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學佛行儀 【篇名:】 《是非要溫柔 聖嚴法師》02 第二篇 安心就能安世界

是非要溫柔:聖嚴法師的禪式管理學 聖嚴法師著

第二篇 安心就能安世界 - 越慈悲,越智慧,越無憂

  
  越慈悲,越智慧,越無憂
  
  聰明的人,不一定智慧。
  
  真智慧一定少煩惱。
  
  但只有深入他人內心世界,關懷對方,才能得到真智慧……。
  
  通常,人有三種生命:一種是肉體的生命,它是由母親懷胎十月所生;第二種是歷史的生命;第三種是智慧的生命。
  
  短短幾十年的肉體生命之後,還有歷史的生命,但是僅有少數的人能夠留名青史。所以,站在佛法的立場,我們除了有肉體和歷史的生命,還有永恆的、無限的、超越於時空的智慧的生命,我們稱它為法身慧命。
  
  當母親生下我們這個身體,就像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礦石,要不斷地琢磨,才能成為一塊晶瑩剔透的寶石。
  
  因此,父母生下我們之後,必須經過一再地學習及鍛鍊,然後在成長的過程中,漸漸產生智慧。
  
  越慈悲越智慧
  
  有智慧的人,才能為自己及他人解決困難,否則,這個人一定生活得沒有意義,既為自己帶來痛苦,也為他人製造麻煩。有些人一生下來就特別聰明,這並不意謂有智慧。事實上,聰明的人也可能是煩惱心很重的人;如果聰明而煩惱很少,乃至沒有煩惱,那才是清淨的智慧。
  
  智慧是可以培養的,而佛的智慧便是從慈悲心產生的,慈悲心越重,智慧越高,煩惱也就越少。所謂「慈悲」,就是多為他人設想,常替他人處理問題,相對地,困擾自己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少,也就越有「智慧」了。
  
  如何以慈悲心來幫助他人?一定要通過觀念和方法的,如果僅僅用財物,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必須要從心理的、觀念的、方法的,來幫助他人解決困難,這樣才是根本而能持久。
  
  所以,慈悲和智慧是一體的兩面,是分不開的,只是它的功能和表現不同而已。有智慧的人,他的內心世界經常能保持平靜、清楚、明白,不受任何環境的情況所困擾,同時能關懷他人,做他人的知音、知心,讓自己深入眾生的內心世界,這就是慈悲心的表現。
  
  曾有一對醫生夫婦來看我,這位醫生太太總是在我面前讚歎她先生、體諒她先生,而她的先生也非常疼愛她、照顧她。他們彼此諒解、相互讚歎,真是一對知音、知心、知己的伴侶,他們互相進入彼此的內心世界。
  
  一般人所謂的愛,是佔有、是征服,希望對方諒解自己,要求對方屬於自己。在這個世界上,許多的人都是這樣子的。不想進入對方的內心世界,而是強迫別人來接受自己的想法,這不是智慧、不是慈悲。
  
  不同的立場或身分,會有不同的體驗表現,能夠使自己不產生矛盾、衝突、不愉快,這叫作智慧。
  
  當人人在恭維你時,你是否驕傲自滿、覺得很了不起?倒楣的時候,大家都離開你、不睬你,把你當瘟神來看,你是否覺得很寂寞、很窩囊,並且懷恨這些人?大丈夫能屈能伸,得意時不會發狂,倒楣時更無需自卑。有智慧的人,不論在任何時間、任何立場、任何情況下,心裡都是坦蕩蕩的,都是自在的,無牽、無掛、無礙的。
  
  有智慧就一定有慈悲。譬如說,做父母的如果能進入自己孩子的內心世界,那麼,這個孩子一定懂得孝順、感恩;否則,只是要他來體諒你、接受你,或強迫他進入你的內心世界,兩代間的代溝將會越來越寬、越來越深。為人子女的也並不是只要買些衣物食品給父母,就叫孝順,而是要進入老人家的內心世界,隨時體驗、體諒、體察他們的心情,才是最重要的。(原載《天下雜誌》一九五期)



淨心種福報
  
  五百年後的地球,可能到處都是垃圾山;
  
  所有人類的身上,都害著皮膚病。
  
  但是若能及時回頭,
  
  未來的災禍不是不能避免的……
  
  多半的人多少都知道環保這個名詞,也曾聽說過,並且知道我們生存的環境有問題。除了少數的人,恐怕連環保這個名詞與觀念,都還沒有建立起來。
  
  都巿人從各種各類的訊息,知道臺灣的環境污染非常嚴重,生活環境的品質也越來越差。人為的開發使得自然的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人為的享受使得生活的環境受到嚴重的污染。
  
  大家也都嚴厲地批評污染環境的因素,但是並沒有人真正要用自己的手或自己的生活方式來改善或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大家只知道盡量想辦法來使自己便利,或許自己也會因而受到災害,但是一時間顧不得考慮這個問題,只想到便利就好。
  
  又如農牧的開發不當,也會破壞環境。在過去,種田的人用的是天然堆肥、人工除草、驅蟲,是不太可能有任何機會污染環境的,但現在的農牧不一樣,麻煩可 多。農牧當中,最大的污染源來自養豬戶所清除的污物,而水資源最嚴重的污染就是農藥,種菜時所使用的農藥對土地也是一種污染。我們現在吃到的一些好肥、好 大的蔬菜、水果,街上買到的一些肥豬肉,實際上都是從污染的環境中開發出來的產品。
  
  愛護環境要知行合一
  
  我看到的臺灣的人知道要愛護環境的人有很多,而自己著手去保護環境的人卻少之又少。工商業的生產是一定要有環保設施的,可是工廠往往排出的是未經過污 水處理的廢水,以致污染了河川。而種植農產品所產生的農藥也同樣污染水資源。過去許多圳、溪、河內,有許多野生的魚蝦,現在漸漸看不到了。過去吃素的人很 喜歡吃海邊生產的海藻類如紅毛苔,不過,現在它的產量越來越少。而自然產出的海藻也受到污染,另外,海藻本身可能含有毒素,吃素的人很可能也因此吃進了有 毒食物。
  
  像這種情形,臺灣的人知道要保護環境,但是不知道如何由自己做起,來保護環境。在日常生活中,浪費的情形也非常嚴重,譬如說,買東西時一直在拿塑膠 袋,買幾塊錢的東西就拿一個塑膠袋,甚至多拿幾個塑膠袋帶回家用。塑膠袋固然很方便,可是它永遠不會爛,燃燒時更會產生毒氣,污染我們的生活環境。在過去 都是用報紙來包裝物品,或者是芋頭、美人蕉等植物的葉子,根本不會有污染的問題。
  
