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學佛行儀 【篇名:】 《佛光教科書10第十冊 -- 宗教概說》10 第十課 回教概說

佛光教科書第十冊 -- 宗教概說

第十課 回教概說


  回教為世界五大宗教之一,原稱伊斯蘭教,由回紇人傳入中國,故稱回教。西元七世紀初,起源於阿拉伯半島,由穆罕默德所創。之後,以一神信仰及提倡戰鬥力量,傳布教法,建立回教王朝。目前全球回教信徒已經各自成為宗教民族。
  
  阿拉伯半島以遊牧民族居多,早期以多神為信仰,尤其麥加「克爾白」為供奉祭祀的古廟。後受耶穌教與猶太教影響,產生哈尼夫教,影響回教一神思想。西元六一二年,穆罕默德首度公開傳教,後來遷徙至麥地那,成立政教合一的團體;六三○年,回到麥加統一阿拉伯半島,各部落紛紛表示信仰認同;兩年後,穆罕默德帶領信徒至麥加朝覲時,宣布「選擇伊斯蘭教為你們的宗教」,同年逝世於麥地那。
  
  穆罕默德聲言受天使吉卜利勒啟示,成為阿拉的人間使者及最後先知。其妻赫蒂徹、麥加富商阿布•巴克爾、堂弟阿里等相繼成為他的支持者。
  
  回教基本教義是《可蘭經》,基本信條有五,教徒每日必修五功,即:念、拜、齋、課、朝。此外,《可蘭經》規定「聖戰」為回教徒應盡的義務,鼓勵為阿拉而戰,相信為聖戰而死者,靈魂可以升天,反對回教者,阿拉必將懲罰。最初目的乃為護教或反對異教徒迫害,後演變為回教軍事制度,乃至為鞏固政權鎮壓異己、擴大疆土、反抗外敵入侵等行動,皆稱為聖戰。回教所以成為強大宗教,建立龐大帝國,與武力的使用有著密切關係。
  
  回教教徒稱為「穆斯林」,意思為「順從」。教徒為阿拉子民,故須順從阿拉旨意,相信世間吉凶禍福、貧富貴賤等,一切皆由阿拉預先安排,人力無法改變。回教以開齋節和古爾邦節為二大節日。開齋節為齋月最末一天,見到月牙後舉行的慶祝節日,可謂回教的新年。古爾邦節於十二月十日舉行,其他尚有元月十日的阿舒拉節、三月十二日的聖紀、七月廿七日夜的登宵節、八月十五日的拜拉特夜等,均為回教重要節日。
  
  回教稱禮拜、舉行儀式、傳授知識之處為「麥斯吉德」。中國取「清淨無染,獨一至尊」之意稱回教寺院為「清真寺」。麥加的禁寺、麥地那的先知寺及耶路撒冷阿克薩清真寺,號稱回教三大聖寺,埃及開羅的愛資哈爾清真寺有最高學府之稱,亦為世界最古老的大學;寺院教職有謝赫、赫蒂布及穆艾津等;在中國,則尊回教學者為「阿訇」。
  
  回教立法有四種依據要點,分別為:
  
  一、《可蘭經》:教徒以其為阿拉的啟示,除奉行宗教儀禮外,並以之為最高法律力量,對借貸、飲食、婚姻、戰爭、財產、道德等,皆有所規定,為回教徒生活、思想的依據。
  
  二、《聖訓》:為僅次於《可蘭經》的經典,乃穆罕默德及其弟子言行記錄,被認為是《可蘭經》的闡釋及補充,為一切道德基礎。
  
  三、公議:指回教社會全體同意的意見,是回教第三大法律依據。
  
  四、類比:意指推理判斷。其以《可蘭經》、《聖訓》、公議為基礎,類比之法不可與前者相違背。
  
  穆罕默德逝世後,因哈里發領導者繼承問題,及對教法主張不同,主要分裂成遜尼派及什葉派,遜尼派自稱回教正統派,佔全世界回教徒百分之九十;其又分哈乃斐派、馬立克派、沙斐儀派、罕百里派等四大派別;什葉派後則分栽德派、十二伊瑪目派及伊斯瑪儀派等,主要分佈伊朗、伊拉克等中東地區。另外,七世紀末興起的蘇非派,至今仍於回教世界中流傳。
  
  目前,伊斯蘭世界聯盟、世界穆斯林大會及伊斯蘭宣教協會為世界三大回教組織。西方資本主義盛行後,興起各種思潮,以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泛伊斯蘭主義、伊斯蘭現代主義及伊斯蘭教社會主義為社會運動的主要思想潮流,帶領回教徒進行改革,及復興宗教、文化歷史,對回教社會影響頗大。




《古今寺廟巡禮 恭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