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學佛行儀 【篇名:】 《佛光教科書06第六冊 -- 實用佛教》11 第十一課 佛教的家庭觀

佛光教科書第六冊 -- 實用佛教

第十一課 佛教的家庭觀


  家庭是一個人一生成長的重要場所,從出生到婚嫁另組家庭,「家」是生命的延續,是個人身心調和、價值觀念養成的基礎,是社會組成的基本單位,也是國家社稷安定的主要力量。在世界各民族、宗教中,中國提倡「五倫」、「十義」,家庭關係即佔半數以上;印度婆羅門一生的修行,以居家期最長,強調家庭責任,家庭祭禮從出生到老死;猶太教的「摩西十誡」,教導人民「要孝順父母」、「不邪淫人妻、偷戀人夫」等。佛教尤其重視家庭關係,因此在《善生經》、《大寶積經》、《優婆塞戒經》等諸經典中,均有佛陀教導信眾如何實踐家庭倫理的記載。現代人間佛教所提倡的,也正是以佛陀的人本精神,從自己家庭的人際關係、經濟生活、家居生活等做起,健全家庭,建設人間淨土。茲略述如下:
  
  一、人際關係
  
  親情是維繫家庭的主要因素,包括親子、婆媳、妯娌、夫妻、兄弟姊妹等關係。佛陀教導弟子應感念父母親的深恩厚德,除了應讓父母衣食不缺,隨時稟白行為、去處,不令父母擔心,以及恭順不違正令之外,引導父母向於正道,遠離煩惱,現生安身立命,未來有信仰的依止,才是根本的孝順之道。佛陀也告訴優婆塞、優婆夷,世間的父子、兄弟、夫婦、家室、親屬等,應恭敬慈愛,和顏悅色,彼此溝通往來,不相憎嫉,或生氣對立。為人夫、為人妻者應當相互敬愛,真心坦誠,體貼讚美,贈送禮物等;父母教育子女時,應培養其感恩、接受、忍耐、禮貌、合群、勤勞等美德,以同事攝,尊重子女的人格發展,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信仰及價值觀。至於婆媳、妯娌之間,若能認識因緣法,雙方知進知退,自他互易立場,便能消弭不必要的隔閡與揣測。
  
  以上都可以看出佛教對家庭關係的重視。
  
  二、經濟生活
  
  財物是物質生活的基本條件,人人希求安樂富有。在經典中,佛陀固然以毒蛇比喻黃金,但也不反對以正當的方法賺取淨財,所謂「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只要用於正途,都是累積福德的資糧。因此,佛教主張賺取正當的財富之外,更應進一步過合理的經濟生活。
  
  「合理的經濟生活」包括擁有正當的職業,財富運用得當,以及懂得開源節流等。在《般泥洹經》、《雜阿含經》和《心地觀經》中都提到,智者居家應「恭儉節用」,合理消費,一分作為日常家用,一分儲存以備急需,一分幫助親戚朋友,一分布施培德。如果「懶惰懈怠、賭博嬉戲、喝酒放逸、飲食無度、親近惡人、邪淫浪蕩」,錢財便會很快的耗用殆盡。
  
  此外,佛陀也提醒我們財富為「五家共有」,終有散壞的時候,能夠布施結緣,擁有「信、戒、慚、愧、聞、施、慧」、「六度、四攝」等法財,才是究竟的財富。
  
  三、居家生活
  
  經典中,處處記載佛陀「著衣、持缽、次第乞食」的日常生活,禪門修行也不外「吃茶去」、「洗碗去」、「搬柴運水」等。衣、食、住、行實在是生活中所不可缺少者。
  
  在衣著方面,佛教主張衣服為遮蔽身體之用,不必奢華講究名牌,也不需故穿破爛以為修行。只要整潔、簡樸,合乎年齡、身份、場合,效法菩薩以般若瓔珞披體,以慚愧道德嚴身,必能不受物累束縛,展現從內到外、大方而莊重的穿著品味。
  
  對於飲食,佛門中的「飯前四句偈」、「過堂五觀想」,是鼓勵我們以感恩愉快的心情,正意受食,不挑三揀四,狼吞虎嚥。《雜阿含經》說:「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只要飲食正常適量,營養均衡,不故意節食,也不暴飲暴食,便能保持身體的健康。在家庭中,全家人更可藉同桌用餐,分享心得,維繫感情。
  
  在住的方面,選擇房子應以安全、堅固為第一優先,空氣、衛生、光線、交通等,也是不可或缺的要件。家中佈置宜加籌劃,避免過多的傢俱占據空間。因緣具足者,可以增設佛堂和書房,尤其佛堂可以作為家庭信仰的中心,具有安定人心、弘法修持、提起正念等功能,也提供家人靜坐、獨處的空間,讓身心得到平衡。設置書房可培養家人正當的休閒及良好的讀書習慣,藉由閱讀,增加知識,擴大學習空間。書籍的選擇,以有益身心健康為宜。此外,室內室外的整潔,出入門戶、火燭水電的安全,講話、電視、收錄音機聲量大小等等,也都是影響居家環境品質的重要因素。又明太祖的「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的胸襟氣魄;維摩居士的「丈室」,十方菩薩樂居其中;可見心中世界的大小,也是居住的條件。
  
  隨著科技的進步,交通往來已成為生活所需。無論搭乘那一種交通工具,開車或乘車者,皆應注意安全及禮儀,讓每一次的來去,都是「快快樂樂的出門,平平安安的回家」。至於人與人之間的交通,則需靠「真心」為舟船,不嫉妒猜疑,不欺凌詐騙,以誠懇開闊的心與人廣結善緣,人際往來必能「去處盡通」。
  
  人間佛教的大乘菩薩行者,或現出家相或現在家身,皆以發菩提心利他為修行,甚至不離「發大精進為除一切眾生煩惱」、「廣起四無量心,安置眾生」,他們以般若空性的智慧「智不住諸有,悲不滯涅槃」,以家庭為水月道場,行空花佛事,自度度他,圓滿佛道。所以佛教史上有印度末利夫人以方便法免廚師於死刑;勝鬘夫人發十大誓願護持正法,饒益眾生;唐朝龐蘊居士一家人的瀟灑解脫,來去自在;維摩居士「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他們真正以「智度」為母,以「方便」為父,以「法喜」為妻,「慈悲」與「善心誠實」為一雙兒女,建立起法身慧命之家。
  
  家庭有傳燈的功能,不僅把生命延續下去,更將文化、慈悲、道德、信仰等傳揚下去。人間佛教的家庭,便是依此菩薩精神而建立,夫妻不再是冤家,兒女也不是討債鬼,以正知正見成就菩提眷屬,建立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古今寺廟巡禮 恭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