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人 文珠法師講述
三、精勤修學
學佛的人,信仰三寶,親近善知識,獲得正信正見,深信因果之後,應當繼之以實踐,勤修佛道,以謀求解行並進。否則,能解不能行,如人說食數寶,徒有虛名,枉受信施。無常一到,果報難逃,能不謹慎,自我警惕?然修行的起點,便是持戒。因為戒,是諸佛的本源,是行菩薩道的根本,亦是超凡入聖,進取菩提的基地。佛告阿難,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當以戒為師。可見戒之於佛弟子,何等的重要!
佛制戒雖多,其根本大戒,不外是戒殺,戒婬,戒盜,戒妄語。不肯嚴持殺,盜,婬,妄根本大戒的人,所修所學,皆非佛的正法,將被棄於佛法大海之外;生則淪為魔子魔孫,死則必墮三塗。梵網經說:「若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嘆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又說:「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咒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又說:「若佛子,自婬,教人婬,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婬,婬因,婬緣,婬法,婬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婬。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婬,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婬,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又說:「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梵網經除了以上殺盜婬妄四種視為根本戒外,其他酗酒,說四眾過,自讚毀他,瞋心不受悔,謗三寶等皆應戒,而且是根本大戒。在楞嚴,則謹以殺盜婬妄為根本大戒,是名為「如來先佛世尊,四種決定清淨明誨。」不過梵網經是菩薩戒,菩薩偏重於慈悲,故殺戒居先。而楞嚴經修三摩地的人,志在出塵,故列婬戒為首。如楞嚴經說:「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婬,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可知學佛的人,居家必須斷除邪婬,出家則絕對斷婬,否則婬心不除,縱使有博學多智,善說諸法,甚到於世間禪定,善入住出,如不斷婬,皆是魔業,必落魔道,上品墮為魔王,中品墮為魔民,下品墮為魔女。所以佛囑阿難:「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婬心,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若不斷婬,而修習禪定,欲成菩提,則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縱經塵劫,終不可得。因為沙非飯本,因果相違,徒自疲勞益增苦惱。學佛的人,必須先斷婬心,以不生不滅心為本修因,始可契證無上菩提不生滅性,所以佛說:「必使婬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學佛的人,不但要戒婬,還要戒殺。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否則殺心不除,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等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雖然佛在世時,允許比丘食五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自死,鳥殘),但五淨肉皆是佛的神力所變化,本無命根。
