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教科書第十一冊 -- 佛光學
第四課 佛光學的發展與方向
佛光學的發展與方向,主要有四點: 一、橫遍十方,豎窮三際。 二、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三、佛法為體,世學為用。 四、天下一家,人我一如。 簡要述說如下: 一、橫遍十方,豎窮三際 簡而言之,乃指吾人本具之佛性。橫遍十方,依空間上來說,法身無處不遍,無所不在;豎窮三際,依時間上來說,佛性不生不滅,永恆如一。以此真理之妙用,能夠了知群我之關係,能夠掌握因緣之生滅,能夠透徹時空之來去,能夠開發內外之寶藏。 常有人問:「佛光教團,人多事雜,如何管理,令其上下一心,和合無諍?」其理趣在於「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因為橫遍十方,便能擴大我們的心胸;豎窮三際,便能拓展我們的視野。知眾生剎塵心數,無有國家地域的界限,無有膚色種族的分別,能視眾生為生命的共同體,故能甘心奉獻,廣修供養,圓滿菩提。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是做人處事的金科玉律,是領導群眾的最佳管理,是事業成功的雄厚資本,是團體發展的根本助力。 佛光學是人本之學,未來發展的方向,須著重現實生活之圓滿。重視身心的淨化,家庭倫理的建立,群我關係的融和,自然生命的尊重。念念依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無窮妙用,普門大開,接引各界人等,如《華嚴經》所言:「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八難三途,共入毗盧性海。」 二、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慈悲是弘法的根本,失去了度眾的慈悲,就沒有佛道可成;方便是弘法的應用,不能巧妙運用方便,則不能圓成度眾的工作。《維摩詰經》云:「慈悲為父,方便為母。」慈悲與方便是令眾生入佛知見的最佳要道。 所謂方便有多門,六根都是入道的方便。例如:有人見到莊嚴堂皇的殿堂而入道,有人聆聽鐘鼓海潮而入道,有人嗅聞壇場馨香而入道,有人品嚐酥酡妙味而入道,有人朝山禮拜而入道,有人感悟生命無常而入道。 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眾生入道法門眾多,寺廟的法會固然可以得度,文藝、書畫、素齋、茶道都能引度有緣的社會大眾。國際佛光會也針對各種不同的對象,規劃多元化的活動內容,如:婦女法座會、金剛禪坐會、星期兒童班等,以教育兒童,為婦女說法,為金剛開示,就如觀世音菩薩的無量神通方便,「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佛光學的發展與方向,是以無量方便,給予眾生慈悲歡喜,令其奉行諸善,增益道德。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是效法觀世音菩薩弘法度眾的勇猛精神,「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用無盡的慈悲、無量的方便,成就廣大無邊的教化事業。 三、佛法為體,世學為用 面對現代科技文明,資訊新知日新月異,佛法應該現代化、生活化,針對當前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佛法為體,世學為用,是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意義,是佛法和世學融和的表現,也是佛光學未來發展不可忽視的方向。 「佛法為體,世學為用」,佛法之體,是拔苦與樂;佛法之用,是融和方便。如佛陀年少時遍學五明;出家後,遍訪諸師外道沙門。因為佛陀貫通世、出世法,故能教化不同對象,應病予藥,解脫他們的身心苦惱。 當今社會問題層出不窮,佛教徒不能逃遁於山林,而不顧眾生疾苦。應該對民生經濟、國際形勢、民主人權、自然生態、教育改革、種族衝突、優生保健、生態環保、家庭暴力、試管嬰兒、器官捐贈、風水地理、看相卜卦等種種問題,以佛法的智慧,提出契理契機的對治辦法。此外,對自殺、死刑、核武、戰爭,以及安樂死、複製人等問題,皆應吸取世間的醫學、心理學、教育學、生化科學為用,融和佛法的理體,以解除現代人的迷思。 佛法為體,世學為用,如:以佛法的緣起觀,結合心理諮商課程,讓大家懂得尊重生命,珍惜人身;以佛法的因果觀,舉辦各種成長教育,讓大家懂得惜福結緣,慚愧感恩;以佛法的輪迴觀,邀請專家論文發表,讓大家明了薪火相傳,生死一如。 佛光學的發展與方向,佛法為體,世學為用,以緣起中道的真理為體,以四攝六度的方便為用,廣納世間萬法,如善財童子尋訪五十三位老師,學習世間的天文、地理、醫藥、算數、航海、貿易等知識,學貫內學外學之後,始入毗盧華藏世界之中。 四、天下一家,人我一如 儒家以世界大同為天下昇平和樂的期望;孫中山先生也以「天下為公」做為他草創民國的理想;佛教則以四生九有、法界平等的「天下一家,人我一如」的理念,建設人間淨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國傳統的兼愛思想,而佛教除了對人權的維護,更進一步,重視「生權」的平等。此為「眾生皆有佛性」、「汝是未來佛」,恭敬尊重每一個生命的權利。由於佛教提倡生權的平等,自然跨越國界的藩籬,而能天下一家;泯除同異的分歧,而能人我一如。 天下一家,人我一如,是彼此同中存異,不排斥每一個因緣。例如:人的眼睛欣賞自然美景,耳朵聆聽鳥語蟲鳴,口鼻呼吸清新的空氣,供應血液的養份,身上的毛孔雖然微細渺小,卻能幫助身體新陳代謝。佛法主張「眾緣成就」,不輕視任何一位眾生,也不錯失任何微小的因緣。 佛光會的發展與方向,以「天下一家」為出發點,讓每個人胸懷法界,成為共生的地球人,懂得保護自然,愛惜資源。以「人我一如」的同體觀,自覺覺他,昇華自我的生命,為自己留下信仰,為眾生留下善緣,為社會留下慈悲,為世界留下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