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學佛行儀 【篇名:】 《學佛人的一天》12 對治習氣

《學佛人的一天》●回目錄 ●回首頁
對治習氣  ●智展
 
何謂「習氣」?《成唯識論述記》云:「言習氣者,是現行氣分薰習所成,故名習氣。」換句話說,「習氣」就是「惑(煩惱)之氣分」。《佛學大辭典》上解釋,吾人即使「伏惑之現行,斷惑之種子」,然「尚有惑之氣分而現惑相」,即名「習氣」。

由此可知,這是吾人妄惑當中十分微細的部分。若就修行階位而言,了脫三界生死輪迴的阿羅漢,尚不免為習氣所困(如:舍利弗尚有瞋習、畢陵伽尚有憍習等),何況吾人?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中,唯佛一人斷盡習氣,可見漫長的菩提路上,佛弟子每天都必須跟自己的習氣對抗。習氣不伏有何禍患?伏滅習氣有何良方?且看祖師、大德諄諄教誨。

  對治習氣的重要性

關於「對治習氣」的重要性,淨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有許多懇切的開示:「修行之要,在於對治煩惱習氣。習氣少一分,即工夫進一分。有修行愈力,習氣愈發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示淨土法門及對治瞋恚等義〉)、「學道之要,在於對治習氣,每有學問愈深,習氣愈盛者,此乃學道作學藝耳。故其所學愈多,畔道愈盛,此吾國儒釋俱衰之本源也。」(〈復王尊蓮居士書〉)、「須知佛之所以教人,皆為對治習氣,以由習氣障蔽自心,不但佛之神跡不能知,即己之從生至死見聞覺知又何嘗自知乎?今既信佛而不于能得真實利益處致力,而泛泛以己之知見不及處詢問,誠所謂捨家常茶飯而欲得天廚妙膳,其失計也大矣。」(〈復羅鴻濤居士書一〉)

印祖簡明扼要指出,對治習氣是「修行之要」、「學道之要」,意即修行最重要之事莫過於此,學佛若不能掌握這個重點,凡夫習氣始終如一,則所學所行即流於枝末矣。

  對治習氣之方

至於如何對治習氣?淨宗第九祖蕅益大師曰:「剋除習氣,莫若三業行慈(按:即無論起心動念、行事開口,常存慈愛,絕不可傷天害理,惹人煩惱),三業行慈,則無十過,十過既除,十善斯在,而五乘之本(人乘)立矣。果能以慈修業,自能善人佛慧。不然,學問愈多,我慢愈熾,習氣愈長,去道愈遠,惟益多聞,增長我見,可懼也。」(《靈峰宗論•示清聞》)、「出要無奇,正在平常日用閒,切不可離事覓理,捨麤求精,厭動求靜,喜順惡逆。或鑽他故紙,認指為月;或枯守蒲團,釘椿搖櫓。此近世禪講學人,膏肓痼疾,習氣最惡毒者。設不深自省察,力加剋除,愈趨愈下,無救無歸。」(《靈峰宗論•示慧含》)

由蕅祖開示可知,對治習氣別無他法,日用平常在身口意上的種種造作,即是吾人用功之處。慈舟大師亦有類似看法:「念佛者必須要做到身非佛法不行,口非佛法不說,身、口七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能護住,意業縱未清淨,亦足以減其勢力。意如樹根,身、口如枝葉。伐去枝葉,雖有根在,不易生長。再加修行,以佛法轉意業,令其不起顛倒妄想,正念相續不斷,出入往返,常常如是,久之三業即可清淨,降伏舊日習氣。」(《慈舟法師開示錄•四眾道場藥言》)

對治習氣之方無他,全在行人深自省察,於平常的身口意上著眼用心而已,方法雖無奇特,然須具備堅韌的誓願力方能有成。故陳海量居士在《建設佛化家庭》中說:「我們的『姑且再做一次』這個念頭,便是惡習氣的根啊!所以我們要破除一種習氣,便須抱定一種破釜沉舟的決心:『從今天起,立誓不再做』。立誓以後,倘使誤犯,要向佛前真實懺悔。天親菩薩說:『設誤作者,恐怖憂悔』。這就是教我們要真實懺悔。但不可再而三、而四、而五,繼續違犯。長此以往,道業便荒蕪了。」

教孩子對治習氣

最後要補充的是,在家佛子除了戮力伏滅自身習氣外,亦應善巧引導孩子對治習氣。清初學者陸桴亭在〈論小學〉中說:「教小兒,不但是出教外傅謂之教,凡家庭之教最急。每見人家養子,當其知識乍開時,即戲教以打人、罵人,及玩以聲色、玩好之具。此等習氣,沁入心腑,人才何緣得成就?」雪廬老人亦云:「幼兒教育全在父母身上,他靠父母給他伏惑,常常的教他別說瞎話。嘴裡胡說八道,言為心聲,心不正,口才亂言。所以孩童自幼,父母幫助他建立人格,伏住一些惡習氣,否則習氣一旦染濁,長大便難以改正。」(《明倫》二二一期〈明倫采掇〉)

對治多生多劫以來累積的習氣,必須從小開始做起,許多不良的習慣、負面的情緒,都與成長的環境、教養的方式息息相關,為人父母若欲培育福慧兼備的子弟,於此便應留心、致意。







《古今寺廟巡禮 恭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