或問:佛既以神力,化五淨肉,何不變化其他蔬果食物?佛言:「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肉眾生,名為釋子?」有一次,我在台北一個宴會上,某法師竟然說:大藏經中,何經何典,指明出家人不准食肉?此語何止驚人,同時顯示此法師,根本沒有閱讀佛經。涅槃經不是說:「善男子,從今日始,不聽食肉,應觀是食,如子肉想,夫食肉者,斷大悲種…」。楞嚴經亦說:「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淨明誨。」所以,一個真正佛弟子,當遵守佛語,戒殺放生,不食肉類,甚至不飲牛奶,不食雞蛋,不穿絲質或羊毛之類衣服。「必使身心,於諸眾生,若身身分,身心二塗,不服不食,我說是人,真解脫者。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其次是戒偷。人所以犯偷竊罪,原因是貪。人皆有貪,貪而不得必爭,爭必亂。現實世界戰爭蜂起,社會混亂,皆導源於人類的貪心。若持不偷戒,即可對治貪心。諸修行人,偷心不除,何止塵不可出,反而墮落邪道。上品墮精靈之類,盜日月之精華,竊山川之靈氣,附山托水,惑人祭祀,屬於山精海怪之類,為妖精的領袖。中品則墮妖魅,施其魑魅魍魎之技,盜人物之津液,竊山林的潤氣,伺機作孽,惱亂有情。下品偷心,墮為邪人,心性邪僻,為精靈所附,妖魅所迷,因而妄言欺世,詭異惑俗。此等鬼怪魑魅魍魎,亦各各有其徒眾,邪知邪見,欺世盜名,受人供養,各各自謂已證無上道。尤其佛滅度後,末法之中,此輩鬼怪,充斥世間,比比皆是。或潛於窮鄉僻壤,欺騙無知,妖言邪行,稱善知識,各各自謂已得上人之法,故作恐怖之言,令人驚怖迷惑,失於本心,乘機騙財騙色,實在作孽。所以佛教弟子,循方乞食,令其捨貪。更要燃香、燃燈,或燃指、燃臂供佛,以消貪業,以酬宿債。佛囑阿難:「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斷偷盜,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淨明誨。」
楞嚴經說:「若諸比丘,衣缽之餘,分寸不蓄,乞食餘分,施餓眾生,於大集會,合掌禮眾,有人捶罵,同於稱讚,必使身心,二俱捐捨,身肉骨血,與眾生共。不將如來不了義說,迥為己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故學佛的人,必須斷除我執,捨棄名利,偷心自斷,自此一念純真,不飾己過,不論他非,佛印是人,即得圓通,名真三昧。果能先斷淫,次斷殺,後斷偷,不欺世盜名,不曲解佛意,不文過節非,是真佛子,即是佛說,否則,持相反意見,即屬魔說。
妄語,亦是生死根本。尤其是大妄語,自誤誤人,自害害人,罪大惡極,非戒不可。楞嚴經說:「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婬,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為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沉三苦海,不成三昧。」讀此可知,自稱無上師的人,是魔非佛了。
雖然說:佛曾敕令弟子——三乘聖人於末法時代,入世救世,現種種身,作種種形,說種種法,但諸聖人,終不自言:「我是真菩薩,真阿羅漢,或說我有神通,我已證聖」等語,以免洩佛密因。例如:豐干禪師,是阿彌陀佛應世,而寒山大士,是文殊菩薩應世,拾得大士是普賢菩薩應世,三人皆隱居於國清寺,大作佛事。一日豐干邀寒山拾得同朝五台山曰:與我同行,是我同流,不與我同行,不是我同流。寒山問:汝朝五台作甚麼?干曰:朝禮文殊。寒山曰:汝不是我同流,我不與汝同去。
於是豐干獨行。至杭州,適有閭邱胤被朝廷派任台州刺史,忽患頭痛病,醫藥罔效。豐干特往訪,取水一杯,持咒訖,以水置手心,向其頭三撲,痛即止,由於感恩,詢其來處,豐干曰:「住天台山國清寺。」問:寺中大師有道行者幾人?干說:我無道行,寺中高僧,如文殊化身之寒山子,普賢化身的拾得,皆在寺中遊化人間。胤禮謝,干不受而去。
及胤到任三天,即到國清寺進香,問知客僧,寒山拾得二大士何在?知客說:此二人乃瘋僧,可傳來見。胤說不可,堅持往見。知客僧遂陪至廚房,寒山拾得,正在灶門烘火,二人且語且笑,人皆不識其所言何語。胤一見即拜,二人狂奔。胤追之,至寒山岩,二人入,寒山回首曰:賊,賊,賊,豐干饒舌,彌陀不事,禮我同為?胤入岩中,不見二人。自此不復再見寒山拾得。
又如彌勒菩薩應世的布袋和尚,將捨壽時才說:「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可見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證之古今聖賢,可知自稱活佛,稱無上師的人,何止狂妄,簡直是魔子魔民。佛敕阿難:「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復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又說:「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三摩地,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綜上可知,戒婬、戒殺,戒偷,戒妄語等四種清淨明誨,何止是學佛的起點,抑亦是成佛的基石。學佛的人,由持戒而生定,因生定而發慧,謂之三無漏學。
梵語「三昧」,譯名定,謂止心一境,停止妄念,不使散亂。又梵語「禪那」,譯思惟修,或靜慮,意謂思惟所對之境,或當心體寂靜之時,又能思維審慮,故名靜慮。古人說:「一心考物為禪,一境靜念為定。」二者合稱,名為禪定。禪定有三種:
