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學佛行儀 【篇名:】 《是非要溫柔 聖嚴法師》03 第三篇 心量要大,自我要小

是非要溫柔:聖嚴法師的禪式管理學 聖嚴法師著

第三篇 心量要大,自我要小 - 心量要大,自我要小
  
  心量要大,自我要小
  
  做更大的事業、追求更大的榮譽、賺更多的錢,
  
  每個人都想讓全世界知道自己。
  
  人生的煩惱、人際的衝突,根源皆在此。
  
  唯有反其道而行,煩惱才能真正解脫……
  
  通常人都只看到自己,看不到他人。任何的思緒都是圍繞著個人打轉,種種的追求也都跟自己有關,包括財產、眷屬、榮譽、權勢、名位等等。
  
  事實上,人出生時只是一點點,活著時也是一點點,死的時候當然也是一點點,站起來時是一點點,躺下來時也是一點點,不管走到那裡都是一點點而已。
  
  但是,幾乎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很大、很了不起,好像天下是他的。當我們呱呱墜地,稍微懂事以後,自然而然會把家當成是自己的。長大之後,進入社會又會把公司當作是自己的,把團體當作是自己的,把國家當作是自己的。
  
  其實,一個家庭、公司、團體或國家都是由很多人組成的,除了我們自己以外,還有很多的人。如果我們只看到自己,無形中就會以為自己代表了一個家庭、公司、團體,甚至代表了一個國家。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都會如此膨脹自己,這是很愚蠢的,而且也是自害害人的。
  
  但是,人通常都是這樣,從小就開始不斷地學習自我膨脹,於是產生了貪得無厭、倨慢不遜的心。對於得到的東西永遠不會滿足;得不到的東西就想盡辦法拼命去追求。縱然如願達到心中想要的位置,卻還一直希望追求更多,希望再往上爬,最好能夠爬到天上去。希望能夠統一全世界,即使一時做不到,至少也希望能影響全世界,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自己這個人。基本上,這種人的心態非常狂傲,目中無人,很難與人和睦相處,所以煩惱也特別重,就像燒不盡的野草,春風一吹,滿山遍野。
  
  要解決這種煩惱,唯有擴充自己的心量。如何擴充?
  
  第一,實實在在地衡量一下自己的體重。任憑我們多麼巨大,頂多只有二、三百磅重。三百磅並不多,如果經過脫水、烘乾,剩下的只是一點點,一、二百磅更不用說了。
  
  第二,可以把自己想像成地球上的一個小點,就像滄海一粟,甚至還不如一粟。一個一、二百磅的身體,在地球上所佔的空間只有一點點。自己覺得自己很大,其實是很渺小的。我們看螞蟻很小,事實上我們並不比螞蟻大多少。跟地球相比,我們實在太微不足道了。然後再把心放到太空去看。太空中有無量、無數的宇宙體。在太空中,我們是看不到地球這顆小行星的,只能看到紅紅的太陽和其他可以發光的恆星群。
  
  這不是要小看自己,而是把自己的心胸放大、放寬,放到跟太空一樣大。太空不是一個實體,它沒有一定的範圍,它是浩瀚無垠而且是空無虛幻的,這樣的心量才會廣大。
  
  心胸像太空一樣大
  
  簡單來說,就是想像我們的身體在地球的某一個點上,然後再想像宇宙只是一個恆星中的一點。在恆星系中只看到太陽。在無垠無際的宇宙之中,讓我們的心化為太虛,可以包容宇宙。如此我們就比較能包容人,也比較容易成就人、幫助人。
  
  當然,成就人是無止境的,因為在地球上有幾十億人口,在宇宙中,應該還有其他的人類和生物。故謂「宇宙有限,我願無窮」、「宇宙有限,我心無邊」。也就是說,眾生有盡,而我自己的悲願心、智慧心是永遠不會結束的。
  
  短短幾十年的生命,轉眼化成了無限,也就不會老是把他人的東西當作是自己的,更不會把短暫的現象當作永恆的事蹟。人生如此,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原載《天下雜誌》一九○期)



要積極,不要執著
  
  積極與執著有什麼不同?貪心與願心有何差別?
  
