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學佛行儀 【篇名:】 《佛光教科書05第五冊 -- 宗派概論》08 第八課 三論宗

佛光教科書第五冊 -- 宗派概論

第八課 三論宗


  三論宗以龍樹菩薩的《中論》、《十二門論》與提婆菩薩的《百論》開宗立派,宣揚空、無相、無所得、八不中道等義理,是具有濃厚印度傳承特色的宗派。以其著重闡揚諸法性空,故又稱法性宗,別稱空宗、無相宗、中觀宗、嘉祥宗、提婆宗、般若宗等。
  
  西元三世紀初,龍樹菩薩作《中論》、《十二門論》,倡導中道正觀要義、緣起性空之旨,而開本宗之基,即中觀學派。龍樹之後有二支派,一是龍智,一是提婆。龍智下傳清辨,清辨傳智光,智光傳師子光。提婆傳羅睺羅多,羅睺羅多傳須利耶蘇摩,須利耶蘇摩傳鳩摩羅什,鳩摩羅什於姚秦時代傳譯三論入中國。
  
  中國三論宗思想的形成,溯自早期般若思想與玄學結合,形成六家七宗格義之學,開啟本宗思想發展契機。繼由羅什大師譯三論,奠定我國三論基礎。羅什門人僧肇作《肇論》,確立空有無礙的般若思想體系,開中國三論宗思想的先河。羅什門下僧叡等多弘法江南,僧肇等則宣教關中,形成三論宗南北二大學派。南朝劉宋時期(四○一-四八○),北派因法將欠缺而漸趨消沈,南派亦受成實宗的影響而未能發展。
  
  六世紀時,高麗僧朗以其卓越識見評破《成實論》,得梁武帝敬信,稍振三論之勢。僧朗之後,僧詮繼起,門下有法朗、辨公、慧勇、慧布等四哲,其中尤以法朗為俊傑,奉陳武帝之詔,駐錫京都興皇寺,大張講席,常隨眾千餘人,門下有二十五傑出傳人,以嘉祥吉藏最為特出。
  
  吉藏精研大小二乘玄旨,三十三歲駐錫嘉祥寺,大闡三論,著《中論疏》、《百論疏》、《十二門論疏》、《大乘玄論》、《二諦義》、《三論玄義》等重要鉅著,融攝《涅槃》、《法華》大乘要旨,建立「不著二邊」,「即假即空」的中道理論體系,三論宗思想由此建構完成。吉藏以後,雖有智凱、知命、智實、寂師、慧遠等高足繼起,然因思潮變遷,法相宗、禪宗盛行,唐代中葉以後,本宗遂告沈寂。近代研究三論特出者為印順長老,他對於中觀緣起性空思想有深入的闡揚。
  
  三論宗的教義主要有破邪顯正、真俗二諦、八不中道等三科。
  
  一、破邪顯正:依《大乘玄論》所示,「破邪」即破除「有所得」的見解,「顯正」即彰顯「無所得」的中道空理。破邪即顯正,意即破邪之外,別無他立。
  
  二、真俗二諦:為令眾生領悟「無所得」中道的理體,於無名相中,強設名相,而說「真俗二諦」。「真俗二諦」乃詮顯無所得理的「言教」,以破除二邊的執取。
  
  三、八不中道:所謂八不即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以此四雙八計破除「生、滅、常、斷、一、異、來、出」八計有所得的邪迷,以詮顯無得正觀,即是八不中道。
  
  本宗破除一切「有所得」執見,以「無所得」為宗旨,故不於佛陀一代聖教立權、實、真、假,或分深、淺、優、劣,然而為因應眾生根機,仍立二藏、三輪的教判。二藏,即聲聞藏、菩薩藏;三輪,即根本法輪、枝末法輪、攝末歸本法輪。
  
  修習三論者,首先須摒棄物我表相的種種對待,化否定為肯定,從出世到入世,變消極為積極,卻玄義而重實踐,從否定中建立「有」,從肯定中了悟「空」,方能照見萬法實相。在三論空觀思想裡,可以體悟身心、自他都是相依相待的存在,從而發菩提願,展現出深切的入世關懷,為一切眾生廣行菩薩道,而不急於求解脫。
  
  空觀的建立,對於現實人生實有積極向上的正面意義。星雲主張建立與「空觀」相應的人生觀:「以退為進、以無為有、以空為樂、以捨為得、以眾為我、以教為命」,從體證解脫、承擔中,徹見「同體共生」的生命價值,才是圓滿與自在的人生觀。




《古今寺廟巡禮 恭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