  每個家庭也都不斷地在製造垃圾,東西並沒有完全用完或用壞就棄之不用,於是變成了垃圾。垃圾一丟出來,就變成污染源。使用東西時,也都未善加利用,直 到它壽終正寢為止。一有新產品出來,稍微舊一點的用品就把它丟了。這些舊物品也就變成了污染環境的垃圾。過去的垃圾可變成堆肥,滋養農作物。現在的垃圾有 很多是萬年不化的塑膠製品,而且有很多的化學物質,會傷害農作物。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在我年輕時期的臺灣,一般人所使用的交通工具,是腳踏車、三輪車,運送貨物則用板車、牛車,所以,不會像現在的交通工具如汽、機車一樣,因為使用汽油 的緣故而有空氣污染的問題。夏天,為了驅散暑氣,最常用的是蒲扇、葵扇、奢侈一點的,也只用電扇而已,因此,不會有冷氣機所排放出來的熱氣,當然也沒有冷 媒之類的東西來破壞大氣層。那時,衣服穿破了,補一補還可以再穿。第一個孩子的童裝,可以給第二個,乃至於給第三個孩子再穿。當時盛行的一句話是「新三 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對於食物也格外珍惜,常以朱子家訓「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格言來告諭子弟,不能任意糟蹋。不僅吃剩的食物不會丟棄,甚 至已經發酵發臭的食物,洗一洗、曬一曬,再煮來吃,腸胃照樣太平無事。
  
  那個時期的臺灣,垃圾很少,甚至可以說,根本沒有任何的東西可以變成永久的垃圾。現在的臺灣,垃圾量卻越來越多,每年只有增加,沒有減少,不僅浪費自然物資,也增加污染源。
  
  因此,法鼓山農禪寺平時就盡量減少浪費資源,並且不斷地重複使用資源,然後改變方式再用。譬如,洗米水可以洗碗筷,也可作為灌溉水。我們的碗筷,幾乎 沒有油漬,少許的菜油都是和著開水,再當作湯汁喝下去,所以碗是乾乾淨淨的。如果還有殘餘一點點油漬,就用洗米水洗乾淨。於是一桶水變成了洗米水,洗米水 變成了洗碗水,洗碗水變成了灌溉水。一物數用,非但能節約資源,同時還能保護環境。除非信眾自己帶了塑膠袋來到農禪寺,否則,我們很少使用塑膠袋。我也常 常鼓勵大家,多多利用再生紙,珍惜資源。
  
  知福惜福才能做心靈環保
  
  我認為臺灣人應該做好心靈環保。物質環境的保護,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心靈環保則從人心淨化的根本做起,也唯有如此,才能正本清源。從心靈的環保做 起,我們才會心甘情願,自發性地減少浪費自然資源,不會只要求他人該如何如何,並且會覺得是一種享受,而不是犧牲,這就是「知福惜福」!
  
  所謂「心靈環保」是說因為我們的心被污染,以至於環境也被污染。假使我們的心不受污染,環境也會跟著不受污染。因為心靈是指揮身體的,我們的行為是和心連在一起的,每一個人心念的改變,就能改變一個人、一個家庭,甚至一個社會,所以,心念的改變才是最重要的。
  
  「環境」本身不會製造髒亂,植物或礦物也不會為人類的生活環境帶來污染,而動物也是自然界的調劑,唯有人類才會製造髒亂。不但污染物質環境,更是污染 精神環境,從語言、文字、符號,種種形象以及各種思想、觀念等都會為人類的心靈帶來創傷與污染。物質環境的污染不離人為,而人為又離不開人的「心」。
  
  如果人「心」潔淨,我們的物質環境絕對不受污染。因此,討論環境的污染,就必須從根源著手,也就是我一再強調與倡導的「心靈環保」。
  
  珍惜現有福報
  
  環保的問題要徹底解決,必須從我們的日常生活簡單化、淳樸化著手,除了必須要用的,不要多用,更不要浪費。對我們擁有的生活環境,要知福惜福,愛護保 護,不要任意浪費、破壞。現代人多半浪費成習,尚未用完或用壞就扔掉,雖然是自己的錢買的,但是浪費了東西,就浪費了地球上全民共同的資源。地球上很多的 資源是越來越少,只有人類的數量是越來越多。如不設法淨化人類的心靈,簡化人類的生活,而只管一味地提倡環保,無異是本末倒置,癡人說夢!
  
  人的福報有一定的限量,這一生的福報如果提早用完,下半輩子就沒有福報了。如同餓鬼,有食物吃不得,有水不能喝,這就是因果報應。不知珍惜而浪費福 報,下場會跟餓鬼一樣。佛法講因果、福報,就是心靈的環保。所謂「因果」,是指我們現在所作所為與將來所得到的結果息息相關。也許是自己的這一生,也許是 下一生,也許是後代子孫,會受到果報。我們一定要為來生做準備,珍惜現有的福報,同時要為來生培養更多的福報。
  
  臺灣的人太幸福了,物質條件非常豐富,而且頭腦很好。因為頭腦好,也使得物質更豐富,可以更便利地做事,這是臺灣人民的福報。但這樣的福報也為臺灣的未來帶來災難,例如,水資源立即就會出現危機。
  
  現在不珍惜,子孫會遭殃
  
  我不是故意危言聳聽,二十年後,臺灣的飲用水如果不是要由國外進口,就是得將海水變成淡水。而天上降下來的雨是酸雨,不能取用。雨降到地面上,但地面 上盡是農藥,一樣不能用。那時候,水庫的水都得加氯消毒,才能安心取用。將來更不可能有地下水,因為地下水枯竭,使得臺灣這個美麗的海島,雖然常常下雨, 卻變成了沙漠。
  
  因此,如果現在不好好珍惜水資源,保護水資源,二十年後的水還能不能喝,是個大問題。
  
  在我們生活環境四周,放眼望去盡是垃圾,縱然是棄之於山谷中,還是垃圾。而丟到海裡的垃圾,其中有一些不會漂流到很遠的地方去,還是會被海浪沖回岸邊,遺留在我們的島上,污染我們的環境。
  
  所以,我們今天如果不及時剎車或及時調整生活觀念、生活方式,我相信,五百年後的地球,可能到處都是垃圾山、所有的人類身上,可能都會害皮膚病。但是,我們若能及時回頭,愛護環境,人人有心、人人努力,未來的災禍,不是不可以挽救的,人間淨土也不是夢境一場。
  
  解決環境問題的對策
  
  如何解決環境問題?我認為應該有四個方面的對策。
  
  第一,是政府的政策制定與執行。由於政府的政策與經濟開發有關,如農牧的開發、工業的開發,而經濟的成長和環境的破壞是成正比的,所以,政府擬定政策 的同時,要考慮到讓環保政策與經濟政策平行發展,多加強一些環境的保護,少賺一點錢。寧可讓經濟成長緩慢些,一定要讓環境的保護與改善快一點。
  
  第二,在日常生活觀念上,人人要養成節省、惜福的習慣。不能因為錢多,就拼命用;不要因為物質非常容易取得,就認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任意揮霍。要知道,這是在製造更多的污染和浪費資源。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將許多珍貴的自然資源,糟蹋成為破壞環境衛生的垃圾。
  
  人身上有皮膚、血、肉與骨骼,地球也一樣有骨、有血、有肉。我們使用自然資源,等於是把地球的骨骼一塊塊取來用,把血液一桶桶抽來用。抽多了,地球會 貧血,沒有血便會死亡。那時,地球就成為一個死掉的、無人居住的星球。何況我也常說,地球是人類及一切萬物的母親,吸吮母親的乳汁,不可摧殘母親的身體。 任情地浪費自然資源,如同折母親的骨骼、抽母親的血液、剔母親的皮肉、拔母親的毛髮,樣樣都是加速母親的早日死亡。
  
