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學佛行儀 【篇名:】 《李叔同說佛》17 勸人聽鍾念佛文

李叔同說佛 李叔同

勸人聽鍾念佛文


  近有人新發明聽鍾念佛之法,至為奇妙。今略述其方法如下,修淨業者,幸試用之;並希以是廣為傳播焉。
  凡座鍾掛鍾行動之時,若細聽之,作丁當丁當之響(丁字響重,當字響輕)。即依此丁當丁當四字,設想作阿彌陀佛四字。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丁字為“南無”,第一當字為“阿彌”,第二丁字為“陀”,第二當字為“佛”。亦止用丁當丁當四字而成之也。又倘以其轉太速,而欲遲緩者。可加一倍,用丁當丁當丁當丁當八字,假想作阿彌陀佛四字,即是每一丁當為一字也。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丁當為“南無”,第二丁當為“阿彌”,第三丁當為“陀”,第四丁當為“佛”也。所用之鍾,宜擇丁當丁當速度調勻者用之。又欲其音響輕微者,可以布類覆於其上。(如晝間欲其響大者,將布撤去。夜間欲其音響輕者,將布覆上。)

  初學念佛者若不持念珠記數,最易懈怠間斷。若以此鍾時常隨身,倘有間斷,一聞鍾響,即可警覺也。又在家念佛者,居室附近,不免喧鬧,若攝心念佛,殊為不易。今以此鍾置於身旁,用耳專聽鍾響,其他喧鬧之聲,自可不至擾亂其耳也。又聽鍾工夫能純熟者,則丁當丁當之響,即是阿彌陀佛之聲。鍾響佛聲,無二無別。鍾響則佛聲常現矣。  普陀印光法師《覆永嘉論月律師函》雲:“凡夫之心,不能無依,而娑婆耳根最利。聽自念佛之音亦親切。但初機未熟,久或昏沉,故聽鍾念之,最為有益也。”  注:此文原載《世界居士林林刊》第十七期,題上有“論月大師”四字。“論月”即老人別署。老人盛倡此法,而閱者不多,謹錄於此。

  ◎萬壽岩念佛堂開堂演詞
  甲戌八月

  今日萬壽禪寺念佛堂開堂,餘得參末席,深為榮幸。近十數年來,閩南佛法日益隆盛,但念佛堂尚未建立,悉皆引為憾事。今由本寺住持本妙法師發願創建,開閩南風氣之先。大眾歡喜,歎為希有。本妙法師英年好學,親近興慈法主講席已曆多載。於天台教義及淨土法門悉能貫通。故今本其所學,建念佛堂弘揚淨土,可謂法門之龍象,僧中之芬陀矣。  今念佛堂既已成立。而欲如法進行,維持永久,胥賴護法諸居士有以匡輔而助理之。
  考江浙念佛堂規則,約分二端。一為長年念佛,二為臨時念佛。
  長年念佛者,齋主供設延生或薦亡牌位,堂中住僧數人乃至數十人,每日念佛數次。
  臨時念佛者,齋主或因壽誕或因保病或因薦亡,臨時念佛一日,乃至多日,此即是水陸經懺之變相。
  以上二端中,長年念佛尚易實行。因規模大小可以隨時變通,勉力支持猶可為也。若臨時念佛,實行至為困難。因舊日習慣,惟尚做水陸誦經拜懺放焰口等。今遽廢此習慣,改為念佛,非易事也。  印光老法師文鈔中,屢言念佛勝於水陸經懺等。今略引之。

《與徐蔚如書》雲:  至於七中,及一切時,一切事,俱宜以念佛為主。何但喪期。以現今僧多懶惰,誦經則不會者多。而又其快如流,會而不熟亦不能隨念。縱有數十人,念者無幾。惟念佛則除非不發心,決無不能念之弊。又縱不肯念,一句佛號入耳經心,亦自利益不淺,此餘決不提倡作餘道場之所以也。又《複黃涵之書》,數通中,皆言及此。文雲:  至於保病薦亡,今人率以誦經拜懺做水陸為事。餘與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於誦經拜懺做水陸多多矣。何以故?誦經則不識字者不能誦,即識字而快如流水,稍鈍之口舌亦不能誦,懶人雖能亦不肯誦,則成有名無實矣。拜懺做水陸亦可例推。念佛則無一人不能念者,即懶人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則一句佛號固已曆曆明明灌於心中,雖不念與念亦無異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為親眷保安薦亡者皆不可不知。又雲:至於作佛事,不必念經拜懺做水陸,以此等事,皆屬場面,宜專一念佛,俾令郎等亦始終隨之而念,女眷則各於自室念之,不宜附於僧位之末。如是則不但尊夫人令眷實獲其益,即念佛之僧並一切見聞無不獲益也。凡作佛事,主人若肯臨壇,則僧自發真實心,倘主人以此為具文,則僧亦以此為具文矣。又雲:做佛事一事,餘前已詳言之,祈勿徇俗徒作虛套,若念四十九天佛,較誦經之利益多多矣。

  又《複周孟由昆弟書》雲:  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別佛事,並令全家通皆懇切念佛,則於汝母,於汝等諸眷屬及親戚朋友,皆有實益。又雲:請僧念七七佛甚好。念時,汝兄弟必須有人隨之同念。

  統觀以上印光老法師之言,於念佛則盡力提倡,於做水陸誦經拜懺放焰口等,則雲決不提倡。又雲念佛利益多於誦經拜懺做水陸多多矣。又雲誦經拜懺做水陸有名無實。又雲念經拜懺做水陸等事皆屬場面。又雲徒作虛套。老法師悲心深切,再三告誡,智者聞之,詳為審察,當知何去何從矣。廈門泉州諸居士,歸依印光老法師者甚眾。惟望懍遵師訓,努力勸導諸親友等,自今以後,決定廢止拜懺誦經做水陸等,一概改為念佛。若能如此實行,不惟閩南各寺念佛堂可以維持永久,而閩南諸邑人士信仰淨土法門者日眾,往生西方者日多,則皆現前諸居士勸導之功德也。幸各勉旃!





《古今寺廟巡禮 恭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