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學佛行儀 【篇名:】 《學佛人的一天》33 慚愧

《學佛人的一天》●回目錄 ●回首頁
慚愧  ●智展
 
「慚」、「愧」屬於「百法」中的「善心所」,是吾人學佛修行過程中相當重要的心理作用。何謂「慚」?《瑜伽師地論》曰:「謂諸菩薩,於罪現行,能正覺知我為非法,內生羞恥。」就是能清楚覺察自己做了惡事,並由內心生起羞恥之心。何謂「愧」?曰:「即於其中,能正覺知於他敬畏,外生羞恥,是名為愧。」就是覺察自己做了惡事之後,因為敬畏、愧對他人的緣故,而能生起羞恥之心。因此,雖同為羞恥心,但有「慚自」、「愧他」之別。

《佛遺教經》云:「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常當慚恥,無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慚愧如同鐵鉤一般,能牽制人不做非法之事,所以必須常常以慚愧來莊嚴自己的心靈,不能稍稍間斷。假若離開慚愧羞恥心,就沒有善法,就會失去各種功德,而與禽獸無異了。

  發慚愧心是改過第一步

明儒袁了凡改過遷善而轉變命運的故事,相信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他在《了凡四訓》中提到,若欲改過,應發三種心,首要即「發恥心」,亦即發慚愧心:「但改過者,第一,要發恥心。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恥者,莫大乎此。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此改過之要機也。」

吾人應常常思索,聖賢與凡夫為何有天淵之別?原因即在於凡夫常常耽溺、縱情於五欲六塵中,而且背地裡做些見不得人的事,還沾沾自喜以為不會有人知道,一副值得驕傲的模樣。要知道,慚愧、羞恥之心是非常重要的,擁有它就能反省、提升而成聖賢,失去它就會墮落、沉淪而為禽獸,若欲改過遷善進而轉變命運,發慚愧心實在是關鍵而重要的第一步啊!

  印祖自稱「常慚愧僧」

印光大師被尊為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不論道德、學問、修持都為當時的佛子所景仰,但身處人人競相自我標榜的時代,印祖卻總以「常慚愧僧」自稱,不媚於俗,也不同流合污。

其弟子德森法師曰:「我師印公老人,古道可風,雖數十載勤苦修習,年臻耄耋,道德崇隆,行解超越,中外景仰,四眾傾心。而自視欿然,常稱慚愧,每見世風日下,益自振奮。故近年來,自知世緣將盡,凡遇小有不適,便函示森云:『光大約不久了,若死,決不與現在緇素相同,瞎張羅、送訃聞、開弔、求題跋,歛些大糞堆到頭上以為榮。如蒙阿彌陀佛垂慈接引,千足萬足。至於作傳、銘、讚、誄、聯者,教他們千萬不要歛大糞向光頭上堆。好好的佛法,就被好名而惡實的,弄得糟透了。吾人不能矯正時弊,何敢跟到歛大糞的一班人湊熱鬧。光無實德,若頌揚光,即是歛大糞向光頭上堆,祈與一切有緣者說之』。」(《印光大師永思集》)

在弟子眼中「道德崇隆,行解超越」的印祖,卻認為自己毫無實德,不值得頌揚。他認為時下那些「好名惡實者」的行為舉止,只是在歛大糞往自己頭上澆,對道業根本毫無實益。因此,他老人家以「常慚愧」自居,終身韜光養晦,戮力於淨業的修持。祖師神聖的光輝是以慚愧心莊嚴出來的,吾人無修無證,更應慚愧萬分。

  親近善士慚愧自生

或謂:慚愧心對於學佛人的道業既然如此重要,該如何使這「慚恥之服」,常常穿在心靈之上呢?淨宗八祖蓮池大師說:「我未出家時,於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的事,即他人導之為,而我自羞慚愧恥,纖毫必不肯為。所以者何?良繇吾前世親近好人,八識田中領納得好言語,所以今生自然見惡則恥,不肯去做。你們要著實親近好人,當早晚發願之時,當願世世生生親近善知識。」(《雲棲法彙•警眾》)

常常親近善知識,領納良善的言語,熏習上品的德範,心中自然就有一把鑑別是非善惡的尺,即使遇到有人慫恿為惡,慚愧、羞恥之心也會立刻生起,禁止自己繼續起惡念、犯惡行。由此可知,慚愧心的培養、生發,實在與親近的是惡友或善友,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印祖云:「欲學佛祖了生死,須從慚愧懺悔,止惡修善而來。」(〈復高邵麟居士書四〉)唯有常生慚愧心的人,才會不斷反省自己的過失與不足,敦促自己的身口意趨向清淨的境地。所以,慚愧不是自卑,而是所有世出世的聖賢在心靈上共同的「制服」。從今日起,且讓吾人用這「慚恥之服」來莊嚴身心,一起加入佛菩薩的行伍吧!








《古今寺廟巡禮 恭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