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學佛行儀 【篇名:】 《學佛行儀》00 序言

讀《學佛行儀》有感

(代序言)

此書本是大德蓮池大師所著之《威儀門二十四章》,今重述為《學佛行儀》。適逢再版,捧讀再三,受益良多,特絮數語,用表心得。

“行”是人的行為舉止,“儀”則是指儀表儀態。自古以來就有對“行”與“儀”的準則要求,並有“行要正,儀宜莊”之說。得體的舉止與莊重的儀態是日久不斷修習矯正自身的結果。它是一種內在修養積蓄之後的外在體現。而絕非一時的矯飾與造作。同時,“行”與“儀”的表現也可以作為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的尺度。

今天再次提及“行”、“儀”是切合時宜的。儘管人類文明的程度在不斷深化,科學技術也在進行著日新月異的發展,但就人類自身而言,仍延襲著這樣或那樣的弊端與陋習,這對整個人類趨向盡善盡美的圓滿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所以,修正完善自身實在是大有必要。但良好的行為舉止的形成非一日之所能,而是長期以來從點滴小事著眼做起的積累。這就要求我們在可能的情況下,遵循一定的準則與要求,時刻修正自己的“行”。久之,在這樣一個良好氛圍的熏習下,原有的陋習定會逐漸去除,不良的習氣也會大有改觀。本書即是對出家與在家修行人的日常行為提出了適當的規範要求。對於從事不同事業和工作的人,分別有與之相契合的條規,可謂面面俱到,無一疏漏。

現將此書之概義略述如下:本書二十四則,以出家、在家的不同境遇,在諸多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條規。如出家人如何敬佛、法、僧,在細微之處如何體現出家僧人對三寶的無上恭敬。又如,在尊師重道方面,本書詳細地描寫了要如何尊敬自己的上師及善知識,“請問佛法因緣,須整衣禮拜。師有語,澄心諦聽,思惟深入。”看至此,現觀當今之學人竟有諸多不敬師之處,相比之下,豈不愧哉!再如,出家人事親即在見俗家親屬時,應“以佛法勸,令種善根”,這實在是對家人最好的饋贈。又如,修行人在禮誦、坐禪時,亦有應遵循的規矩條律。這也是與出家人所持的戒律並行不悖的。

針對在家居士從事不同工作的情況,如或經商、或務農、或為官、或作務,本書也列出了分門別類的行為準則。如經商者,“不得賣假貨,不得瞞關稅,不得欺老小,心地自然清淨,雖經商亦不為貪。”又如務農,“唯當細心鋤挖,不得傷蟲蟻。”再如為官,“既有勢位,自當廣行法化,宜勸地方多辦慈善公益。”此類言語,無非旨在奉勸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多做善事,廣度有緣,這恰是佛法在人間勸化眾生趨向之所在。除此以外,仍有在家居士居於家中要奉行遵守的一些守則。如在家之人要如何居家、待客、作務、入眾。在家時,“宜威儀皎潔端正,不怒、不罵、不飲酒、不失言、布施、賑荒、恤孤養老、修橋補路。”待客時,“以因緣及善惡因果等語客。”“言談,不得自讚毀他、兩舌、起人是非。”作務時,“不得人難我易,人多我少,人前我後,人重我輕…”人眾時,“不得味他人之勞,顯己之功,…宜心平氣和…”

總之,本書就以上諸方面都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在修行人應持有的行為上作了明確的要求。誠然,“知易,行難”,但吾等皆是發菩提心,學佛菩薩的修行人,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持能持。既已發大心,就要行大願。否則,只有空話,無落實之處,就可能枉送了自己的法身慧命,豈不可惜?

人的生命實在短暫,既已聞得難聞之法,何不從現在就依書的言教而行之?若不為之,更待何時?行若莊正,儀若端正。日久,則心清淨,心清淨,則離圓滿不遠矣。

以上就學人管見,略述筆端,謹與讀者諸君共勉!

慈容 謹述於弘一佛堂

一九九九年六月


《古今寺廟巡禮 恭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