  在名詞混亂、意義顛覆的時代,
  
  如何分辨迷思,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健康積極的態度,應該不是堅持己見的執著;執著的態度未必就有積極進取的精神。現代社會變遷迅速,競爭異常激烈,相對地,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就越來越 多。主動地設法化解因摩擦而產生的誤會,便是積極的態度;被人誤會而不懷恨,便是不執著。例如,罵人固然不應該,被人罵時也要有雅量。被罵之後,先不要生 氣,過了一段時間,再透過第三者向他解釋,或者找適當的時機親自向他說明致歉,也許誤會從此冰釋。當然,也有人會想,錯不在我,為什麼要我向他道歉?事實 上,讓人產生誤解,就是自己的不是。而且,不論爭執大小,和解才是雙贏兩利的最好結局,故云︰「冤家宜解不宜結」。有這樣的認知,自己才會比較心平氣和, 同時也能讓對方心平氣和。人人若能如此,我們的世界就會更加祥和。
  
  貪心不等於願心
  
  有些名詞看來相近,意義則完全不同。在現代社會裡,往往因為意義的混淆不清而影響了許多人的人生觀。譬如,貪心和願心、積極和執著,粗看相同,其實不 然。貪心是據為私有,願心卻是發展抱負。發願即使為自己,目的也在提昇自己的才能、人品、智慧和慈悲;貪則是不管人品提昇或不提昇,不管得到或得不到,不 管合理或不合理,通通都要,完全忽略了能與不能、該與不該。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貪心是將不是我的變成我的,願心是把沒有的東西變成有的東西。只在乎自己 和兒孫有飯吃,不管其他的人有沒有飯吃,這是貪婪;想辦法增加糧食讓大家都有飯吃,這是發願。可見患得患失的貪心是執著的煩惱;全力以赴的願心是積極的態 度。
  
  認清不上進的藉口
  
  積極和執著完全不同。執著是以自我中心為主,從自我的權、勢、名、位、利出發;積極不一定是自私的,是為了成長自我,同時也奉獻了他人。幾乎每一位小 學生都會這麼說,我長大以後要奉獻國家、奉獻社會、奉獻人群等等,不過大家心裡都很明白,這只是表示未來志向的口號而已。假使這些口號能和自己的人格結合 為一,成為宏大的願心,這就是積極。
  
  現在許多人誤解不執著的真義,把它當成不上進的藉口。人家往上爬,自己不一定要往上爬。或許有人還會得意洋洋地說︰「做董事長、總經理有什麼了不起, 他們吃飯睡覺,我也一樣吃飯睡覺。」人人都在努力求進步,自己卻自暴自棄,還說是不執著、看得開、放得下,這是一種自卑、懦弱、不健康的心態。他們沒有想 到,人是可以經由學習而不斷成長的。不只名利、地位,人在才能、人格、心量等各方面都可以不斷地成長。倘若不積極促成因緣往上爬、不把握機會往上爬、害怕 吃苦不想往上爬,卻用不執著這三個字一語帶過,這叫作「卑劣慢」;不只自卑,而且用傲慢的態度來掩飾自卑。
  
  人世間如果有太多這一類的人,社會是不會進步的。真正的不執著是在盡心盡力、全力以赴之後,不計較成果如何,都能以平常心看待。也就是說,成功不驕傲,失敗也不氣餒。
  
  當我在日本完成博士學位時,沒地方可去,有一位老同學就說︰「老兄,你現在好像學會了駕駛,取得了駕照,但是沒車可開。」當時,我的第一個念頭不是搶 別人的車子來開,而是沒車開就不要開,但是希望有一天能有許多車子讓別人來開,這是我的目標。我一有了目標,就為自己帶來了積極開拓前途的動力。至於會不 會成功,那就不必浪費心力去想它了。(原載《天下雜誌》一八六期)




新年「心」計畫
  
  新年,又到了訂定年度計畫的時刻。
  
  除了事業上的目標,精神與心靈的成長,
  
  如何訂下計畫,有一個好的開始?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為了迎接一個新年度的開始,一般而言,政府或民間組織都會預先訂定年度計畫。
  
  當然,有好的開始,成功必然有望。如果個人的成長也能執行年度計畫,相信一定會有很好的成績。
  
  個人訂定年度計畫必須要有主題,但是這個主題並不一定要和事業有關。它可以是一種理念,也可以是一種精神指標。譬如,發願在今年內非要把自己不容易去除掉的惡習去除不可。像喝酒的人要戒酒、抽煙的人要戒煙、賭博的人要戒賭等等。
  