  自然資源是地球的血肉
  
  想把資源從外太空或其他星球運回地球的可能性是很渺茫的。為了人間淨土能在地球上實現,我們更應該珍惜並且善用自然資源。
  
  第三,工商業界也應該多負起環境改善的義務與責任。譬如,改善製造過程中的一些污染設施,製造出來的產品最好能不破壞環境、不污染環境。
  
  第四,在教育方面,父母必須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加強孩子對環境保護的知識。教小孩要愛惜物資,要知福惜福。應該不斷告訴小孩,大環境被我們破壞之後, 就沒有任何的生存空間了。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沒有第二個地球。我們住在臺灣,只有一個臺灣,沒有第二個臺灣。如果不懂得環保的生活方式,環保做得很好的國 家會看不起我們,而且我們也會因此受到制裁的。(原載《天下雜誌》一八一期)





歡喜地吃,自然地吃
  
  現代人享盡口腹之欲,卻常常吃出一身病來。
  
  美食既然不等於健康,該怎麼吃才是正確的選擇?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條件之一,衣服沒得穿,沒有關係。但是,如果沒有飲食的話,人類就不能活下去了。
  
  雖然說吃很重要,不過身處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的我們,對於飲食的觀念應該要有一點改善。每一個時代都不大一樣。工商社會的人,講究速食;農村社 會的人,講究實在、美味,我則主張飯、菜要吃出味道來,要吃出營養來,而不僅僅是靠烹調出來的味道。最差的廚師是用很多的調味料,調出味道來。好的廚師能 調出營養來,煮出味道來。最好的味道和營養則是自己吃出來的。
  
  要吃出味道吃出營養
  
  要如何吃出營養?吃出味道?這要由我們吃飯的心態,及由我們吃飯的動作來改善。一般人吃飯時都是心不在焉。一邊吃飯,一邊講話;一邊吃飯,一邊思考; 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甚至一邊吃飯,一邊開會。這都是工商業時代的一種毛病。這種吃法,對腸胃是一種虐待,會使腸胃消化不良。因為我們用頭腦思考時,頭 部需要用血液,而胃部消化時,也需要用血液,這兩個部位搶著用血液,對身體一定不會有好處。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吃飯的時候就吃飯,工作的時候就工作,不 要一邊吃飯,一邊做事。
  
  真的會吃飯的人,是一邊細細地嚼,快快地嚼,輕鬆地嚼,又能一邊津津有味地吃出營養來,吃出美味來。由於嘴裡的唾液本身就具有消化的功能,因此,當食 物進入嘴巴裡面就已經開始消化,到了胃裡面就能夠很快地被消化,然後再進到小腸被吸收。經過這三道手續,就能夠徹底地把我們的食物消化並且吸收其中的養 分。我通常吃一餐飯的時間,約十五分鐘,時間相當經濟,也吃得津津有味,吃得徹徹底底。這樣的一種吃法,我想是非常重要的。
  
  歡喜的吃
  
  其次是吃的態度,不要吃得太飽。往往有的人是暴飲暴食,還有的人是飽一餐,餓一餐。最好養成定食定量的習慣,定時地吃東西,適時地喝水。一頓飯,定時 地吃,而且歡喜地吃,消化一定好,身體也會非常地健康。如果不定時定量吃,飽一餐,餓一餐。吃的時候,大吃大喝,餓的時候,又飢又渴。這樣對身體是不好 的。而且暴飲暴食不容易消化,排泄物也都異常發酵,產生臭味。這個原因是因為吃進去的東西,沒有經過充分的消化和吸收,進入腸胃之後,無法產生正常的消化 功能,導致排泄物其臭無比,這表示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對腸胃是一種傷害,對身體是一種摧殘,這實在是得不償失。這種壞習慣應該要改良。
  
  自然的食物最好吃
  
  其次,應該吃些什麼東西?那些東西最好吃?自然的食物是最好吃的,而且是最衛生可靠的。凡是用人工養殖的,不管是水裡長的、地上長的動物,乃至於植 物,多半含有許多毒素。有的是含農藥太多,有的是含荷爾蒙、殺蟲劑,這使得動物又肥又壯、果菜很嫩很大。這些很有可能都是利用很短的時間催生出來的。這種 用化學方式來培養的食物,叫作無機培養法。像一隻豬,聽說三個月,就可以上巿;雞、鴨都是很短的時間就可以販賣。這都是放了一些含生長激素的藥在裡頭,不 是自然生產的東西。這究竟是營養?還是毒素?我並不一定要每一個人都能夠吃素,但我主張動物的肉少吃一些,特別是人工養殖的動物肉吃得越少越好。
  
  此外,農作物應該提倡用有機的肥料來施肥,最好不要用很多農藥、殺蟲劑來殺蟲。現在我看到很多的果園,一開花就開始灑農藥,直到已經確定要結果了,才 用紙把果實包起來,包起來當然好,一定是沒有農藥的。可是它小的時候,已經噴了農藥、殺蟲劑。這種狀況能不能想辦法改良一下,就需要請我們的農政單位,還 有一些投資於農牧業的商人,共同來研究一下。在目前的巿場上,已經可以看到一些用自然法培養出來的水果與蔬菜,吃的人越來越多,健康食物的販賣店也越來越 多。所謂健康食物就是不含農藥和化學藥品,而且也沒有動物的肉品在內,讓人吃得安心,吃得健康。
  
  新世紀飲食
  
  我看了一本名為《新世紀飲食觀》的書,這位作者是美國一位冰淇淋大王的兒子。他主張不吃動物的肉,也不吃乳製品,不吃雞鴨的肉及雞鴨的蛋。因為這些動 物都是被虐待長大的。雞、鴨、豬、牛等好像是被關在牢裡面,飼養的人用種種方式,催促牠們趕快長大、長肥,這些動物的體內因此含藏了不少的毒素。當我們吃 了這類食物,毒素就會進入我們的身體裡面,危害我們的健康。所以作者就主張不吃肉類、不吃蛋類。當然我也不是像他那樣,希望大家什麼都不要吃,但是我希望 二十一世紀的人,能夠吃的東西很多,最好少吃一點傳統性的農牧產品。所謂的傳統,是像現代社會許多人吃的那種有毒食品。在二十世紀下半葉,也就是說,五十 年來的飲食習慣,到了二十一世紀應該有所改觀。(原載《天下雜誌》一九六期)





大智慧破大妄語
  
  說謊,有人偶一為之,有人習以為常;
  
  有人心存善念,有人則惡意滿懷。
  
  面對口出妄語的人,如何不被蒙蔽?
  
  如何識破謊言?如何才能利己又不損人?
  
