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學佛行儀 【篇名:】 《學佛人的一天》37 不害

《學佛人的一天》●回目錄 ●回首頁
不害  ●智展
 
「不害」是善法之一,即「不損害、逼惱眾生」,是學佛人基本的素養與心態。雪公在內典研究班開學致詞時便曾說:「佛經中之《孛經》、《尸迦羅越六方禮經》、《地藏菩薩本願經》、《仁王護國經》等,皆教佛弟子要實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聽、朋友有信、君仁臣忠等五倫十義的道理。因此,自古以來,凡真學佛者,決不肯做出犯上作亂、為非作歹等惱害眾生的事情!」(〈人格是學佛的初基〉,《明倫》一六四期)由此可知,「不害」之心不但學佛人必須具備,且是樹立人格的要件與基礎。

  不害之心由持戒中來

所謂「不害」,包括不損害他人的生命、名譽、財產,乃至不妨害公共秩序、不侵犯他人自由等,這都需要相當的覺察與自制,而持守戒律正可以幫助吾人達到這個目標。雪公說:「真正佛教徒,最低限度,精神上須保持五戒十善,五戒便同世法的仁義禮智信,十善即是身口意不害他人。」(〈紓難解憂佛教是賴〉,《明倫》一九四期)換言之,若能持五戒、行十善,必能與眾生結善緣,成為令人歡喜的善知識。

何以持五戒就是不害眾生呢?《佛說五大施經》上說:「持不殺行而名大施,謂不殺故,能與無量有情施其無畏,以無畏故,無怨、無憎、無害。由彼無量有情得無畏已,無怨憎害已,乃於天上人間得安穩樂,是故不殺名為大施。不偷盜、不邪染、不妄語、不飲酒,亦復如是。」原來,持五戒就是布施「無畏」給一切眾生,是一切布施中最為殊勝的,能讓眾生獲得安穩快樂,所以表面雖是律己,實際卻能普利有情。

又,十善其實是五戒的延伸,當中的「不瞋」,就是「不害」的體性。蕅益大師在《百法直解》中說:「不害,即以無瞋而為體性。」佛子若能時時覺察、克制心中的無明怒火,自然就不容易做出惱害眾生之事。因此,「懲忿窒欲」雖是內心功夫,卻也同時是利益眾生的大行。

  不害的功德

眾生最愛惜自己的身體和性命,總是深怕無端失去或被掠奪,因此,「不害」之中,又以不害眾生的身命最為緊要。不害眾生的身命於己何益?佛陀在《十善業道經》中對龍王說:「龍王!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瞋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恆為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是為十。」其中的第四到第十條,就是不害眾生身命所得的福報。佛陀進一步說:「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如果將這些功德福報回向一切眾生,同生西方極樂世界,圓滿究竟佛果,則將來成佛時,壽命便與佛同樣無量,不受業果支配,能夠隨心自在。所以,切莫輕忽小小的「不害」之心,它也是學佛人成就佛果的增上助緣啊!

  念佛人不惱害眾生

雪公在〈慎齋堂新春開示〉中說:「念佛不礙士農工商各行業,職業只要選擇不惱害眾生,皆可幹,此是正命,若害眾生即為邪命。故念佛,為朝暮二課念茲在茲;而憶佛,只要不害眾生,為宣揚佛法、讚佛功德,皆可幹。」(《明倫》七一期)可知,念佛人雖朝暮念佛欲生極樂,然「白衣學佛,不離世法」,個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仍有該盡的本分,只是,必須選擇從事不害眾生的職業來滋養自身,如此方與菩提道相應。若從事戕害眾生身心的行業,害人而利己,那就偏離佛道甚遠了。

徐自民老師補充說道:「雪公恩師在世常常講:我們念佛的人,最基本的不要惱害眾生。不但人類眾生,物類眾生也不惱害;不論大動物也好,小動物也好,我們要悲愍牠,不忍心讓牠起煩惱,更不忍心來陷害牠。不惱害眾生,時時刻刻記在心裡面,對於一切眾生,都是存著大慈悲的心,那自然就包括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了。能夠老實持名念佛,奉行諸善,就是行的功夫。果然這麼做,行就是切切實實的了。」(〈淨業資糧〉,《明倫》二五五期)

淨業行人時時以不害的慈悲之心自期,再加上老實持佛名號,就是最切實的行持,此理雖看似平易,卻值得吾人用一生的時間去領會與實踐。就像唐朝鳥窠禪師對白居易說的:「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行得切不切實,端看吾人用不用心、用不用功了。









《古今寺廟巡禮 恭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