  對社會誠心相待
  
  在這個新的年度裡,一定要為自己確立一個精神層面的指標。
  
  另外,不僅要對自己的家人關懷、禮讓,對社會也要誠心相待、負責盡職。
  
  大多數的人都比較關心個人的利益或家庭的利益。在為自己的利益打算時,人才會變得比較積極。如果我們能夠把眼光放遠大一點,事實上,個人的利益跟整個社會環境是不可分割的。我們若有這樣的認識,每當自己在謀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一定會考慮到整體社會環境的需求。
  
  一般人的心態就像漏斗一樣。換句話說,很像是一個倒立的金字塔,總是希望把所有的利益都從四面八方聚集歸向自己。如果您像倒立的金字塔,你就會缺乏安 全感,隨時隨地擔心它會倒塌下來,實在是得不償失。雖然您擁有一切的利益,可是其他的人也很希望能獲得像您所得到的利益,一旦想起利益,就很可能動到您的 主意。壞人會想到您,窮人也會想到您,逐利之徒也會想從您身上得到利益,您將變成眾矢之的,這是多麼可怕的事。
  
  相反地,如果您一想到利益,就想到全家、想到社會、想到全人類、想到所有整體,您自己就會像一座金字塔,穩若泰山。就好像您是站在人類社會的金字塔尖頂,照顧所有的人,一直能為社會大眾著想,你勢必將得到大眾的擁護、愛戴、尊敬和回饋。
  
  享受生命的光和熱
  
  因此,在新的一年裡,您可以為自己立下一個關懷大眾、屬於精神層次的人生目標。要把眼光放大,心胸放寬,為整體大眾設想考量。假使有這種人生觀,就會享受到其他人享受不到的生命之光和熱。
  
  一個人的成長,不一定光是財富的成長,更應該有身心健康的成長、道德人品的成長、知見觀念的成長。您這個人如果本來是自私的、貪婪的、瞋怒的,要變成 無私的、奉獻的、寬容的。為了無私,您必須努力;為了奉獻,您必須努力;為了寬容,您必須努力。這樣您能幫助他人成長,同時也一定使您自己成長。(原載 《天下雜誌》一八九期)





做決策,依法不依人
  
  決策的難度,就在於有所變,有所不變的分寸掌握。
  
  什麼時候可以見仁見智,因人因時因地制宜?
  
  什麼時候又該堅持原則,固守方針?
  
  「法」是什麼呢?法是一種同於古今,通於天下的原則或理念。它是放諸四海皆準、貫穿古今皆同,永恆不變的真理。
  
  法有母法和子法兩種。母法是基本原則,是團體的理念和方針;子法是一種執行的政策,是以基本原則為依歸的。基本原則是不能改變的,而執行的政策只要在不違背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是以因時、因人、因事、因地、因物而稍加變通。
  
  所以,一個決策者在做任何決定時,首先要掌握住基本原則,才不會偏離組織的精神。譬如,企業的經營者必須要非常清楚公司的理念是什麼?經營的方針是什麼?然後再根據這個理念、方針,做出種種適當的以及必要的臨機應變政策。
  
  不要忘記基本精神
  
  政策上的臨機應變是正常的而且是必需的,我們必須要隨時有應變的能力。因為環境不斷地在變,人事也不斷地在變,所以我們所製造的產品,以及我們所提供 的服務,不論是在外觀上、品質上,或服務的態度上,也都一定要不斷地推陳出新,才能滿足日新月異多元化需求。不求革新,勢必會被時代的洪流所吞沒。不過, 任何一種革新都需要環境繞著基本原則醞釀而生。
  
  同樣地,一個公司的主管也一定要考慮到公司的基本精神是什麼?老闆也許忘掉了它的基本精神而要求你做出不當的決定。如果你是一個非常優秀、傑出的主 管,你會給他善意的建議︰「我們公司的理念不是這個樣子,如果這樣做,我們公司的理念就要被迫放棄了。當我們放棄公司理念之後,要再建立一個理念就很難 了。」
  
  不做失根蘭花
  
  所以凡事一定要依法不依人。依人行事是有問題的。一方面是主觀的問題,所謂見仁見智,每一個人所持的立場不同,見解就會不同。另一方面,人的思想是剎那生滅的,隨時隨地都可能受到外面因素的影響而變動。因此,依人行事往往會引來許多不必要的對立與紛爭。
  
