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學佛行儀 【篇名:】 《學佛人的一天》29 發心

《學佛人的一天》●回目錄 ●回首頁
發心  ●智展
 
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說:「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發心」既然是入道要門,及佛道能否成就的關鍵,則進一步要問的是:何謂「發心」?《佛學大辭典》曰:「發心,發菩提心也。願求無上菩提之心也。」換句話說,「發心」就是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佛弟子唯有啟動這樣的心念,方能驅策身心往覺悟、解脫的大道前進。

  發心可轉業、滿願

或問:「發心有何功用呢?」徹悟大師云:「發心與否,其機在我,造業持業,不由別人。如吾人即今發心念佛,求生極樂。或觀依正,或持名號,念念相續,觀念之極,則心與佛合。合之又合,合之其極,則心能轉業。而前境之娑婆,轉為極樂,胎獄之來報,轉為蓮胞。便是樂邦自在人矣。」(《徹悟大師遺集》)願不願意發心,都是由自己作決定的。正如吾人若願意發心念佛,持佛名號相續不斷,則心便能與彌陀大願相感應。心念常與佛合而為一,就能轉娑婆穢土為極樂淨土,轉六道輪迴為蓮花化生,這其實都是自己願意發動廣大的菩提心所致啊!

又,蓮池大師云:「在家出家,一切人等,凡有所求,不必勞形役志,百計謀畫。希望成功,亦不必禱神祠天,宰殺牲牢,謂乞福祐。但發心積善,善集愈多,必能隨其所求,而滿其所願。」(《自知錄》)由此可知,發菩提心上求下化的結果,不但能轉生死業為解脫業,過程中所累積的諸多善心、善行,也會形成一股力量,讓自己的心願在無形中獲得圓滿。因此,發心雖只是菩提道的起步,卻能產生不可思議的力用,而這一切實由自心所生。

  發心要正、要真

承前所述,若欲發心而起轉業、滿願的作用,前提必得要真正發心,而非虛矯造作。那麼,怎樣才算真正發心呢?省庵大師說:「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這樣的發心才是「正」。又,「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這樣的發心才是「真」。由此可知,真正的發心是以佛菩薩的立志、存心為標準的。

雪公曾經勉勵中國醫藥學院(今中國醫藥大學)醫王學社同學:「學佛要先知無我,發心利眾,直心道場,不可浮誇。作慈善事,應知純為救他,萬勿假公濟私,或沽名釣譽,則不失為正士,否則偽善真惡矣。」(〈雪公勉語〉,《明倫》一七Ο期)唯有存著利他之心而發心,拋卻個人的欲樂、利害,方能與佛菩薩的慈悲、智慧相應,走上坦蕩的成佛之路。

或謂:「發心學佛,為何標準要訂得如此高遠?」印光大師在〈復馮不疚居士書〉中說:「凡發心學佛之人,必須所作所為,高出平人之上,所謂高出者,謂能力敦倫常,恪盡己分,父慈子孝,是所應然。」要圓滿佛果、成就佛道,所作所為本來就要高出常人許多,而印祖特別強調,所謂「高出」之處,就是要能「敦倫盡分」,因為唯有如此,才能令人對佛法生起信心。印祖在這裡點出了發心學佛所應做到的基本面,然而光是這一點,就足夠我們用一生的心力去實踐了,可見真正的發心並不像口頭說說那般容易,必須切實身體力行。

  發心要長遠

發心除了要正、要真之外,特別重要的是要長遠,因為凡夫如吾人,做任何事總是只有三分鐘熱度,若這樣發心,在迢遙的菩提道上,是軟弱而不堪一擊的。雪公說:「咱們發心,不到五分鐘就消失了。菩薩發心,是永無終止之時。」(鞭鼓生〈五分鐘的發心〉,《明倫》二五三期)又說:「佛經云初發心菩薩即為等覺,惜數年退轉,故發心修者多,成就者少,非佛法不靈,乃大家不信,不能堅持到底,只要堅持去做,任何一句佛法,皆能成功。」(〈六十三年靈山寺佛七開示〉,《明倫》四Ο期)可見,唯有長遠而堅持的發心,才能不斷鞭策自己邁向菩提路的終站。

釋迦世尊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上說道,娑婆眾生若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修三種福,其中之一即:「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由此可知,發心不是一時衝動,也不能隨人生境遇的順逆而有所更改,必須盡此一報身,「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在漫漫的菩提路上,佛弟子不能只有跑百米的衝勁,還必須具備挑戰長程馬拉松的韌性與毅力,唯有將初發心的勇猛堅持到最後的人,才能超凡入聖,成為選佛場上的贏家。








《古今寺廟巡禮 恭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