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好三個根(有影片)
由此可知,唐朝時候祖師大德們把小乘經停住,不學了,用儒、道代替小乘,這個做法成功了。你看唐朝中葉到現在差不多一千四百年,這一千四百年裡面多少高僧大德,說明這個做法是正確的。如果我們不學儒、道,那就得學《阿含經》,要從這上紮根。如果我們用《弟子規》、用《感應篇》,這根就固了,所以這比什麼都重要。
那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怎麼落實?怎麼去做?你不真去做,真正把所學的東西變成生活、變成思想,變成行為指導原則,你一切都落空。所以根之根,我們把《弟子規》看作什麼?我們大乘的根本戒,沒有這個東西、沒有《感應篇》,你十善業道做不到。
這麼多年來我們走了很多地方,看到我們同修,在家十善業做不到,出家《沙彌律儀》做不到,什麼原因?我們想了很長很長的時間,我們都沒有根。原本這個根是家庭奠定的,中國古時候,家家小孩一出生就教倫理道德。不是講給他聽,是怎麼教法?父母做出榜樣來給他看。他一出生他就會看、就會聽,他懂得人的意思,他說不出來。
所以父母把《弟子規》做給他看,父母還年輕,他祖父母都還在,看他怎樣孝養父母,他就都學會了。大家,這個家族有做官的,或者有發大財的,有大事業的,大概都著重胎教。小戶人家就沒有了,不重視胎教,但是出生,都知道在小孩面前要做出最好的榜樣。一切不善的,不能讓小孩看見、不能讓小孩聽到,就是嬰兒,不可以讓小孩接觸到。小孩在出生到三歲這一千天,他所接觸到都是純正,沒有邪惡,是這麼紮根的。所以古人他有那麼大的成就,根深蒂固,我們現在人沒有了。
這種教育在民國初年,民國二十年之前,還有一些重視文化的人,還有,少了,很少了,不多。我們家鄉那個地方是受桐城派的影響,桐城派在明清兩代起很大的作用。所以我們家鄉,鄉下,小孩沒有不讀書的,老人沒有說不給小孩做好樣子的。風氣還有一點點,殘餘的風氣還有一點,我們小時候接觸到的。
可是比我小個三、四歲的就接觸不到了,就沒有了,鄉下,私塾改成小學,對中國古來這些東西不教了、不講了,找了些年輕的老師。以前讀四書的、古書的這些人不要了,就沒有了,沒人講了。這些因素我們都要曉得,我們應該要怎麼做,希望傳統文化會復興要怎麼做,你心裡就有底子。必須我們自己做出榜樣,自己做不出榜樣來,那全是假的。
做出榜樣很辛苦,這個苦頭不吃你不會有建樹,除此一法之外沒有第二法。樣樣都要做出好樣子給現在社會大眾看,讓他感受,讓他感動、接受,慢慢再發揚光大。要有好家庭,在家學佛同修家庭是最好的榜樣,給別人的家庭做好榜樣。佛法裡面講團體,團體要給團體做最好的榜樣。最好的榜樣就是六和敬,如果不和,全完了,全毀掉了。
所以一個和睦團體、一個和睦家庭,裡面有一個人不和,那個罪過比什麼都重,破和合眾罪過是阿鼻地獄。佛說話句句是實話,不是嚇唬人的,給你講是真的,將來你墮阿鼻地獄,你不會怪罪佛,為什麼你早不說?早就告訴你了,你自己不相信,你自己不肯幹,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所以三福是根之根,《弟子規》又是根之根,怎麼可以疏忽?沒有這個基礎,戒律全部落空,你自己修不成,你也教不成,發什麼心都沒用。可見這個東西重要!有了這個根,再往上提升,就學佛了,小乘佛法。「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礎上,沒有第一福就不會有第二福。蓋房子,第一福是第一層,第二福是第二層,二層一定蓋在第一層的基礎上。
第三福是大乘,「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個因果說老實話就是指淨宗,念佛成佛。「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你看十一句,十句是自利,成就自己,最後一句弘法利生,勸進行者,你去教化有緣的人。我們要以這個做為修學的指南,最高指導原則,不能違背。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第一五五集)2012/1/23 檔名:02-037-0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