一名世間禪定:世間禪定可分為二,一名根本味禪,二名根本淨禪。根本味禪又稱十二門禪。厭欲界散亂的人,修色界四禪;欲得大福報的人,修四無量心;厭色界身的人,修無色界四定,如是合四禪,四無量心,四定為十二門禪。為出生世間一切善法的根本,因名根本味禪。此是外道,及學佛的人,未出三界者所共修,因名世間禪。根本淨禪,共有三品,即是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禪等三種。慧性多者,修六妙門禪;空性多者,修十六特勝;定慧均等的人,修通明禪,能發無漏智,因名根本淨禪。
二是出世間禪定:出世間禪可分觀,練,熏、修等四種。觀禪又分為九想,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等四種。練禪即九次第定。自淺至深,不雜異念,以無漏練有漏,因名練禪。熏禪,又名獅于奮迅三昧,於前所修九次第定,熏熟自在,既得順次入,亦可逆次出,順逆自在,如獅子奮迅,進退自如,因名獅子奮迅三昧。至於最後一種修禪,亦即是超越三昧。前之熏禪,雖順逆隨意,但僅可次第無間出入,未可超越自在出入;必須更修前定,方得超越,遠近出入自在,因名超越禪。佛弟子修習觀,練、熏、修等四種禪,能離五欲,發無漏智,超越世間,故名出世間禪。
三是出世間上上禪:即是菩薩持地經第六方便處忍品所說的九種大禪:
一、自性禪:內觀心性,不假外求,而證實相理故。
二、一切禪:能自行化他,具一切功德故。
三、難禪:是深入微妙難修之禪,能出生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深三昧故。
四、一切門禪:一切禪定,皆由此門出故。
五、善人禪:為大善根眾生所修故。
六、一切行禪:大乘一切行法,無不含攝故。
七、除惱禪:能除一切眾生苦惱故。
八、此世他世樂禪:能使眾生得二世之樂故。
九、清淨禪:斷惑證真,得大菩提之淨報,連清淨之相亦不可得故。
以上九種大禪,是大乘菩薩所修,不與外道或二乘共,故亦名大乘禪。
此外,另有一種如來禪,又名如來清淨禪,是楞伽經四種禪之一,亦即是楞嚴經所說的首楞嚴王大定。楞嚴經說:「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修此大定,能彈指超無學,直入如來地,圓斷三惑,圓證三德,能起無作妙用,成辦不思議佛事。如永嘉證道歌所說: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因此大定是成佛的根本,亦是出生一切三昧的根本,若能精勤修習,自然獲得百千三昧。所以又名最上禪。經論所說,六度所攝之禪定,皆為如來禪。
至於釋尊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八萬人天,悉皆惘然,不解佛意。唯獨迦葉尊者,破顏含笑。佛言:「善哉!吾有涅槃妙心,微妙之旨,傳與迦葉。」因此,迦葉成為傳佛心印的第一代祖師。如是祖祖相傳,直至第二十八祖達摩,皆是如來禪。及達摩東來中國,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遂有祖師禪之興起。之後,達摩傳慧可,慧可傳僧燦,僧燦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座下,有南傳的慧能,北傳之神秀。古人說:「北宗不免如來禪之擪跡,南宗得祖師禪的骨髓。」慧能座下,又有南嶽與青原兩派。南嶽,傳於馬祖;青原傳於石頭。馬祖獨盛,轉展相傳,又分為溈仰,曹洞、臨濟、雲門、法眼等宗派,限於時間不談。
一個修學佛法的人,特別是出家人,首先要嚴持根本大戒,使戒行清淨,然後習定;鈍根之人,依次漸進,利根者可一超直入。然而修禪,無論鈍根或利智,皆要停止妄念,提高警覺,心如止水,靜如明鏡,物來照物,物去不隨。既靜且慮;既慮且靜,靜慮相應,止觀不二,所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自可漸次深入,斷惑證真。切忌心生執著,為境所轉,為魔所乘。如楞嚴經五十重陰魔中所說,皆因為修禪定的人,心生執著定境,或妄起貪求,成為招魔之由。若能於三摩地中,不生執著,不起貪求,圓定發明,不遭邪慮,不生狂解,不墮天魔外道。進而盡識陰,超命濁,發無漏慧,得一切智,甚至入佛知見,得道種智,一切種智,最後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自可覺悟成佛。否則,不修不學,狂妄自大,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正是魔鬼行為。
至於在家學佛的人,亦應該將所知所學的佛法,付之於實踐。從實踐中獲得學佛的利益,從實踐中,顯出學佛的精神。雖然,在家佛弟子,為照顧家庭,未能徹底自我犧牲,廣行菩薩道,但最低限度,應嚴守五戒,力行十善,以奠定做人基礎。然後,早晚定時修習佛法,誦經禮佛,或參禪念佛。只要持之以恆,必然得益。我認為在家學佛,理解未深,用心不專,戒行未淨,最好是念佛,即使喜歡參禪,亦要禪淨兼修。不然,定境現前,不知邪正,妄想執著,即為魔所乘,十分危險。若能禪淨雙修,憑佛力加被,魔不能侵。臨命終時,又蒙佛接引,往生極樂,免受輪迴之苦,何樂而不為呢?
|