  人人都會說謊。在佛教裡說謊有三類:一種叫大妄語,一種叫小妄語,一種叫方便妄語。
  
  大妄語是大謊言,會讓人因為這樣的謊言,信為神聖的指令,無條件地順從,以至於傾家蕩產,甚至家破人亡。小妄語是小的謊言、無傷大雅的謊言,就像老王 賣瓜一樣,用盡各種方法說自己的瓜甜,好讓購買者心動,可是,等到我們把瓜買回去後,才發現跟試吃時的瓜不一樣,或許還比白開水難吃。這種小妄語讓人損失 不大,卻不應該有。
  
  方便妄語則是為了使對方獲得利益,而用善意的語言騙他一下。比如說,望梅止渴就是方便妄語,這是三國時代的故事。這個故事是說,大隊的將士渴了不要擔 心,前面就是一片梅園,那裡的梅子熟了,到了那裡就可以吃。是不是真的有梅樹在那裡,不是問題,而是因為梅子的酸性會刺激口腔內的唾液分泌。讓大家一面想 著梅子,一面生出津液來,這樣口渴的情形就可以得到改善了。像這種妄語好不好呢?很難論斷,不過很管用,可以幫助人。通常,醫生為了獲得病人的合作,改善 病情,偶爾會採用這種方式來溝通。另外,也常見大多數的父母用這樣的話來哄小孩吃飯。
  
  妄語再巧,天衣總有縫
  
  各種各樣的人都會說妄語。有的人喜歡開空頭支票;所謂空頭支票不是開了真的支票,而是給了虛應的承諾,然後藉故不兌現。他們不僅會編織各式各樣的理 由,甚至還振振有詞地責怪他人、嫁禍他人。像這種得了便宜又賣乖、打了人還喊救人,實際上是最高明的說謊者,這種人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上還真不少呢!
  
  另一類的說謊者,喜歡投機取巧,佔點小便宜。例如,大家都應該去掃地,他卻不想去,於是撒一個謊說,我的手被刺到了,到現在刺還沒有拔起來,我根本沒有辦法掃地。像這類的小妄語很多人會犯,而且經常發生,不足為奇。
  
  有的妄語是永遠無法拆穿的,只有等他自己說出來才會被發現。他表現的就像真的一樣,天衣無縫。
  
  有些人因為常常說謊,凡是要他盡義務、負責任時,他就會說謊。這種人終究會自食惡果。任何人都會明白,對一個很會說謊的人,千萬不要相信他,跟他交往,否則吃虧就在眼前。所以說謊並不一定能夠佔到便宜的。
  
  也有一些人說謊,可以說得天衣無縫,根本沒辦法證明他在說謊,使得大家深深地相信他,而且上了當之後還感謝他,不過這種情形並不多見。通常受騙幾次以後,總會發現事實的真相。
  
  面對謊言,唯有靠智慧
  
  如何面對說謊的人?常聽人說,受騙一次不是傻瓜。受騙是一種經驗,讓我們學會如何去認識一個人、瞭解一個人。受騙一次以後,可能還會繼續受騙,但是比較不會受到太大的傷害。因為我們學會了提高警覺心,去深入瞭解其中的來龍去脈,減低受騙的機率。
  
  對小小的騙局,不一定要立刻拆穿。我們要心存厚道,為人設想留餘地,讓撒謊的人有機會改過遷善,不過,假使受騙的損失很大,就要設法拆穿,因為他會傷 害很多人。我們不能讓他繼續騙人,越騙越多、越騙越大。如果他是無意或不得已的,就要原諒他,並且設法讓他知道他這樣做是不對的,以後不要再騙人了。
  
  一而再,再而三地受騙,這是缺少智慧的人。而很多的人卻是這麼地傻,明明知道已經受騙兩、三回了,還是不甘心,還要再去看一看,試一試。如此不斷地受 騙上當,因為內心尚存著一絲希望,總認為他現在已經改邪歸正了,如果我不救他,還有誰會救他呢?也有人可能會這樣想,以前他騙我的或許能彌補,甚至可以撈 回過去被騙的本錢,因為他現在表現得非常誠懇,有悔意,我當然要幫助他。
  
  像這樣不斷的希望、不斷的等待,是沒有必要的。被騙一次、兩次,明知他說謊,幫他個忙倒也無妨,至於要不要繼續受騙上當,是頗值得大家深思的一個課題。(原載《天下雜誌》一九七期)





放下關卡,舉重若輕
  
  生命的起落,就像海裡浪濤,
  
  沒有起落,就會失去警覺心。
  
  平心靜氣對待生命中各個關卡,
  
  就算難事,也會輕而易舉……。
  
  人生的關卡,可大可小。善於處理的人,舉重若輕,不善於處理的人,舉輕若重。
  
  所謂善於處理,就是能夠掌握當前所遇到的難題、關卡,瞭解它的嚴重性究竟到了什麼程度?這難題、關卡涵蓋了財產的損失、名譽的損失、職務上的損失、健康的損失、還有生命的損失等等。
  
  在這幾種損失當中,最要緊的是生命的損失。什麼都可以損失,就是生命不能損失,其次是健康。健康要保養,金錢則是身外之物,事業可以東山再起,名譽則有客觀的及主觀的感受。
  
  從單獨的、客觀的角度來講,被人毀謗好像是名譽受到了損害。若由主觀的立場來看,表面上名譽好像受損,實質上根本沒有絲毫損失。俗話說:「平時不做虧 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如果確實不是如流言所說一般,真金是不怕火燒的。縱使鬧得滿城風雨,您的心依然穩若泰山,如如不動。在此情形之下,名譽受損,於 您何干?不過,只要能夠處理,名譽不受害,當然最好。
  
  深諳人情,才是成功
  
  而事業的起落,就像海裡的浪濤。如果事業沒有起落,就會缺少挑戰性,讓人失去警覺心。事業一帆風順,沒有任何令人驚喜的或驚險的情形發生,那並不表示成功。真正的成功是在於經驗的累積,以及豐富的人生閱歷,因此,深諳人情,通達事理,才是真正的成功。
  
  這些人生的起起落落都可以把它當成是成功的經驗,不能把它當作失敗來看待。在人生的過程之中,關關相接,卡卡相連,端賴您如何處理它?如果不會處理, 芝麻綠豆的小事都會令你嚇破膽。譬如,一片樹葉掉下來,就會擔心頭會不會被樹葉砸破了;一隻麻雀飛過去,就深怕麻雀拉一堆屎在頭上,不能見人。假使天天擔 心這、擔心那,我們這條命準活不長。關卡有大、有小。小的關卡根本不用在乎,不必理它。要能夠禁得起風吹日曬雨淋,才能彰顯出生命的韌度來。
  
  該做的事照常做
  
  為了一件小事,或是中等程度的事,夜以繼日地傷腦筋、或挖空心思地設法突破、解套,那是非常痛苦的事。在我一生之中,也常常遇到難關,而且是相當的 多。有的難關甚至會要了您的性命。但是真正要您命的時候,任憑您用盡了方法、使盡了力氣也逃不掉。既然逃不掉,擔心又何用?能躲得掉的,就要想辦法,不必 擔心;小心處理,不必緊張,這是我的首要原則。
  
  其次,不能因為面臨關卡,而損傷到健康。健康要保持,不能老是為這樁事在煩心。平日的生活作息要照常,應該要做的事照常,應該處理的事照常,當然,這 樁大事也要盡速處理。但是老想著它、惦著它、擔憂著它,過不了多久就會頭髮發白、神經耗弱,更嚴重的是很有可能會變成神經病。
  
  為了保持健康,不管是小關卡、大關卡橫在面前,首先要保持平穩的情緒,然後面對它、接受它,接著處理它、放下它。要知道,健康沒有了,性命也跟著沒有了。
  
  難關出現了,不要跟它硬拼。不要做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傻事;能有瓦全的局面也不是什麼壞事,如果玉碎就真的沒有任何的機會了,這不是茍且偷生。寧為 玉碎,不為瓦全的想法,是非常愚蠢的。本來沒有人要您的命,或者是想要您的命要不到,結果您把命送給他,這實在是太傻了。
  
  我們一定要平心靜氣來處理麻煩事。假如有人在您面前,明明是要您的命,這時候您絕對不能慌張。您越慌張,您的命就送得越早。我常講,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一時解脫不了的問題,兜個圈子還是解決了,何必那麼痛苦?
  