  為了團體的安定和穩固,建立共同遵循的法則,是唯一且必要的途徑。這個共同原則就是團體的理念、方針、共識,也就是母法。它是團體的精神重心,維繫著 整個團體的力量和發展方向,是人人必須要遵守的原則,絕對不能因個人瞋愛而有所更易。如果團體的理念一直在變動,共識就不容易產生,力量也不容易凝聚,安 定更不容易維繫。
  
  當然,決策難免有時會因思慮不夠周延而有所損失,但是為了維繫團體的精神、理念,還是要堅持到底。西方有一句諺語說:黎明前的黑暗是不會太久的;只要 基本原則不變、大方向沒錯,最後一定會有所收穫的。如果經常更換方向、改變理念,雖然佔盡眼前風光,卻如失根的蘭花,生機渺茫。(原載《天下雜誌》二○一 期)





學著說到做到
  
  在時時更新的社會裡,轉型是不可避免的。
  
  要如何才能堅定自己的決心、毅力,
  
  克服重重困難,達成轉型的目標?
  
  不論從事任何工作或任何行業,在時時更新的現代社會裡,轉型往往是不能避免的,要轉型,需要兩種動力相輔相成,一是決心,二是毅力。二者相加,就是想 要、一定要、非要不可的動力。當你在決定轉型之後,心中會有一股強烈的意念鞭策你需要轉型、願意轉型,若不轉型,便會失去希望,然後下定決心去做,不管困 難有多大,都得用智慧及努力去克服它。也就是說,你決定要做的事,已經過周全的考慮,而且深信這樣的改變,會比現況更好。
  
  已經決定要轉型就不必再猶豫了。下定決心就去做,做了以後還要繼續不斷地做下去,這跟修行的態度有相似的關係。
  
  佛教徒們常說︰「學佛一天,佛在眼前;學佛一年,佛在西天;學佛三年,佛已不見。」當每天的修煉成為一項日常的習慣後,不知不覺就會感覺不到佛在身邊了,漸漸地就會有點偷懶、懈怠,不再像剛開始的熱絡與積極。等到了學佛三年,連信佛成佛的念頭也不見了。
  
  重新開始不是原地踏步
  
  時間一久,初發心的熱度就很不容易維持了,所以要發長遠心,也就是要有毅力、有恆心、要不斷地堅持目標;堅持不等於硬著頭皮拼著老命,而是不斷地提起最初的意願,不斷地回到初發心的原則上,一次一次地修正錯誤,重新開始。
  
  重新開始,不是等於從原先的第一步上原地踏步,而是從現在的這一步上,調整步伐,繼續前進。當發現自己有一點懈怠、有一點停滯之時,就要讓自己日漸冷 卻的心再度加溫,繼續邁向未來,達成目標。在走向未來的過程中,一定會有很多來自主觀及客觀因素的挫折,會阻擾你決心的維繫和抱負的展現。
  
  但是,不論如何被阻撓,還是要回到初發心的熱度上去,提醒自己從現在起,一定要走出該走的路來,即使困難重重,也要走下去,最後就會成功。
  
  練習打坐,訓練毅力
  
  如果決心不夠、毅力不足,可以透過各種方法來訓練,禪坐是其中一種很有效的方法。
  
  禪坐能鍛鍊人的毅力,堅定人的意志。
  
  曾經有一位教授在跟他師父學習打坐的時候,他的師父在他腿上,放了一塊連他自己都搬不起來的石頭二個小時,讓他不能任意放腿或起座,只能想盡辦法來忍受身體的疼痛與內心的煩躁。對一般人而言,這是一個殘酷的刑罰,他卻願意接受。
  
  經過這樣嚴厲的考驗以後,他承受困難的毅力增強了,做任何事情會堅持到底,在尚未完成目標之前絕不放棄任何努力的機會。
  
  所以在轉型之前,必須考慮︰真的值得轉型嗎?真的需要轉型嗎?如果猶疑不決,表示還未準備就緒,目前不適合轉型。如不馬上轉型就有全軍覆沒之虞,那就非得立即行動不可了。否則,一邊騎著老馬,一邊另覓壯馬,是比較安全的。
  
  不要意氣用事
  
  在人生的過程中轉捩點上,有時候也是需要有幾分冒險精神的。不過,人生無常,在短短的數十寒暑之間,究竟能有幾次大好機會?如果是機會來了,在轉型之 前一定也要考慮清楚出路及退路,精神與物質的得失之間。比如說,夫妻兩人關係的轉型,難道一定非得離婚嗎?彼此修正相處的心態,培養共同的興趣豈不也是轉 型?而離了婚再找另一個對象結婚就真的轉型成功了嗎?所以,關於個人生命生涯的轉型,千萬要仔細地考量一下,不能單憑一時之間的意氣用事,而橫衝直撞。
  
