲培植家國,當以教女為急務,勿曰:此異姓之人,吾何徒受此憂勞哉。須知為天地培植一守分良民,即屬莫大功德。況女能德鎮坤維,其子女必能肖其懿範,榮何如之。況自己子孫之媳,亦人家之女乎?欲家國崛興,非賢母則無有資助矣。」(〈復永嘉某居士書一〉)家中的女兒,來日便是他人孫兒的母親,若具賢德,即能培育優質的後代,這對家國的興盛與否有關鍵影響力,也是天下能否太平的根本與基礎。千萬不能存有「嫁出去的女兒如潑出去的水」的觀念,而在教女上懈怠、放鬆,若人人有此迂腐偏見,就不能寄望家中男丁將來能娶得賢媳。所以,女兒不能只是生來疼惜、寵愛,或「放牛吃草」,還是得和教養兒子一般用心、盡力。

印祖云︰「世間最大之功德,莫過於善教兒女;世間最大之罪業,莫過於不教兒女。以兒女賢,則有益於國家社會;不賢,則有損於國家社會故也。」(〈復飛青居士書〉)學佛人建立佛化家庭,不能自外於國家社會,故亦應於此著力,如此才是「敦倫盡分」,並為自己的道業多添一股增上助緣。









《古今寺廟巡禮 恭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