  求助要找對人
  
  我有一次遇到一件非常棘手的問題。有一個人天天不斷地打電話給我、親自來找我,甚至用武力威逼我。不過我每天照樣處理每天要處理的事,雖然問題還是擱在那裡,有如芒刺在背上、有沙子在眼裡。
  
  背上有芒刺不能拿掉是蠻痛苦的事,但是飯還是要吃,覺還是要睡,要做的事還是要做。如何拿掉芒刺,光在那兒想是沒有用的,得趕緊設法找人幫忙才行。
  
  可是,漫無目標地找人也有問題,可能會手忙腳亂。要找對人,這是非常重要的。找對人,芒刺可拔掉;找錯人,芒刺就拔不掉了,或許還會越陷越深。
  
  記得我在美國的東初禪寺,有一位義工來替我們做水泥工,一不小心,一粒沙子掉進他的眼睛裡去了。他心想揉一揉眼睛,沙子就會和著淚水跑出來,豈知沙子沒出來,反倒越嵌越深。
  
  我知道後趕緊吩咐旁邊的人送他去看眼科醫生,眼科醫生一下子就處理掉了。本來所有的人都慌成一團,急得不知道該怎麼辦?聽了我的意見之後,送他到眼科醫生那兒,不到兩分鐘就處理好了。
  
  所以凡事先不要著急,找對了人,用對了方法,一定可以安然過關的。(原載《天下雜誌》一九八期)





安心就能安世界
  
  人心不平衡,事事爭。
  
  與人爭,要改變他人,其實傷害了他人;
  
  與自然爭,要改造自然,結果破壞了自然。
  
  每個小人物的心安定,世界就能安定……。
  
  只要有人的一天,只要有地球的一天,只要是生存在地球上的一天,就會有天災人禍。在原始人類,雖然沒有現代科技所造成的災難,但在那個時候,也有洪水、毒蛇、猛獸等等。
  
  在這種環境之下,人與自然,是要彼此適應、改善,而不是鬥爭。
  
  水難、火難、風難、旱災、蟲災、植物病蟲害,在古代有,現代也有,任何時代都有。過去可怕的蝗蟲過境,現在沒有了,可是蟲害是分散的,處處都有蟲,有 大蟲、小蟲。因此現在的人用很多農藥,結果農藥用得越多,蟲的抗藥能力越強。一種蟲被撲滅了,另外一類蟲又出現了。越是被施用農藥,牠們越有免疫力。而且 農藥用太多,蟲殺了,結果人體也受到更大的傷害。
  
  這來自大自然的傷害,叫作天敵。天敵就是一物降一物。那一種動物特別多的時候,另外一種動物就出現。
  
  科技越發達,保障越多?
  
  現在世界上人口越來越多,人類的疾病與災害也越來越多。所以這些問題並不是世界末日的景象。很多人擔心︰現在是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馬上開始,會不會有問題?
  
  在二十世紀初,也就是一百年前的歷史,所記載人類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子?那個時代就沒有天災人禍嗎?有呀!當然那個時候,還沒有飛機的空難。
  
  現在的科技越發達,好像人類所得到的安全保障越多。其實人類安全,永遠不可能僅依賴科技的力量。是不是科技越發達,人類所得到的保障越多?這尚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中國人所說「人定勝天」。意思是說人若能安定,人心在安定時,人的力量比天的力量大。因為人心安定時,是跟天理的和諧相應的。人心跟天理融合時,就能得到天然的幫助,若人心跟天理不合時,就會受到天罰。
  
  為什麼失控?
  
  今天這個時代的人,面臨世紀末時,就好像危險特別多。不要這樣子想。人要盡人事,才能順天命;從佛家的角度來說,便是促成因緣,接受因果。
  
  能夠由人心的安定來著手,人心安定、人心平安,在我們的環境中,至少由人類自己製造的災禍會少一些。人心不安定時,製造出來的罪行會多一些,如搶劫、強暴、綁票、縱火、殺人,都是因為人心不平安,所以造成行為的失控。
  
  人心為何不平安?因素很多。我們不能夠說某些人天生就喜歡叛逆的,或說某一些人是被什麼人迫害而逼他們犯罪的。因素相當多,我們說是因緣把它促成的。
  
  同一個家庭的兩個兄弟,一個做強盜,一個可能做宗教師。父母的家教固然重要,兒女的好壞也未必僅由父母確定。如果說各方面的因緣都能夠比較平衡,那我們這個世界就比較安定,天災人禍就會比較少些。
  
  天災人禍多的原因:一個是人心的問題,另一個原因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狀況,並不是僅由人類可以決定的,人能夠促成某種程度的平安,如果認為可以用人的智 慧來控制這個世界,這種想法不是不好,只可惜是永遠達不成目標。譬如,印尼森林大火,至少並不是印尼政府要燒這個森林。臺灣也曾發生過森林大火,當發生森 林大火時,規模小,可以人力搶救,規模太大,則沒辦法救,只有等待下一場傾盆大雨,火就熄掉了。如果天氣乾旱,久久不雨,便沒有辦法了。
  
  天災人為
  
  天災可能是天然的,也有可能是人為的。尤其現代化的天災,例如,由於熱帶雨林減少、太空中臭氧層遭受破壞等,這都會影響地球上生態的失衡。
  
  天災人禍,有的是人為因素,有的是非人為因素。所以大家也不用太神經過敏,草木皆兵。面對天災人禍時,人能夠做得到的還是人心要安定。要能夠心平氣 和,人與人之間要和平相處,人與自然之間要和諧相處。樂天知命,而不是專門去和他人爭奪,跟自然爭奪。這個世界便會減少很多天災人禍。
  
  如果人心不平衡,天天在爭取、掠奪,貪得無厭,永不滿足。結果造成人與天爭,人與人爭,夫妻相爭,骨肉相殘。人要改造自然,從自然中取得利益,結果破壞了自然;人要改變他人,其實損害了他人。
  
  人心的安定,必先從個人自己做起,然後才能安定他人的心;由少數人的安定,變成多數人的安定。這跟宗教家有關,也跟政治家有關,跟科學家有關,跟每一 個人都有關。不論你是大人物或是小人物,安心,才能安身,安身才能安家、安業,才能安定社會國家,乃至安定整個世界。(原載《天下雜誌》一九九期)





生活如何減壓?
  
  人往往因為沒有認清自己,
  
  而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壓力。
  
  我做得到嗎?失敗了怎麼辦?別人會怎麼想?
  
