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學佛行儀 【篇名:】 《學佛人的一天》18 穿衣

《學佛人的一天》●回目錄 ●回首頁
穿衣  ●智展
 
人在世間,天天不離吃飯、穿衣,四處奔波、勞碌,總是為了這個色身籌謀,因此,如何將生活細節與修行結合,是佛弟子必須認真思考的課題。以下即以「穿衣」為例,說明在這件小事上用心,也可以助成道業。

  割捨貪染 珍惜福報

現代人講求面子、注重排場,就連穿衣服也要與「品味」、「時尚」連結,因此,時下雖然經濟不景氣,但每個月花大錢治裝的人仍所在多有。學佛修行,講求破除我執,不花過多心思在「臭皮囊」上妝點,因此,衣著只要整齊、清潔、樸素即可,不在這蔽體物上妄念紛飛。君不見古印度的出家僧侶,為斷貪染執著,修頭陀苦行,不惜以「糞掃衣」(註)蔽體,吾人若盲目崇尚名牌服飾,且非名牌不穿,那就不僅是貪愛心重,而且是愚癡至極了。

從修行的立場出發,吾人不但能從穿衣上學習割捨貪愛的染心,也能從中學習「惜福」。陳海量老居士在《如何建設佛化家庭》中說:「我們佛教徒要注重惜福,要儉於享受,換句話說就是能甘淡泊。甘淡泊就能夠擔當事業,不怕受苦了。弘一大師說:『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我們對於衣食能夠不浪費,就是惜福。」在資源過度浪費的今天,吾人更應珍惜有限的福報,而穿衣正是一個可以下手之處。

  約我以禮 修行助功

或問:「佛弟子既然不在穿衣上費心打點,是不是就可以不修邊幅,草率隨便了呢?」所謂不費心打點,並不等於沒有規矩,服裝儀容的整潔、合宜,仍是一個人是否具有修養的指標。

在《論語•鄉黨篇》中,孔門弟子曾從旁側記孔子在穿衣上的習慣。夏天的時候,夫子穿的是細葛布做的袗絺單衣,或是粗葛布做的袗綌單衣,如果有事必須外出,一定會在單衣外再加一件表衣,這樣才不會顯得輕浮、不莊重。而寒冬之際,外衣就改穿禦寒的皮裘,若外衣是黑羊裘,表衣就配黑色的緇衣;外衣若是近白色的小鹿皮,則表衣就配白素衣;外衣若是黃毛狐裘,便配黃色表衣。之所以如此搭配,為的是能表裡如一。除此之外,舉凡晉見君主、弔喪、齋戒乃至睡眠,孔子在穿衣上都有一定的規矩,這樣做的目的不在講求品味,而是為了合乎禮節。

臺中蓮社導師雪廬老人,在穿衣上也講求規矩,且看弟子的從旁側記:「雪公老恩師,行住坐臥,飲食起居,都是次序井然,絲毫不亂。比如說,最平常的穿衣穿鞋,就有一定的規矩,絕無錯亂之時,穿衣必先從右手,鈕扣從那個先扣也是固定的。穿鞋則必先左腳,必衣著整整齊齊了,才入佛堂或出門,用具也有定處,不得輕易更換,數十年如一日,所以曾說:『我這裡的一切都是呆板的』。」(《明倫》一七四期,〈師訓集錦〉)

或問:「為什麼在這些生活的小細節上,要這麼講求規矩呢?」雪公說:「一切照規矩,則心合秩序而不亂,憑此即可往生。」可見,講求規矩是為了約束散亂的妄心,平日在起心動念上若有法度制約,則念佛自然容易專注,臨終時便容易伏惑,往生就更有把握了。因此,修行絕不能輕忽生活細節,即便如穿衣一事,只要肯著眼用心,亦能成為修持淨業的助功夫。

  穿衣不忘念佛

印光大師在〈與陳錫周居士書〉中說:「如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言念佛正行者,各隨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執一法。如其身無半累,固當從朝至暮,從暮至朝,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喫飯,大小便利,一切時,一切處,令此一句弘名聖號,不離心口,若盥漱清淨,衣冠整齊,及地方清潔,則或聲或默,皆無不可。」

吾人若欲將凡夫習氣由熟轉生,將一句具足性德全體的洪名由生轉熟,關鍵就在是否能於日用平常間提起正念。若能做到在最易雜用心處(如:吃飯、穿衣、大小便等),也能綿綿密密,一句佛號不離於心,那正功夫才算成片,對於淨土法門才算具足真信、切願啊!

註:又曰衲衣。火燒牛嚼鼠囓死人衣月水衣等,天竺之人,棄之於巷野,與拭糞之穢物同,故名糞掃衣。浣洗縫治之而著於外也。(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古今寺廟巡禮 恭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