  假若你已面臨水深火熱的狀況,當然要轉型。還沒有到水深火熱的狀況,可是往下走根本沒有把握,轉型以後也是沒有把握,機會各佔一半。而現在也還未到達 非轉不可的地步,這時候,你最好還是再考慮一下。如果明明知道轉型以後,有百分之百或是至少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希望,你當然要選擇轉型。最後必須要問︰轉 型是為個人私利或為大眾公益,僅為私利者宜多考慮,為人為眾者當仁不讓。(原載《天下雜誌》二○二期)




如何去煩惱,得心安?
  
  快速便利的現代生活,改變了人們與環境、與自我的關係。
  
  現代人就好像騎在老虎背上,越往前走,越是危疑不安。
  
  如何才能免除煩惱、求得平安?
  
  現代人的壽命比古代人長,一天走的路,看的書、寫的文章,一天的任何生產都比過去增加很多,不過還是覺得時間不夠分配,不夠使用。
  
  現代人所用的各式各樣工具也都非常便利,速度卻快得讓人非常緊張,不僅為自己帶來許多的煩惱,也為周遭的環境及相關的人帶來困擾。
  
  現代人的空間感與古人也不一樣。過去的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很不容易的事,現代人搭乘飛機,幾千里路、幾萬里路,一下子就到了。
  
  雖然個人的伸展空間比過去寬廣,生活、生存的範圍也比過去大,壓迫感卻比過去沈重許多。
  
  採菊東籬卻不見南山
  
  過去的人種種田,抬頭一望,遠山含笑、心曠神怡,故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採幾朵籬笆邊的花、抬頭看看南山,非常地優閒、自在、愉快。現代人即使在家裡種滿了花,卻少了那分對自然的認知,和從自然環境中體驗到的自在與樂趣。
  
  人類的智慧創造了文明的社會,改善了飲食的習慣,也改善了醫療的環境。但是這些科技、醫療設備所帶來的便利,真的能讓現代人完完全全地感受到幸福嗎?
  
  過去的災害大都是天然的,現在的災害則有很多是人為的。過去的氣溫、風和雨,跟人為無關,現在的冷、熱,卻都跟人為的干擾有很大的關係,像臭氧層的破壞就是人為的。現代人對生活環境的寧靜感和安全感越來越少,很容易就覺得煩悶、困擾,隨時隨地都承受著壓力。
  
  現代人終日忙碌、缺乏安全感,原因何在?不是沒有飯吃、沒有警察,沒有制度,更不是沒有法令,而是失去身心的平衡。我們應該用制度、用科技來幫助我們 改善環境,結果卻讓我們好像騎在老虎背上,越往前走,危險越多,安全感越少。危險越多,非得冒險不可;安全感越少,非得拼命追求安全不可。越追求安全,安 全的程度越低,這不是悲觀,是事實。
  
  許多人過得很不快樂、過得茫茫然,不知道為什麼要活在這個世界上。這就是煩惱。如何在現代這個社會,讓自己心理平衡,減少一些煩惱,生活得輕鬆自在?首先要「安心」。
  
  會失去的就安心讓它失去
  
  要如何安心?
  
  第一,要能知足常樂。知足常樂,雖是古人說的,如今還是很有用處。事實上,人需要的東西不多,但想要的東西太多,因而造成自己的忙碌、緊張,給自己帶 來很多的壓迫感。如果我們能夠盡自己的力,能過什麼樣的生活就過什麼樣的生活,能夠得多少就得多少。這不是說應該得到的不要,而是不應該得到的,或明明知 道目前得不到的,就不要執著一定要擁有;或明明知道非要採取這樣的態度來生活,就會快樂一點。
  
  知足並不等於放棄生存的權利,也不等於放棄工作的責任,更不等於放棄努力進步的機會,而是順應自然、適應社會,因應所處的環境,那麼,生活大概不會有太多無奈和痛苦。
  
  第二,心要向內看,不要向外看。心老是向外看,就不會有安全感,因為心外沒有安全的空間,也沒有安全的時間,不可能有絕對安全的保障。譬如,要出門 時,為了交通安全,買個保險,是安全還是不安全?明明知道不安全,才需要有各種的保險,顧慮一旦遭遇意外,可以得到醫療的補償;萬一不幸死亡,家屬也能得 到保險金,不至於立即陷入窘境。
  