  壓力怎麼來,就讓它怎麼去吧。
  
  人的習性是︰從小就好逸惡勞、厭苦喜樂,除非是意志力比較強的人才能免於這種習性。面對外來的問題時,有的人是以責任感,有的是以恐懼心,還有的則以缺乏安全感來處理它。恐懼心、沒有安全感、過重的責任感,這些加總起來,就變成壓力。
  
  恐懼感的來源
  
  人往往因為沒有清楚認識自己而不能相信自己。對自己的能力、智慧、優缺點瞭解不夠充分,經常不是自己誇張自己的才華,便是膨脹自己的能力。自己不一定 有這麼大的才能、有這麼大的把握,但在心中,則自信滿滿地誇張自己、伸展自己。在誇張、伸展自己的過程之中,就會遇到一些挫折與困擾,無法稱心如意地發展 自己,於是產生了一種恐懼感。恐懼著將來會不會發生什麼事?恐懼自己的手伸出去,會不會被別人打一拳?恐懼自己的腳伸出去,會不會被踩一腳?在這種情形 下,隨時隨地處於一種壓力狀態──擔心自己會不會發生什麼事?
  
  一個人求發展的心很強,卻不知道在求發展的過程中,究竟會發生什麼事,無法預先想辦法來掌控它,於是壓力隨之而來。
  
  少一點得失心
  
  減少壓力的辦法很簡單,即少一點得失心,多一點自知之明,然後在確定方向之後,要能夠全力以赴。
  
  少一分得失心的意思是,不一定非要成功不可,不要有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心態。如果抱持著非成功不可的心態,人都不能做了。成功不是僅僅靠個人主觀的意 念,或個人主觀的努力,就能夠成功的。不管是那一方面的成功,都是有外在的、客觀的許多因素相互配合,那就是時也、事也、地也、命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 時、地利、人和。成功不要驕傲,失敗也不必痛苦,心理大概就不會有很大的壓力了。
  
  多半年輕的創業者,並沒有想到自己有什麼樣的條件,也不管會發生什麼事,只是想到也許可以試試看就去做了。很多人都是這樣開創出一番大事業的。
  
  所謂初生之犢不畏虎,年輕時,有擔當和嘗試的勇氣,能闖出一片天下來。年紀大了以後,畏首畏尾,考慮太多,反而有問題。
  
  成功的創業者,總是帶著人人向前跑,也帶著自己跑,他的觀念很新,都走在時代的前端。這種人事實上也是集合著環境、集合著自己各種各樣的條件,根本不會感受到有任何壓力,曉得能成功固然很好,不成功,也沒關係。所以,少一點成敗得失的心,成功機率自然會增加。
  
  找到自己的方向
  
  可是要對自己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才能,知道自己的人緣,知道自己財力的資源,知道自己本身所處環境的條件,衡量看看這些因素是不是許可自己成功,而且能成功到什麼程度。
  
  人要成功,又要面對壓力,所以要充分瞭解自己,多一點自知之明,然後找一個方向來全力以赴。所謂的方向,是一面成長自己,一面又能奉獻自己,成就他 人。對自己有利,對他人、社會有益,就奉獻。有的人剛開始學醫,結果變成政治家,像國父;有的人原來是學文的,結果變成商人。
  
  人生的過程中,一個階段又一個階段,機會很多,可是機會是一回事,自己能不能掌握一個穩定不變的原則,又是另一回事。如果原則、方向一變再變,那就不 能對社會大眾奉獻更多,對於自己的心理壓力也會增加很多。譬如,我會寫文章,我變成一個作家,好不好?我個人認為當一個作家,不如當一個和尚更適合。實際 上,我從小就能寫,但是要看那一方面自己最能安心,對他人更有利益,就往這個方向走。
  
  另外,專長和興趣最好能配合得當。比如,現在沒有興趣做別的事,只對某一項工作有興趣,那就去瞭解這項工作、朝這個方向發展。鎖定方向培養專長之後,就要盡力發揮、盡量努力深入,持之以恆,透天徹地去做,也可以不必管成敗的壓力了。
  
  一個人只要鎖定方向,在努力的過程當中,一定會有許多的磨鍊、挫折,沒有關係,這是正常的事。在心理上要預備好會有困難出現、有挫折發生、有變故等 著,如果有這種預備的心理,就沒有什麼壓力。預料中的事情發生了,能夠處理的就處理,不能處理的事就接受,然後暫且放下來,待因緣際會時再處理,這叫作智 慧。
  
  何必放不下?
  
  壓力通常來自對身外事物過於在意,同時也過於在意他人的評斷。譬如,一個人希望社會肯定、希望他人肯定,把自己的價值觀念交給社會、他人來評斷。社會給你評斷不好時,心裡就很痛苦,自己的地位、財產、名望下降時,也覺得很痛苦。
  
  事實上,這些都是人家給的、環境給的,未必是自己的,何必放不下?人出生的時候,沒有財產、沒有名望、沒有地位、沒有身價,什麼也沒有。有了之後,成 功時還可以,當自己沒落時,就很痛苦。怕沒落、怕倒楣,這叫壓力。所謂壓力,就是害怕不能伸展、成長,就是害怕遇到困難和挫折,心理上就是希望成功,求得 保障。在工作上,認為自己沒有完成的事,責任沒有盡到,這也變成壓力。
  
  不要把希望變成壓力
  
  如何免除壓力?沒有完成的事,只要盡心盡力,就已經算盡了責任。就怕自己沒有盡心盡力、沒有全力以赴,那是遺憾的事。如果事情已經是這個樣子,那也不 需要覺得有壓力。有的人事情還沒發生,心理壓力就已經很重、負擔很重,因為其他人要求你、期待你,自己也要求自己,這都是正常的。但是這不能視之為壓力, 這是一個希望,一種期許。如果把希望當成壓力,反而會減少自己奉獻和努力的心力和體力。(原載《天下雜誌》一七七期)






講倫理,不要講論理
  
  道理是拿來要求自己,不是用來苛求他人。
  
  人與人相處,講求的是「倫理」,而非「論理」。
  
  現代人生活的環境擴大,接觸面變廣,所以感覺人際關係非常地複雜,人與人之間顯得相當冷漠。
  
  為什麼現代人較不願意主動付出友善、付出關懷來與人接觸?第一個原因是怕麻煩;第二個原因是怕惹來麻煩。所以大家就越來越陌生,越來越疏離,即使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也不例外。
  
  「倫理」與「論理」
  
  現代家庭大多數是雙薪小家庭,白天夫妻兩個人都外出工作,雙方在外面的接觸及見識增廣,因為業務、同事的關係,接觸異性的機會也相對增加。在外緣很多 又各自忙著自己的工作及應酬的情況下,彼此相處的時間隨之減少。因此,夫婦之間的感情就比較脆弱,彼此之間的信任度越來越差。
  
  要用什麼態度來維繫家庭中的人際關係?我主張應是講「倫理」,而不是講「論理」。
  
  如果在家庭中能把握住中國人一向的倫理觀,夫唱婦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每一個人都能各盡其分、各盡其責、各自負起自己應負的責任,不要一味地要求其他成員要負什麼樣的責任,那麼家庭中的人際關係就會很圓滿。
  
  然而,現在家庭中的人際關係卻很容易流於「論理」。所謂「論理」就是辯論,凡事講道理、論公平,動不動就計較誰對誰錯。
  
  社會變動,人心不平
  
  在過去的農村社會,經過活動非常單純,小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一天活動,大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一年活動,依著時令節氣,井然有序地更替進行。而且家庭的用品、設備,也相當的單純,數十年如一日,沒什麼變化。
  
  現在的社會則不一樣,日新月異,許許多多的新產品不斷地出現,家庭中爭議不平的事更層出不窮。
  
  家庭中每一個人的所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總是有多有少,於是,少的人會認為這是不公平的。當自己所付出與所獲得的不能平衡時,就會變成只「論理」,而忘記了「倫理」。
  
