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佛學問答 【篇名:】 淨空法師:智慧從哪裡開?(有影片)

智慧從哪裡開?(有影片)



《百法》裡面給我們講二十六個煩惱,根本煩惱六個,貪瞋痴慢疑這五個,後面加一個惡見,惡見就是見惑,把見惑變成一條,合前面五個叫根本煩惱,所有煩惱都是從它生的。「謂無始以來,積集重惑」,迷惑一世比一世嚴重;換句話說,你不能提升,你決定往下墮落。

你說我保在中間不動,保不住,不是升就是降,而且確實升得少、降得多。我們看到這個現象,從歷史上來觀察,一代不如一代。所以教育就非常重要,佛菩薩、聖賢全都是把教育擺在第一位。為什麼?教他,他清楚了,搞明白了,他能往上提升;他要不清楚,一定隨著煩惱轉,隨著煩惱習氣轉肯定往下降。

教什麼?真的是戒定慧三學。戒的目的是幫助你得定,這是真正目的;定的目的是幫助你開智慧,所以真正的目的是智慧。智慧從哪裡開?決定是戒定。不是你讀的東西多、學的東西多,那些,孔子說的「記問之學」,記得再多「不足以為人師」。為什麼?你做不到,知道得很多做不到。

所以今天學佛變成什麼?全是佛學,學的佛教的知識,不是如來所說的真實義,是什麼?全是自己的意思,那怎麼行?不管用。開悟之後不一樣了,開悟之後你展開經卷是自己自性流出來的意思,那是真的。因為我們的自性跟佛是一個自性,不是兩個。

所以佛從自性裡流出來的,我們從自性流出智慧來解它。不一樣!那你要有智慧一定有定,定是什麼?經題上的清淨、平等是定,清淨是小乘的定,平等是大乘定,後面那個覺是智慧,那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持戒可以得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

所以說為什麼要持戒?不是說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是,那是附帶的,那不是第一個目的,那是以後的目的,附帶的,真正的目的是得禪定、得三昧。三昧是樞紐,不是目的,從三昧開智慧,叫大徹大悟,這叫三學。

我們要不要開智慧?要不要入佛境界?要入佛境界一定要走這個路子,持戒、得定、開悟,沒有第二個路子好走。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學戒、學定。定叫三昧,我們用念佛的方法叫念佛三昧,用《華嚴經》的方法叫華嚴三昧,用《法華經》的方法叫法華三昧。

三昧是一樣的,你用什麼方法得到三昧不一定,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成三昧。所以佛才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只要你一心專注。同時學幾門很難,很不容易成就,一定要一門。這個現在人又不相信。一門真通了,一切就通了;一門不通,一切都不通。那我就多學幾門,多學幾門,門門都不通。

惠能大師給我們最好的榜樣,他做出給我們看。大家知道,沒念過書,不認識字。他一生只聽一次經,五祖忍和尚,在方丈室裡頭,半夜三更給他講《金剛經》,就那麼一次。他一次就行了,一次沒講完,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他有沒有持戒?有。從哪裡看出來?從他待人接物,從他那種謙卑,對待一切人的恭敬,平等的恭敬,不敢輕慢任何一個人,從他那個善良、真誠,那都是持戒。

他有沒有得定?有,他得三昧,他心裡頭沒有妄想。怎麼知道?如果有妄想,神秀那首偈子他看不出毛病。我們都覺得作得很好,「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好!五祖也讚歎,勸大家依這個偈子去修。可是他一聽人念這個偈子,立刻就曉得沒悟,還是凡夫。

他把那個偈子改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什麼?定慧,超過他了。要是講經教這個東西他不如人,講悟入真實境界他超過。五祖當時把他否定了,沒開悟,也沒有開悟。這是什麼?保護他,怕人害他。這嫉妒障礙多重,一千四百年前的事情。現在更嚴重了,你想出人頭地,一腳就把你踩死了。

所以自己要懂得保護,要學得像六祖惠能一樣,謙下、謙卑,對人尊重,表現出來的是愚痴,叫愚不可及。所以這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有大道理在裡頭,不能不知道。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第二七四集)2012/4/5 檔名:02-037-0274





《古今寺廟巡禮 恭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