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學佛行儀 【篇名:】 淨空法師: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

  大勢至菩薩,夏蓮居老居士贊歎的,淨宗初祖,是法界初祖。他老人家教給我們的,就是一句佛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需要任何的方法來幫助,就是這一句佛號就成功了。怎麼念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成功了。“淨念”,淨是決定不許可摻雜,還摻雜別的干什麼!沒有必要了。學《楞嚴》、學《法華》、學《華嚴》,都沒有必要。說實在話,都叫障礙。障礙什麼?障礙你的清淨心。你今天心定不下來,就是被這些障礙,還不覺悟嗎?統統捨棄,統統放下,學祖師大德,“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為什麼讓給別人?他放不下。放不下的都給你,我放下了,不要了,統統不要了。這個不要的人,心定了。想多要的人,心是永遠定不下來,念佛三昧他沒有分;徹底放下的人,念佛三昧成就了。這是智慧的抉擇,依智不依識。我們能遵守佛這個教誨,等於我們跟在佛的身邊一樣,沒有離開佛;何況淨土三經是一切諸佛真實教誨,究竟了義,沒有比這個更真實的了。

  隋唐時代,古大德做的比較,說明了這個事實。他們比較釋迦牟尼佛這一代所說的經,四十九年所講的經做一個通體的比較,大家都認為《華嚴》第一,所以《華嚴》稱為根本法錀,稱為經中之王。《華嚴》跟《無量壽經》一比,《無量壽經》第一,第一的第一。為什麼?《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達到登峰造極,達到究竟圓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小本,最精彩的本子;《無量壽經》是《彌陀經》詳細的說明,這兩個本子是同一個本子,古人稱為大本、小本,同一部經。《華嚴》最後歸到淨土,淨土是《華嚴》的歸宿,是《華嚴》的總結,所以它才是真正的第一。古人比較到這個地方,我在講經的時候,我說我們不妨繼續再往前面來追究,《無量壽經》,夏老居士會集的,分為四十八品,這四十八品裡面哪一品第一?我想大家都能公認,四十八願是第一,第六品是第一,全經裡面的第一。四十八願裡面有四十八條,哪一條是第一?這個我們不要去費心,古人說過,四十八願是第十八願第一。第十八願講的是什麼?“十念必生”,十念必生就說明了持名念佛第一。從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認識,真正明白,“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不可思議!

  這樣一個比較,一個推究,得到的一個結論,原來名號功德是這樣的;一句名號包括一切經、一切法門,沒有一個漏掉的。所以說,念一聲“阿彌陀佛”,就把所有一切諸佛統統都念到,一尊佛都不漏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華嚴》經上說的,到現在我們才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一”是什麼?一就是阿彌陀佛。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諸佛,念這一本《彌陀經》,就是念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無量無邊的經論。這一部《彌陀經》就是。這個搞清楚、搞明白,其它的還不放下嗎?他自然就放下了。原來放下的是渣子,我要的是精華。這是一切法門的精華,就在此地。所以一定要有理智、要有智慧,你才會選擇這個究竟了義的第一法門。

-------------------------------------------------------------------------------------

  蓮池大師到晚年,他老人家說的話很值得我們警惕,很值得後學玩味─「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老法師到晚年,就是一卷《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所以成為一代祖師。我們學佛的人與世間人觀念不一樣,世間人在名利場所爭名奪利,學佛人唯一的目標,是在這一生當中脫離生死苦海,往生淨土不退成佛。我這一生得力於老師的教誨,所以對於老師感恩之心,比現在人超過很多倍。我念念不忘老師,讀書的書房,老師的照片都掛在兩邊,就像他們與我在一起一樣。樸老給我們題的字「知恩報恩」,在現在這個社會要大力提倡。為什麼?現在社會忘恩負義,恩將仇報,幹的都是地獄的罪業,無知!

什麼方法能夠破除我們的煩惱業障?智慧。智慧從哪裡來?智慧從禪定當中來,智慧從清淨心來,清淨心就是禪定。我們念佛,修的是什麼?「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無論用什麼方法念佛,目的不外這兩句。一心不亂是定,心不顛倒是慧。

心不顛倒就是對一切理事因果,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什麼是念佛功夫?真正得清淨心,真正得真明瞭,就是功夫。功夫淺的是「功夫成片」,就能消業障、斷煩惱;煩惱輕,智慧長。智慧是這麼得來的,不是讀很多經就有智慧。讀經開智慧,也要懂方法。讀經開智慧是隨文入觀,契入境界。經文一看,裡面的意思統統顯示出來,自己也知道怎麼學習,也知道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怎麼作法。所以心地要清淨,心地要慈悲。





《古今寺廟巡禮 恭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