  事實上,人與人之間,不能老是講道理、論公平。而是要問一問自己,所負責的事是不是已經盡了全力、做到最好?若能處處盡責任、守本分,那麼自己的心就會很平順、很安定。否則,在家裡跟家人吵架,到了公司又是跟同事們計較,凡事爭名奪利,那麼人際關係便會惡化。
  
  夫妻、父子、兄弟姊妹之間,都是倫理關係,彼此應該各盡其責、各司其職、各守其分,不是專講道理、專論平等。如果夫妻在家庭生活、工作、收入、支出上,樣樣都要求平等,那麼夫妻關係就不是「倫理」關係,而是「論理」關係。
  
  一般夫妻吵架,都是為了一些小問題在計較;兄弟之間吵架,也是在計較多、少、對、錯,或平不平等,而導致心理不平衡。這就是「論理」,而不是「倫理」。
  
  倫理可由家庭推廣到工作環境,延伸到社會國家。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是要講「倫理」,而不是光講「論理」。若能處處講倫理,那麼對上、對下、對左、對右,都是在盡責、付出、關懷、照顧,而不是在爭取計較。
  
  換來換去換成仇
  
  通常,我們付出越多,就能得到越多。雖然不一定成正比、得到有形的回饋,但無形的回饋一定能成正比地獲得,甚至能獲得更多。所謂無形的回饋,就是人格的成長、思想的成熟。一個人時時在成長中,一定能使自己更安定、更快樂、更穩重、更寬裕。
  
  在人際關係上,雖然大家都說你不好,如果你不說人家不好,漸漸地,說你不好的人就會越來越少。如果我們一直覺得別人不好,而沒有檢討自己是不是也一樣,那麼人際關係一定是越來越差。當然,對自己來說,不一定是死路一條,但至少會過得很不快樂。
  
  有些人在家待得不舒服,故而離家出走;到了外面,也覺得工作場所不舒服,常常想換工作。這樣不斷地換工作、換環境,到最後,自己走投無路,這是不善於 與人相處,不善於接納人、包容人。本來他希望人人都能接納他、喜歡他,結果變成人人都不歡迎他,反而想盡辦法排擠他。所以人際關係要好,就要把心量放大, 就要多接納人、包容人。如果只一意地要求人家接納自己,最後會人人都不接納自己的。
  
  一般而言,人與人之間關係之所以尖銳化,是由於自己的貪、瞋、癡、疑、傲等。這些都是由於疏忽了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忘掉自己的責任、忘了自己的本分,而老是在爭取、在計較。凡是心態上無法為人設想的人,通常煩惱都很重,各種各樣的煩惱都會出現。
  
  譬如,看到人家得到利處,自己沒得到,就起妒嫉心。看到別人好,就起瞋恨心,覺得忿忿不平,不能平衡。自己已經擁有,但總是覺得不滿足、覺得不夠,於 是,產生強烈的貪欲心,老是覺得︰人家有了的,自己還沒有;人家能有的,自己也應該有。這都會產生不平衡的情緒,因此造成無法與他人歡喜相處。
  
  別拿自己的鞋叫別人穿
  
  總而言之,人與人的關係不是專講道理、專講公平的,而是要講倫理。只管自己有沒有做好,不要管別人有沒有做好。自己做好是應該的,其他人沒有做好的原 因,不要用自己的標準來要求人、衡量人。我常講,不要拿自己的鞋子叫別人穿,不要把別人的問題變成自己的問題,而讓自己忿忿不平,這樣才不會使自己的人際 關係惡化。(原載《天下雜誌》一九九期)





生活中的修煉
  
  有修養的人,對不如意的事不求看不到、聽不到、遇不到,
  
  只求自己的心不被困擾,就不會被擊倒。
  
  但如何才能免於外務的困擾?
  
  從有人類以來,人間的悲劇就不曾間斷。人為什麼會製造悲劇?為什麼會發生悲劇?這其中的因素非常多,有社會的、家庭的、身心的,或其他的一些外緣因素。
  
  人為什麼會發生悲劇?常常是因為自己束縛自己、自己困擾自己,當思想進入死胡同,鑽進牛角尖,或是剛好受到某一本書、某一句話,或是正好有一條導火線,便會馬上反彈、爆炸,如果沒有遇到另一個好的因緣來疏導,最後終會導致悲劇的發生。
  
  如何疏導?首先要認知,我們處身的環境是個無常世界,好現象壞現象都是無常的、會變的,不用太得意,也不必太失望。因此,面對無常世界,精神上、心靈上的修煉是很重要的。
  
  泰然面對眾生相
  
  要如何修煉?我常說,人要站穩現在而往未來看。有的人老是想到過去,有的人則常擔心未來,未來的事未可知,但願那是美好的,當要有迎接厄運光臨的心理 準備,即使可能是一種最壞的結局產生。想想,還會有什麼事會比死更可怕?如果不幸必須坐牢,也還沒有到死的程度,何況坐牢也還沒有發生。現在還沒有發生的 事就不需要緊張,只要檢討過去、計畫未來,而面對當下,步步踏實地向前走去,便是人生的歷練,就是一種修行的生活。
  
  此外,如何使得自己的身心不受他人干擾,也很重要。不管發生任何情況,都宜當作是一種人間相、一種世間相,當作是處處都可能發生、隨時都可能發生的平 常事。如何在沒發生情況以前,未雨綢繆化導轉無形;如何在發生情況以後,亡羊補牢用自己能夠運用的資源來處理、化解這些問題,心中只有需要處理的事,沒有 被這些問題所困擾而造成的心結。
  
  解決的方法很簡單,就是面對當下的世間相、眾生相,這就是人間相,接受它、處理它,然後放下它。一般的人都可運用這種觀點來為自己化解自己心中的問 題,甚至幫助他人來化解問題。因此一個人的人生修為也可以影響另一個人、全家的人、全社會中的許多人。古今中外許多的偉大人格就是如此產生的。
  
  許多人在諸事順利時,傲慢、自尊、自負、自信,總覺得他們自己是可以主宰一切、安排一切、負責一切的,因而疏於自我的約束和檢點,一旦遇到重大的挫折發生時,就會錯愕不已、自我失控而惹下大禍。
  
  一個有修養的人,對於一切不如意的事,不求自己眼睛看不到,不求自己耳朵聽不到,不求自己接觸不到,但求自己不會被這些不如意的事所擊倒,但求能夠讓自己以及相關的他人,都能履險如夷,並且免受負面的影響而產生困擾。
  
  順境中不自我膨脹
  
  人如何能使自己免於困擾,也不困擾別人?最重要的是不要誇張自己,不要膨脹自我,不膨脹自我,就不會擔心自我被他人縮小。你的能力再強,也當做個平平 常常的人,縱然你已出人頭地,還得要敬上謙下,尊重他人。你的工作重要,錢也賺得多,但是不要膨脹你的自我,因為事業是整體社會所共有,自我只是整體社會 的一分子,不可抹煞了整體而突出你個人的自我,若你做了大事,尚能體認自己仍只是一個平凡人,那就是一位具有大丈夫胸懷的偉人,能夠認清凡事有順、有逆; 職位有升、有降;事業有成、有敗;順逆、升降、成敗都只是過程而已,如此就能時時安住於當下幸福人生了。
  
  也就是說,心裡知道不自我膨脹,也就不會自我縮水,知道一切都是無常的。遇到困難,就不致灰心,遇到順境,也不會發狂。經常要有危機感,那遇到倒楣、 失意、落魄的時候,也不會張惶失措。經常要有新希望,遇到萬事如意時,也不會自滿驕慢。如果能有這樣的修煉工夫,人間的悲劇就不會在你的生命中出現 了。(原載《天下雜誌》一八三期)





如何提昇人品?
  