  安住當下的心
  
  其實,生活要踏實,唯有自求多福。自求多福就是居安思危,心中隨時預備著,不安全的事會發生是正常的事。當然不發生最好,一旦發生了,也不至於手足無 措。不要指望我們的環境會給我們安全,也不指望他人來保障我們。唯有自我追求內心的平安,比向外追求安全更可靠。若能時刻安住於現在的時間與空間,我們的 心就更容易安定踏實。
  
  第三,心中要有所寄託。這個寄託不是金錢、地位、名望等向外追求的東西,而是由自己內心創造出來的,如興趣或信仰。有興趣、信仰時,不管任何時候,心比較不會浮動,不會覺得無奈、無助。
  
  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例如:文學、藝術、運動等,選擇自己比較契合的項目來培養。任何一種興趣都可能被培養起來。興趣可讓自己在無聊的時候、在無助的時候,過得舒適踏實。萬一真的一無所有,自己的興趣還在。
  
  蒐集骨董、郵票、硬幣、銀幣等,雖也被稱為興趣,但這種興趣是佔有的滿足。擁有的時候,覺得很快樂;擁有之後,又想要更多。內心貪得無厭,永遠無法滿足,也不能從中獲得安定的喜悅。
  
  奉獻也是一種興趣
  
  興趣不一定是有形的東西,譬如,利用閒暇時間當義工或志工,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洗洗衣服,打掃廁所、清理環境等。這不是向外追求,而是奉獻自己來尋求內心的滿足及充實。像這種助人的興趣培養起來,對自己的安心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一種寄託是信仰,是思想的,尤其是宗教的信仰。不管信什麼宗教都一樣,有一個宗教的信仰,是我們最終、最實際的歸屬。有宗教信仰的人,對死亡、對 危險,不會有莫名其妙的恐懼。譬如,信神的人,認為一切都是神的安排,輪到我倒楣時,任憑我如何擔心也沒有用。如果信佛,則認為這是因果報應,因果沒有輪 到我,不需要擔心,因為根本沒有事;如果輪到我,擔心也沒有用,我又何必擔心?對於死亡,信神的人說很好,可回歸天國;信佛的人也說很好,可以往生西方極 樂世界。
  
  因此,有宗教信仰的人,對於危險、恐懼、不安這種情緒,可以減少很多。在中國人的環境裡,因為儒家背景的關係,對於宗教信仰比較淡漠一點。但是,能培 養出像孔子那樣偉大的思想修養,沒有宗教信仰也沒有關係,他本身就是一個宗教。如果尚未到達那種層次,人還是需要宗教信仰,讓我們能夠減少一點煩惱。(原 載《天下雜誌》一七八期)





附錄
  
  人心微塵勤灑掃
  
  莊素玉
  
  常常生病、瘦弱的聖嚴法師,身高一百七十二公分、體重四十八公斤,仍四處弘法。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聖嚴法師可說是心靈領航員。三十二年來,致力於心靈環保及禮儀環保運動,希望帶動社會風氣全面淨化。
  
  聖嚴法師指出,要提昇人的品質,應先從自己開始,進而再幫助他人提昇他人的品質。
  
  提昇人的品格,就是對人對己少一點得失心、少一點傲慢心、少一點自私心,多一分謙虛心、多一分慈悲心、多一分關懷的心,就已體驗到了基礎的佛法。
  
  他強調:「生活就是修行,修行不離生活。」
  
  如何在生活中修行?法師認為,最重要就是讓自己的心不受環境所污染,也不因個人心念的蠢動而影響。
  
  聖嚴法師也強調安身,也就是所謂的禮儀環保。就是要從語言、身體,乃至面部的表情與動作、內心深處,都要表現出對他人的尊重與感恩。由於對人是真誠有禮貌,所得到的回響一定是安定的、安全的、自然所處的環境就會是安全的。
  
  身為國際知名禪師,聖嚴法師每年固定往返約紐、臺北,也飛遍全世界各地講經說法。他全心全意在想著、在做著淨化人心的工作。他常說:「忙人是最幸福的。」(原載《天下雜誌》二○○期)




《古今寺廟巡禮 恭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