  你是什麼樣的人?
  
  你的人品如何影響你的生活,以及你與他人的相處?
  
  人品能夠提昇嗎?
  
  提昇人品,不一定是在今天的社會裡才需要,在古代的社會也同樣需要。未來的世界究竟會發展到什麼樣的程度,誰也不知道,不過,我相信只要有人生存的時代、有人活動的地方,人的品質一定要提昇。人的品質如果不提昇,生活的品質也就無法獲得改善。
  
  提高人的品質
  
  所謂人的品質,是指人的品格、品德與品行方面的素質。如果這些素質不能提高,人跟動物又有什麼差異?動物和人最大的差異是動物沒有思惟的能力。人從小 就可以藉由各種薰習、教育、訓練來培養內在的涵養以及外在的才能。動物當然也可以接受訓練,但因先天條件的不足,侷限了牠在品德、品格上的薰習。人身難 得,是因為人可以經由各種的學習管道來提昇自己內外在的品質。常言道「活到老學到老」,人的學習生涯是沒有止境的,這是一種終身學習,因此,人品的提昇也 是沒有止境的。雖是泛泛之輩,只要肯用心學習,照樣可以成為君子、賢人,乃至於聖者。孟子曾說︰「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就是這個道理。俗 云︰「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它的意思並不是指地位方面的高人一等,而是說在品行、品格方面,我們應虛心學習,使其優良更優良、高超再高超。人上人是慈悲 與智慧的化身,他能以平等心待人,沒有自私心、傲慢心等偏執心態。
  
  人格的象徵只有在人與人互動時才能彰顯出來,所以在團體中,人品的高尚與卑劣就很容易看得出來,而在獨處時則很難被發現。在今天的社會裡,如果我們不想辦法提昇自己的人品,與我們相處的人,就很容易受到傷害。
  
  池塘裡的陣陣漣漪
  
  工商社會,一切便利。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可以藉由種種交通工具和傳播媒體來傳達彼此之間的訊息。在古代,因為這些工具的不便利,縱然人品再壞,影響層 面也只不過是方圓百里,衝擊面比較小。但是,在今天的社會裡,一舉手、一投足,很快就會傳遍千萬里,最後演變成社會的大問題,乃至於國際間的大問題,有時 候還會產生一些負面的後遺症,對未來的影響很大。
  
  換句話說,一個不當的行為,縱使經歷時空的更迭,人的記憶也已淡忘,但歷史性的影響還是會繼續延續下去的。就像我們丟一塊石頭進入池塘時所產生的漣漪 一樣,石頭大,產生的漣漪就大,石頭小,產生的漣漪就小。然而,不管石頭或大或小,都會讓池塘的水產生波動而向外擴散,擴散到最邊緣以後,衝擊會再聚集回 來,然後又擴散出去。如此周而復始幾次之後,變得越來越淡,到最後受過震動的水面雖然恢復往常的平靜,然而水面畢竟已受過震動,水中的生物也已受到影響, 與未受過震動的水面是不一樣的。由此可見,人品的提昇是相當的重要。人品若不提昇,影響所及又何止地球的一方呢?
  
  影響子孫未來
  
  提昇人品,要由每一個人自身做起。但是今天的社會,大家的眼睛幾乎都是往外看,很少有人會往內看。我們常會說,都是他人的不好、政府的不好、官員的不 好、民意代表的不好,才造成今天社會的混亂;或說今天的黑道分子非常猖狂,造成我們社會很恐怖。但是我們冷靜地想一想,自己是不是能夠保證絕對不會變成那 麼壞?當然每一個人都會拍胸膛保證。幾乎每一個人都說過這樣的話「我從來沒有做過這種事,我從來沒動過這個念頭」。果真如此?不一定,因為沒有人影響到我 們,所以我們覺得沒有問題。假如有人影響到我們,我們的心態會不會絕對不變?這是很難掌握的。有很多重刑犯,在他沒有犯案之前,跟我們一樣,沒有做過壞 事。但是,由於種種因緣的配合,特別是逆緣的現前,於是在他的內心產生了各種反常的效應,最後犯下了重案,破壞社會的安寧。這種情形好像都是在偶然的情況 下發生,其實是自己沒有經常保持警惕的心,缺少危機感的心。假使我們能夠經常檢點自己的心,經常提高警覺,學會對外在的威脅利誘說「不」,就不會隨波逐流 終至墮落惡道。不墮落的人一定會自我要求,提高他自己的品質。
  
  三種途徑提昇人品
  
  人品提昇運動在今天的社會裡是非常迫切的。人人若不想提高品質,我們的社會將會混亂得不堪收拾。但是,如何提昇人品?
  
  第一,要認同提昇自我人品的重要性,對自己的現在與未來,以及對自己的家庭要負責盡職。不要一味地將責任推給他人,也不能不檢討自己的錯誤卻刻薄地指 責他人。每一個人的心裡都要非常清楚明白,如果自己的品質不提昇,很有可能會禍延子孫,不僅是後代子孫會受到基因的遺傳,目前的子孫也會有樣學樣。為了使 自己少製造一些人為的災難,就應該提昇自己的人格。
  
  第二,要不斷地自我反省。古聖先賢說「吾日三省吾身」,我們雖然不是聖人,無法做到每日三省,也當每日一省。我們每天要反省自己當天或剛才的一言一行 是不是像一個正常的人?是不是能夠讓人接受?不一定要成為模範或榜樣,但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像我們這樣的人品,我們自己是不是能夠滿意地接受?如果換成其 他的人來看自己,他是不是能接受我們?
  
  第三,在自己的生活中要有一些為人處世的準則。例如,什麼是能做的事?可做的事?什麼事應該想?什麼事不應該想?害人不害己、害人也害己的事不應該 做,也不應該想。利己不害人的事,勉強可以做。利己害人的事,不應該做。利己利人的事應該多做、多想。更進一步還要能夠不為自己的利害設想。做任何事,不 考慮自己的利害得失,而是考慮對自己的家庭、對自己的團體、對自己的國家社會,乃至整個世界是否有利?如果對自己的家庭有利,對自己的團體無利,還是不行 的。如果對自己的團體有利,對自己的社會無利,也是不行的。如果對自己的家庭有益,但不損害社會與團體,沒有關係。換句話說,不要老是為個人的利害設想, 要考慮的是人類整體的利害得失。
  
  經常由這三個層面來考量,人品自然而然就會提昇。假使做錯事、說錯話、動錯念頭,也就是說,不應該做的卻做了,不應該想的卻想了,不應該動的念頭卻動了,就要檢點、要懺悔、要修正。如果常常做這樣的反省,自己的人品自然會提昇。(原載《天下雜誌》一八七期)





《古今寺廟巡禮 恭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